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徐明智,男,1954年3月8日出生。宁夏坐唱第一人,国家一级演员,多年来坚持自编宁夏坐唱70余篇,每年演出百余场,曾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他的儿子徐晨成为宁夏坐唱第一传承人。 与影视结缘,和观众走得更近 这几天,我刚忙完为40集电视连续剧《灵与肉》创作编配宁夏坐唱的工作。在这部连续剧中,宁夏坐唱将有不少亮相的机会,我共为它创作了10余个唱段。到播出时,观众将能看到老艺术家尚铁龙在荧屏上演唱的宁夏坐唱,我则在幕后弹弦伴奏。 其实,这次宁夏坐唱在《灵与肉》中亮相并不是第一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宁夏坐唱便与影视剧结缘,至今已合作过4次。1990年,陈凯歌在银川西部影城拍摄电影《边走边唱》,我为一号人物替身演奏三弦;2002年,电影《美丽的大脚》在海原拍摄,我被特邀创作了一段宁夏小曲,教会孙海英演唱,我在幕后三弦伴奏;2007年,我为大型广播情景喜剧《的哥哈嘻嘻》创作了主题曲。这让我感到宁夏坐唱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爱。 10岁学曲艺兴趣盎然 我自小就非常喜欢宁夏曲艺,且记忆力很好。1965年,我11岁,由银川第七小学委派参加银川市中小学暑假文艺训练班曲艺班学习。当时指导我学习快板书艺术的是银川市曲艺队宋雁波老师。 经过40多天学习,我参加了汇报演出,演唱的快板《仨老头》获好评。从此,我对宁夏曲艺说唱开始留意,在校期间也一直坚持参加业余文艺活动。小时候,凡听到艺人们演唱宁夏小曲子,我就用心默默地记录。在永宁县胜利村舅舅家,我听过宁夏民间艺人夏花花演唱的宁夏小曲《风搅雪》《三子分家》《抽洋烟》等,这些积淀为我日后从事宁夏坐唱表演奠定了基础。 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学曲艺相当困难。1975年,一个月工资32元,一把三弦却要七八十元,最好的要200多元。买不起呀,咋办?银川市轻工局文艺宣传队和文化馆各有一把破旧三弦,我把两个重新组合成一个,就成了手中的宝贝。这期间,我跟着宁夏秦腔剧团张淑珍老师学习三弦,同时挖掘、搜集、整理宁夏民间小曲。 随着接触曲艺形式的增多,我觉得奇怪:宁夏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曲种?父亲告诉我:宁夏小曲就是宁夏独有的曲种。当时的宁夏小曲没有规范形式,都是即兴表演。夏花花用的是渔鼓撞铃,现在我用的撞铃就是从她那里传承来的。 1976年,全区举办业余文艺汇演,最终要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演出。我被选上,派往北京参演。在京期间,银川说书《红色种子》演出了30余场。此次北京之行让我大开眼界,回来后,我下定决心要把宁夏小曲传承下去,从此开始自己创作。 独自创作成为宁夏坐唱第一人 宁夏坐唱是源于宁夏说书、宁夏小曲和宁夏清曲等民间曲艺音乐,在叙事和伴奏方面继承了宁夏说书的表现形式。1978年,我将其挖掘整理并正式定名。 我与宁夏民间艺人闫禄合作,开始表演坐唱。但我发现,宁夏坐唱一直没有新作品问世,于是自己学着写剧本。1978年,我创作的第一个冠名为宁夏坐唱的曲目《年轻的老汉》,在银川体育馆演出时,观众爆满,我特别受鼓舞,在观众热情的掌声中一次次返场。至今,我集创作、演唱、弹奏于一身,不断创新宁夏坐唱的演出形式,为其注入现代元素,把宁夏坐唱唱响全国。 观众评价我的演唱充满浓郁的宁夏乡音,独具真实、感人的力量,形式活泼、语言幽默,内容多为大家熟知的人和事,给全区群众带来很多快乐,这让我拥有了很多“粉丝”。 宁夏坐唱能走到今天,是观众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老汉》经常在银川街头的“喇叭”里反复播出,常见电线杆下面坐着三三两两的听众,认真地听,边听边乐。一直到现在,有些40岁以上的观众还能唱上两句,这让我很感动。 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宁夏坐唱表演是二人合演,始终是坐姿,一人操三弦边伴奏边说唱,为主要表演者,另一人左手执渔鼓和撞铃,右手击打渔鼓帮腔。二人分角摹声,表演时形成逗哏和捧哏的关系。同其他艺术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宁夏坐唱也同样面临改革创新这一课题,如何培养年轻观众,让他们接受宁夏坐唱呢?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在乐器方面,“一个三弦、一个渔鼓和简板”是宁夏坐唱所需要的乐器。除了北方说唱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三弦,我后来在宁夏坐唱中借用了夏花花的撞铃,数花的简板。将撞铃放在了简板上,方便实用。 在表演形式上,2000年以后,我尝试着改变20年来宁夏坐唱一直是两个人坐着说、唱的形式,使宁夏坐唱在2003年以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搭档换成了女演员渠爱君,她能唱、能舞。舞台上,从过去的两个人发展到12个人,让助演演员也舞起来,唱起来。但至今仍保留着宁夏坐唱“坐”的成分,只是有时候站起来,舞起来。 音乐方面不断注入现代元素。宁夏坐唱吸收了宁夏小曲,借用西北花儿,音乐元素更丰富了,增加了摇滚乐、现代音乐的元素,让宁夏坐唱有了更多年轻观众。 语言方面深挖宁夏方言的特点。我一直在想:宁夏坐唱应该换一种角度和方法去创作,深挖宁夏方言的特点。1997年,由我创作与赵杰演出的宁夏坐唱《白字经》获文化部“文华奖”。这也是宁夏首次获此奖项;2006年由我创作与渠爱君主演的宁夏坐唱《鱼奶奶回家来》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宁夏坐唱通过不懈努力,在中国曲艺界争得了自己席位。 儿子成为宁夏坐唱第一传承人 前几年,宁夏坐唱面临后继无人的窘状。我曾经的老搭档调走的调走,退休的退休,让我感到焦虑。现在,儿子徐晨成为宁夏坐唱第一代传承人,我与儿子搭伴,一起创作演出,我很欣慰,也很满意。 我对宁夏坐唱的传承充满希望,“有了传承人,业余爱好者也越来越多,目前,仅我知道的,就有三四对业余表演爱好者。近期,我又听到一个好消息,今后,文化馆还将专门设置一个宁夏坐唱工作室,用来传承宁夏小曲和宁夏坐唱。(新消息报记者 陈秀梅 马伟实习生 胡琴/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