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得志又命途多舛 初唐才子王勃的“诗意人生”

 昵称32937624 2019-03-24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唐初最著名的才子。其作品并不多,但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均成为传世佳作。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有着怎样的“诗意人生”呢?

王勃(650-676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年聪慧、天赋异禀,六岁就能写文章,也就是传说中众人夸赞的“神童”。

青年时期便积极入仕,17岁时通过官员向皇帝唐高宗献颂(《宸游东岳颂》歌功颂德),步入仕途,授朝散郎。不久到皇子沛王府任修撰(实际应为辅导导师)。在一般学子都还在埋头苦读的年纪,王勃不及弱冠,便步入仕途,而且是直入天子家门,算是货真价实的少年得志。

在京城任职期间(668年),王勃的一位杜姓好友赴蜀州任职,王勃为之送行,于是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勉励友人,留下为千古名句。

少年得志又命途多舛 初唐才子王勃的“诗意人生”

当时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威,此文传到唐高宗那里,圣颜不悦,命把王勃逐出沛王府。上天真会跟这位年轻才子开玩笑,让你春风得意,也让你突遭变故。

之后王勃离京游历巴蜀,一面散心、一面重新求职。三年后22岁的他返回长安,应朋友之邀,赴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本来离开了帝王之家、是非之地,应该安定下来了吧,不料“树欲静而风不止”,期间又因事获罪。私藏犯罪官奴又将其杀死,因此获罪被判入狱三年,父亲也受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发配南海蛮荒之地。这一次的“暴风雨”比上次来得“更猛烈”,可这又能怪谁呢?怪年轻人过于“放荡不羁”?还是难道上天真有意“天妒英才”?

675年秋,出狱后的王勃南下探望父亲,路过洪州(南昌),正值当地官员、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竣工不久举办庆祝宴会,邀请各方名流参加,王勃也受邀参加并为之作序。因此有了闻名后世的《滕王阁序》。

少年得志又命途多舛 初唐才子王勃的“诗意人生”

腾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与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崔浩、李白诗中的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文人爱楼,赋予一段佳话;楼“爱”文人,成就千古美名。

王勃在《滕王阁序》文末自叙部分所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语,有对自己命运坎坷、身处困境的感慨,也不乏虽身处困境却依旧坚强的笃定。

而且运用典故以自喻,如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君、阮籍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作为骈文中的代表作之一,四六对仗、辞藻华丽,且运用典故,简练含蓄,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非凡的才学。

少年得志又命途多舛 初唐才子王勃的“诗意人生”

诗人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因此年少得志、一度风光;却也因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屡遭横祸、命途多舛。

王勃探望父亲之后,于第二年春夏之际,在渡海(琼州海峡)返程途中,不幸遇风浪溺水而亡。英年早逝,以特别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不失精彩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