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怎么帮爸爸打赢离婚官司的

 遐想vs瞎想 2019-03-24

都说问题孩子背后问题家长,在辅导家长过程中,只辅导跟孩子有关的问题,不涉及别的问题,那是不可能的。我曾经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一对父母,妈妈处于更年期,经常歇斯底里地发火,每次发火必然提离婚。一天,爸爸终于忍无可忍,同意离婚。可他们老来得子,有个11岁的儿子,夫妇两个为了孩子的抚养权闹得不可开交。爸爸考虑到妈妈的这种精神状态,一定要争夺儿子的抚养权。

妈妈的脾气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占了更大的成分。夫妻之间有点儿摩擦在所难免,一旦进入冲突状态,双方都会有过激行为。可妈妈是个很记仇的人,平时就会收集很多对爸爸不利的证据,尤其是爸爸曾经有过婚外情的经历。可爸爸相对比较理性,吵架吵过了,虽然妈妈也做过不少十分不理性的事情,但平时没有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他就很担忧,怕打不赢这场官司。爸爸为此事找到了我。

我就问他:“你是否还记得她对你的好?”他说可以说出很多。我就帮他分析,如果从抚养条件,或者过去做错了什么去打官司,大家半斤八两,都没有太大优势,应该把打官司的方向集中在妈妈的性格和人品上。当她在法庭上总是出示证据证明你不好的时候,你就出示证据证明她做的好的。

于是,在法庭陈述中,当妈妈例数爸爸的种种不是时,爸爸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妈妈也有过类似的问题。这导致了妈妈当场情绪失控,不仅讲出更多爸爸的不是,还用了很多的非理性语言。

这时候,爸爸采取我提供的策略,就对法官说,每个人都会犯错,夫妻之间应该比谁好,而不是比谁烂,如果法官需要比烂,我可以收集十倍的证据。接下来就在法庭上大谈,妈妈曾经给自己的美好记忆。可妈妈一下没转过弯,说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对我那么不好,喋喋不休地继续比烂。

爸爸按照我事先告诉他的做法,选择沉默。在妈妈情绪激地说完了之后,做了最后的陈述:法院判决什么,他都可以接受,相信妈妈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担心妈妈的精神状态不适合带孩子。

孩子最终判给了爸爸。这一案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我们往往总喜欢讲道理,别人不接受,就往死理讲。如果能反向思维,用不说话代替说话,用说好话代替说坏话,反而更能达到效果。

教育其实很简单

两个问题:过度满足和过度要求

一个方法:家庭法治

依靠量化管理,根据效果,不断调整要求,实现了自我成长,我们必将越做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