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街上看见一辆宾利,走近一看竟然是一辆奇瑞。”这是我爸的一位同学,在街上看到一辆瑞麒G5后发出的感叹,听起来有些黑色幽默。 瑞麒,Ta有着与宾利极为相似的LOGO:都是天使的翅膀,中心字母“R”也有着也和宾利完全相同的“B格调”。瑞麒的首款中高端车型——G5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高端”身份的。 为了打造中高端品牌,奇瑞也曾不惜花下血本,将G5送上了60周年的巡游花车,砸进数百万请阿根廷著名球星梅西做瑞麒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还让Ta跑著名的纽伯格林北环赛道证明自己的实力。但当既往消散如烟之后,大街上还是没几个人能认出那个和宾利类似的车标到底叫什么名字,奇瑞的多品牌战略也就此销声匿迹。 2008年,奇瑞汽车提出了6个发展主题,并在2009年推出了多品牌战略,由原来的奇瑞单一品牌扩充为奇瑞、开瑞、瑞麒、威麟四大品牌,其中,后两者为奇瑞的中高端品牌。 同年北京车展,瑞麒品牌第一款商务车型——G5 正式亮相,奇瑞公司对瑞麒G5在中高端市场的表现寄予厚望。瑞麒G5的上市价格超过了当年售价最高的东方之子,首次突破15万大关,当时的定价区间是:15.28万-17.98万。时任奇瑞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马德骥在发布会现场激动的表示:“瑞麒G5是奇瑞打造首款自主高端品牌的中高级轿车,承载着中国人创造中国汽车历史的激情和梦想。相信这款车一定能不负众望,会有良好的市场表现,使我们的销量逐步上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理想,没销量”成为瑞麒G5最真实的写照: 在瑞麒G5的前期研发上,奇瑞用尽了心思,描绘出了一副又一幅的美丽蓝图。 奇瑞汽车自成立之日起就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本着再难不省研发费用的理念,每年拿出全部销售收入的7%以上用于产品研发。努力创造中国汽车领先的产品、技术和品质。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当时的奇瑞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从整车到发动机、变速箱核心部件,从传统汽车到混合动力的设计开发。从品质、实验到品质管控等完整的产品制造体系。产品开发实现了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每年开发十款新车型的开发理念。 早在2003年,奇瑞QQ刚上市不久,奇瑞汽车初入微型轿车市场,在产量不足10万辆的情况下,仍然抽调了最强的研发人员组建了瑞麒G5、G6(B21、B12)的研发团队。G5的研发时间超过了6年,总计研发成本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历经无数艰难坎坷。这一点,在前文《“痛点”——揭露奇瑞正向研发的不易》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时任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郭谦曾表示:我们相信低端低价格不是中国汽车的代名词,奇瑞公司也不仅仅满足于制造入门级轿车。我们希望通过瑞麒G5的开发,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生产出与合资品牌同台竞技的中高端产品,让用户感受品质、感受驾驶的乐趣。瑞麒G5在不断的完善和成熟。 理想很完美!现实很残酷! 数据再次成为了真实写照! 据中汽工业协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瑞麒G5全国总销量仅为2100台;自2012年2月份以来,瑞麒G5的销量一直呈下滑态势,从2月份的全国销售189台一直滑落至7月份的95台。2012年上半年,瑞麒G5的总销量仅为727台,在12年上半年全国轿车销量排名中位列第201位。瑞麒G5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瑞麒品牌自问世以来一直面对着“有理想,没销量”的质疑声,曾经负责瑞麒、威麟品牌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的麒麟公司时任总经理杨波说过这样一番话:“一方面是奇瑞汽车对于麒麟公司的品牌要求,另外一方面,是经销商队伍对我们销售的要求,如何平衡,的确两难。面对销量的诱惑和品牌打造的重任,我们不断的说服自己,要耐住寂寞,让自己慢下来,品牌建设有着自己的周期和规律,慢下来,也许损失一些销量,但是长期来说,收获更多。” 理想很精彩,现实很伤感! 瑞麒再努力,身份仍然难耐的住寂寞。 为什么这样说呢? 市场定位不清晰,是瑞麒品牌最大的尴尬!瑞麒G5将目标客户锁定在了各行各业中拥有突出的分析决策能力、高瞻远瞩,具有领导气质的新一代商务人士,而目前15.28万-17.98万的定价让其高端身份显得不伦不类。 消费者在这个价格区间选车的余地更多。而这一价位区间的车往往都是家用轿车。讲究低排量、实用、价格合理。而瑞麒G5在品牌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定价过高、排量较大,从当时的这一价格区间上看,市场上已经有了英朗GT、马自达6等主流车型,消费者想为瑞麒G5买单并不容易。 在商务车市场,瑞麒G5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真正想购买中高级商务车的消费者往往“不差钱”,他们有能力、也愿意支付更多的产品溢价,去购买一款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品牌商务车。人们对瑞麒的品牌印象,还普遍停留在奇瑞的微型车(QQ)和小型车(旗云)上,瑞麒的品牌效应显然无法满足中高端消费者对品牌的高大上追求。更何况,瑞麒(和开瑞)对稍微了解汽车的人来讲也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与同期施行多品牌战略的吉利帝豪、全球鹰和英伦不同。瑞麒和开瑞原本是奇瑞当时已经上市的两款商用车型的名称。甚至连英文名称都完全相同。其中瑞麒2是一款MPV,定位和当时的铃木浪迪差不多,内部代号S22,前脸像大滑梯,外观和QQ6一样很另类。采用与QQ6相同的平台和动力总成,后来被划分到开瑞品牌,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优雅。13年进行过一次改款,动力升级成和E3相同的SQRD4G15 发动机,销量一直不温不火。开瑞是奇瑞公司第一款商务车型。07年3月上市,当时定的名称叫奇瑞开瑞3,内部代号A18。整体轮廓类似于一汽大众开迪,内饰、动力总成、底盘包括外观的一些部件完全沿用的老风云,几乎没有销量。后来陆续成为了奇瑞4S店“快乐体验”的售后服务车。商用车品牌成立之后随优雅一起划分到了开瑞,美名开瑞优翼。两款名不见经传,溢价低廉的商用车型,一夜之间成为了奇瑞的中高端品牌。加上山寨异味过于浓重的LOGO,瑞麒品牌饱受争议,也就不足为其。 纵观瑞麒的产品线,也存在着很多缺点。刚才我们已经说了,瑞麒品牌自推出的那一天起。就打着中高端品牌的旗帜,但推出的第一款车型却是M1这种的小排量微型车,紧跟其后的是微型SUV X1,它们的定价最低只有4万多块钱。让瑞麒品牌的身价大打折扣,并且跟当时奇瑞生产的同类车型完全重叠,没有明显拉开目标群体的差距,形成了内讧的僵局;随后推出的G5、G6,定价又陡然拔高,虽然在品质和技术上可圈可点,却受制于先前推出的微型车、廉价车的市场形象难以“朝上走”。 奇瑞汽车在市场研究和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断然为瑞麒品牌打造的“高端”的产品定位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致认可。主力产品数量少、品牌不占优势,产品定位、定价不清晰、这些都是导致瑞麒品牌销量萎靡的罪魁祸首。最可笑的是,塑有中高端品牌支撑的瑞麒,低价车型X1和M1贡献了绝大部分的销量,那么销量依赖微型车的中高端品牌还是中高端品牌吗?这个问题奇瑞自身也难以回答。 理想很辉煌,现实很迷茫! 雪藏瑞麒,回头是岸才是王道! 尽管后期不断有性价比较高、更容易上量的瑞麒G3上市,但亡羊补牢为时晚矣!2012年8月,时任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马德骥正式离职。在经历了一系列高层管理者的“动荡”之后,“回归一个奇瑞”的声音随之传来。 其实早在多年前,奇瑞便开始缩减产品线,在2010年的北京车展上,尹同跃放狠话:“奇瑞宁可销量排名跌出前十也要完成战略转型”,产品品质、品牌塑造和单车利润等关键词也被反复提及。 历经两年多的战略转型和品牌调整,2013年,奇瑞初步形成了全面正向产品开发体系的国际标准化流程,而在品牌战略的上,奇瑞也重新布局,一切“回归原点”。随后的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IAUTO技术平台、CTCS国际化团队、合资公司成立(观致、捷豹路虎)1.0、2.0体系车型、新能源、新产品、新流程、应接不暇的变化接踵而至...... 更正一点:有一些媒体在报道瑞麒的时候顺带加上了威麟,这种带法其实是错误的。威麟品牌依然是存在的,出口巴西的开瑞悬挂的就是威麟LOGO,不过不是国内的“英菲尼迪高仿版”,而是造型和KARRY类似的,红底白字的RELY。而威麟品牌的新车型仍然在申报目录,例外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奇瑞控股旗下的开瑞商用车公司有复活威麟的,开启SUV布局的打算,首款产品K80最快将于18年与大家见面。追求性价比的、感兴趣的,对情怀有过分追求的朋友不妨多关注关注。例外,威麟和开瑞都属于奇瑞的商用车公司,并非奇瑞股份,两者都是平行于奇瑞控股的汽车品牌。并不是奇瑞股份的子品牌。 至于瑞麒,目前所能了解到的情况真的是雪藏了,起码这个LOGO,这个名称还有这个品牌再度启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奇瑞虽然首次冲击中高端市场失败了,但绝不会应此而期内,不远的将来将会进行二次冲击。但是不会借助冷藏的瑞麒品牌。具体是什么车型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