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入行仅三年 他凭啥进入“全国20强”

 董大页 2019-03-24

他曾是一名机械工人

还当过茶楼服务员

因为热爱

所以坚持

最终成为了相声演员

他很幸运

遇到恩师黄梦如

在《相声有新人》的舞台上

成为一匹“黑马”

在上千对相声演员中崭露头角

让全国观众知道营口还有一群相声人在坚持梦想

今天,《师说》栏目为您讲述

相声演员李振威的故事

我叫李振威,是一名相声演员,我入行时间不长,到今年5月份刚好三年。我特别喜欢相声,跟着师父黄梦如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也算是小有成绩。

在去年上海东方卫视《相声有新人》的选拔赛中,我跟搭档张括从全国上千对相声演员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20强。当时由于入行时间短,基本功不扎实,没能晋级,这也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跟其他参赛选手之间的差距,下定决心要加倍努力。

入行前,我是一名机械行业的工人,喜欢跟朋友到茶楼坐坐。渐渐地我喜欢上了相声这门艺术。为了学习相声,2014年初,我辞掉工作,到茶楼当服务员。

茶楼人不多的时候,我跟搭档偶尔会上台去“比划比划”,就是那时我认识了师父黄梦如。

师父黄梦如退休后回到家乡营口振兴曲艺事业,创办了“怡笑阁”相声俱乐部。2016年5月7号,我拜师黄梦如门下,开始系统地学习相声。

“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不出一张嘴”

相声表演看似简单,但学起来很难,相声行里有句话: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不出一张嘴。这也正说明相声不好学。

相声讲究四门功课“说、学、逗、唱”,第一步要学的就是“说”。咱营口人说话不分平翘舌,普通话不标准。首先我就得把这个练好,吐字很枯燥,得反复说,反复磨。在舞台上,让最后一排的观众能清楚地听到我说的话,得下功夫苦练丹田气,最后练到肚子疼。

“三分逗,七分捧”

拜师之后,第一次在“怡笑阁”里演出,我是捧哏,表演《打灯谜》这个段子,结果一个包袱都没响,对我的打击有点大。也让我对捧哏有了新认识:总共就那么几个字,在什么位置说,怎么说,踩在哪个点上说都是有技巧的,并且需要把握整个段子的节奏,太难了。我觉得逗哏就像是风筝,怎么飞都行,捧哏就是放风筝的人,无论飞多远都能给拽回来。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仅用了三天就把贯口《夸住宅》背下来了。《夸住宅》是相声中较难的一个贯口,比《报菜名》和《地理图》都难,观众需要通过我的描述,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画面,这就对相声演员的功底要求比较高。我不仅要掌握字与字、词与词、段与段之间的间隔,还要掌握好节奏和逻辑重音。

每个人的表演风格都不一样,我主要是以唱为主,师父告诉我相声演员在“柳活”也就是学唱方面要均衡发展,只会唱歌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京剧、地方戏、大鼓等。

我学习的第一个戏曲相声是《杂学唱》,《杂学唱》涉及到评剧、京剧、鼓曲等,戏曲的发声方法、唱腔、节奏跟我熟悉的唱歌完全不一样,对我来说难度很大。那段时间里,每天24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我一直都在听《杂学唱》中涉及的曲目。45天后,我终于掌握了这个段子。

师父给我的评价是:对于学习相声已经到“痴迷”的程度了。

“相声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创新上下苦功夫”

在相声界,能创作的演员很少,将传统段子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改编,这就更难。平时在生活中,我遇到比较逗的事儿,或者是听到网上搞笑的段子就记下来、改一改,表演时或许就能用到。

有时候想改编一个段子,我熬了两宿去编写,到最后可能就用上一个词,那也是我的收获。段子编写出来了,我上台后,发现摸不到观众的笑点,包袱不响,这时候师父就会指点我,然后再去舞台上表演,再看效果,一个段子反复地在舞台上演,渐渐地就能摸到门路了。

“传承发扬,让相声这门艺术越走越远”

相声演员需要掌握很多知识,才能把段子说好传统相声中,涉及历史、地理、文学、音乐、医药、民俗等各方面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现在我能掌握的有30多段了,随着时间的积累会越来越多。

我觉得,相声作为一门传统的表演艺术,在北京和天津发展的都不错,但是在营口发展并不理想。刚开始“怡笑阁”发展得不好,有时候只有一个人来听相声,即便是这样,我们这群相声人也坚持说。现在情况渐渐好转,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行业,这也给我们相声人加了一把力,让我们想做出更好的内容表演给观众。我以后也会像我师父那样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徒弟们,将相声这门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总监制 / 王忠陆 监制 / 张旭勇 张艺

编辑 / 王雪 赵欣 魏家鹏 制作 / 梁永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