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富人喜欢贷款,因为他们可以增加金融杠杆,通过贷款赚更多的钱。但是有一个特例-李嘉诚,不是他不喜欢借钱,而是他根本不需要借钱,因为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内部资本王国。 内陆富豪喜欢贷款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涉及到贷款时,许多人可能认为只有那些缺钱的人才会去贷款。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目前,除住房贷款外,银行贷款中80%以上的资金预计将借给富人。 那么,为什么这些富人喜欢借钱呢?真的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吗?当然不是! 富人本身并不缺钱,他们缺乏流动性,因为他们的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商业投资,很难收回一段时间半,所以他们经常需要去银行借钱来补充流动性。 当然,其中一个核心原因是借钱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扩大企业的盈利能力。 让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负债率很高。部分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的负债率基本在80%以上,个别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甚至超过90%。 为什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债率这么高?由于房地产本身是一个资本导向型企业,开发商的杠杆作用基本上是借钱。目前,房地产的开发,开发商只需要25%左右的资金就可以启动。例如,一个房地产开发需要10亿元人民币,开发商只需要自己2.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其他资金可以向银行借款,还有出售房屋进行借款,从而实现更大的财务杠杆,获得更多的利润。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开发商完全用自己的资金投资一栋建筑,按利润率的20%计算,开发商每栋10亿美元的建筑可赚取约2亿元人民币。 但如果开发商将十亿分为四部分,投资四栋建筑,每栋建筑有2.5亿启动资金,其余资金由银行或其他方式借入,贷款成本为6%。这就是说,房产借款7.5亿元,按融资成本的8%计算,支付利息7.5亿元的成本为6000万元。 一栋10亿的建筑的利润是20亿元。扣除银行借款6000万元后,房地产开发商可获得1.4亿元。共有4栋楼可赚5.6亿元。这是3.6亿元,比投资10亿元在一栋楼上还要多。这就是金融杠杆的力量。 所以即使有些企业本身有钱,他们还是喜欢借钱来发展,因为只要企业的利润高于银行的利率,直接企业就会赚钱。 为什么李嘉诚有汇丰银行做后盾,但是他却很少借钱呢? 我以前看过媒体的报道,李嘉诚的昌河部门目前的负债率只有1.3%。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真是假,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嘉诚昌河部门的流动负债率很低,肯定不超过10%。 看到这个估计,很多人不明白。以前我们说借钱可以提高企业的杠杆作用,扩大企业的盈利能力。李嘉诚为什么不能借钱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 事实上,李嘉诚创业时借了很多钱。当他开始自己的生意时,他向亲戚朋友借钱。当他达到某个阶段时,他还向银行借款。 然而,李嘉诚的业务范围今天已经扩大到了很大程度。目前,李嘉诚控股22家上市公司,其中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础设施、电力等行业市值接近8000亿港元。 李嘉诚家族企业分布广泛。目前,李嘉诚家族企业包括港口、房地产、酒店、零售、基础设施、能源、电信等业务,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 此外,李嘉诚还通过投资维多利亚港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份。例如,目前,李嘉诚持有超过200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市值。如果增加其他公司的股份,李嘉诚通过在维多利亚港的投资至少持有3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股份。 所以目前,李嘉诚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商业帝国。这些业务相辅相成,能够持续为李嘉诚提供充裕的现金流。目前,长河百货每年产生的现金流至少有数千亿美元,所以Li Ka shing根本不需要从银行贷款。 当然,除了长和系主要业务部门现金流的持续流动外,李嘉诚还有两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第一步是将其业务整合到一个单独的列表中。 这是李嘉诚最常用的手段,李嘉诚将其部分业务整合起来,不涉及主营业务或亏损业务,再通过打包再拆分上市。这种做法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很明显。 2003年,李嘉诚在欧洲的3G业务分销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欧洲的3G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金额接近1000亿港元,这是拖累增长和业绩的重要原因。当时,昌河部门甚至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但在此期间,李嘉诚通过业务的持续整合上市,共募集超过250亿港元,具体如下: 通过分拆上市融资,李嘉诚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直到2010年,3G业务开始在欧洲盈利。 二是通过资产处置。 目前,李嘉诚拥有大量资产,包括房地产、股票和其他资产,因此一旦昌河部门需要现金,李嘉诚就会将这些资产出售给现金。最典型的例子是Li Ka shing在过去几年中对英国业务的大规模分配,为了获得英国投资所需的资金,Li Ka盛在内陆和香港处置了大量财产,积累了超过1500亿港元的现金。 通过以上两种融资方式,李嘉诚很少使用公司的利润现金,因此目前,昌河部门现金流保持在40多亿美元,既能保证昌河部门的稳定发展,又能在关键时刻及时出售资产,有足够的现金购买部分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