本文参加了【影视情缘】有奖征文活动
葬花葬情,《红楼梦》写尽林黛玉的一生。 然而,这样一位古典文学里面的大才女,从走入视线到落幕仅仅12年。 ![]() 能想到,我们对于一个年龄尚浅阅历资质高深的女子,有着这般情浓也不是一件随意的事。 有些人死了还一直活着,比如林黛玉。 那么我依然想要挑战问一句:
之前有“红楼”迷们组织过许多的话题,比如为什么每个女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林黛玉? 这个话题的适配性太强,因为每个男生心里也可以去翻阅林黛玉的一生和她故事背后的反思。 事实上,林黛玉在17岁那年,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楚。 试想一下,宠爱自己的外祖母几乎是“默认”了王熙凤的所言所行,林黛玉自己比较信任的薛宝钗姐姐又要嫁她最心爱的贾宝玉。 ![]() 光是这几个人的关系,足够推翻与颠覆林黛玉对于人性良善的认知。 只是,曾经那个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的她,也只能独自咽下这份苦果。 通透如她,难道她不懂得人生本来就不会有这么多如愿的事情。 对于林黛玉角色的理解,很多人觉得那不过是一个乖巧女,又有点儿自己的小脾气。 有人说,林黛玉有些小家子气,动不动就开始找贾宝玉生气,还经常在他面前哭泣,乞怜似的爱着对方吧。
至少我不认同。如果林黛玉心胸如此狭窄,她怎么会写得出《咏白海棠》。 全诗如下: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在《红楼梦》大观园诗社开社时,林黛玉所作《咏白海棠》讲述了真实的自我。 没有一丝丝香味却有非同凡响的风骨。 不似一个女子的口气,遗世独立的姿态,没有太多的矫饰没有太多预设,有的是她对于自我的认知。 哪怕是惹人不喜欢,其实她很清楚懂得和体恤她的知音贾宝玉是明白的。 让人看不懂的就是在于,当你很爱一个人的时候,是无法接受她和别人嬉笑调闹。 当五六岁的林妹妹进了大观园,从此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千百般的心酸与无奈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得清楚。 她需要更多的是小心翼翼,是如履薄冰; 她万分小心的处理着生活中的一切,不得罪任何人更不会向别人发脾气。 后来,12岁的林黛玉葬花,由此生发了过多的有关于死亡的叹息,还有对于新生的渴望。 不过,当13岁的时候林黛玉在诗社夺魁,不得不说,《咏菊》《问菊》《菊梦》都是佳作,却也是她对于自我精神上的一次叩问。 ![]() 花落了都不能忍心的黛玉,后续还要承担着无比凄凉的被践踏的命运。
自小林黛玉身体不好,需要吃许多的药,她不是不惆怅,所以也会踟蹰: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掩卷《红楼梦》,我总是觉得林黛玉的故事没有说完。
还是说,我们希望看到故事之后的故事呢? 纵观她一生为情所困,却也十分大胆地活出了女孩向往的悲情与浪漫。 有些人的生活本就难解难分,对于你而言,最看重的又是什么呢? (注: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
|
来自: 昵称1SuYdtHT > 《南得参加360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