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咏汪华公(并序)

 jxwhb 2019-03-24
    【七律】咏汪华公(并序)

    今天是2019年3月24日,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大庙汪村隆重举办了纪念汪华公花朝会,花朝会以民俗活动报批,
由镇政府主持;来自全国的汪姓宗亲有400余人参加。我因为在城上课,没法参加,只是作《七律》一首作为纪念:

 
生逢乱世握兵权,保境安民任在肩。
顺命归唐心淡定,忠君报国志弥坚。
胸存大义名垂史,力挽狂澜册永传。
膺奉藩封承庙祀,花朝祭祖百千年。

汪氏后裔八十七世子孙:汪华明敬题


【记忆中的汪公大庙楹联】


胡宗宪在安徽省绩溪县登原大庙汪村(我的家乡)重修的的汪公大庙毁于文革,那时,我年龄有十六岁了,今天我们家乡又做花朝祭奠汪华公了,我于是从幼年的记忆中打捞出人们淡忘中的汪公大庙一副珍贵的楹联,因为这幅楹联的字写得特别好,我非常欣赏,于是汪公庙就在我们村的桥头,所以我几乎天天去看,不知不觉当中,这幅楹联就在我的大脑中埋下了难忘的记忆。尽管大庙已毁半个世纪,然而这幅大庙楹联却深深埋在我的记忆之中,特发表供有心人参考:

顺天命,定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膺藩封,饗庙祀,忠昭唐代千百载,生气犹存。

(原楹联没有标点,为便于阅读,我个人加了标点)

本来,我不想发表这幅楹联,只因一天我在微信上看到绩溪县北村乡程光宪老教师发表了他记忆中的大庙楹联,他记忆中的楹联是这样的:

应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膺藩封,歆庙祀,忠昭唐代,千百载正气犹存。

      他在后记里还特地强调:此联曩年曾见有人提及,把“应天命、顺人心”写成“顺天命、定人心”恐不如笔者眼见之实了。
     程老先生是退休教师,是北村乡人,离我家有十公里,很可能他只来过一次大庙汪村,还很可能没带纸笔,若是带了纸笔,当时记下来就不会记错了!结果,由于他不完整的记忆被他人当作正确的文化传承,加上他是绩溪县楹联主席,一时全县引用他的楹联自然是顺理成章。我和他见过两次面,但见面时间是在他发表楹联之前,因为当时,他的孙女在北村中学就读,我当时是他孙女的英语老师。
    当我看到他写的这幅汪公大庙楹联之后,连忙赶到北村乡想告诉真实的大庙楹联,哪里知道,
当我到达他家乡时,才知道程老已经离世多年了!我很懊悔:早看到他写的楹联就好了,程老绝不会以讹传讹,误己误人了!悲哉!

汪华简介
汪华(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国安宁祥和;武德四年,汪华审时度势,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谥忠烈,予东园秘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