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剥开“流浪的沈先生”的四层皮囊

 冲霄3e8ixadnpn 2019-03-24


近日,抖音、快手等视频APP上,”流浪大师“沈先生俨然成了”网红“,火得一塌糊涂。

在我看来,之所以“围观流浪大师”成为一种风尚,这与抖音、快手圈粉,博流量的内在逻辑有关。正是因为流浪的沈先生短时间内成为流量爆点,只要能够拍到沈先生就能圈粉博流量,因此一些抖音、快手播主趋之若鹜凑着去拍沈先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这是抖音、快手出现很火的“流浪大师”现象的最表层的原因。

剥开这一层,可以追问,为什么流浪的沈先生会突然爆红?他没有爆红,抖音、快手的播主也就不会“嗡~嗡~”地一窝蜂就飞过去。流浪的沈先生是因为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流浪汉,读过很多书,谈吐不凡。像沈先生这样的流浪汉,不说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颇为罕见。人们倾向于围观新奇的事物,五条腿的猪,长翅膀的青蛙,挤公交车的市长,以及读过很多书的流浪汉。

任何新奇、独特、没有见识过事物都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谈吐不凡的流浪的沈先生碰巧在流浪汉中夠新奇、够独特、够罕见。这算是剥开后的第二层。

继续剥,接下来再问:人们为什么对一个读过不少书,谈吐不凡的流浪汉沈先生感到新奇、独特呢?其实也很简单,与中国人对流浪汉的刻板印象有关。在中国人朴素的观念里,流浪汉是Loser的典型,但凡还有一丝谋生的技艺,都不致于流落街头。沈先生显然不是走投无路,以他的谈吐,学识,远远超过人们印象中某些尸位素餐,说一句话错两个成语的权贵,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流浪街头。所以围观的人们不仅出于猎奇的心态,还有着拯救的心态,试图给予沈先生以“拯救”,这与多年前北大一帮自视甚高的校友去拯救卖猪肉的曾从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同出一辙。

如果同样是一个博览群书,谈吐不凡的流浪汉出现在纽约或伦敦或巴黎或东京的街头,固然也会引起人们的围观猎奇,但基本不大可能有谁会怀着拯救的心态。流浪是一种生活方式,尊重他好了。

剥了三层,还能继续往下剥吗?当然!继续剥,虽然一个新奇、独特、超越刻板印象的流浪汉们自然吸引人们围观,但因此热传而成为现象级的噱头就没有这么简单。与”流浪的沈先生“无所滞碍地“自由”传播相对,同期许多更值得关注,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热点事件和现象却不能无所滞碍地“自由”传播,或者被封杀,格删无论;或者被敏感,动辄得咎。相较之下,”流浪的沈先生“是一个难得的可以尽情传播评论的噱头,媒体、自媒体、写手、播客挤在”流浪的沈先生“这个狭隘的选题舢板上,不过载才怪。

在这第四层,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畸形的传播现象,已经与沈先生没有太大关系,他只是道具。我们都知道为什么畸形,我们都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