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流蕴藉中的平山堂

 关福 2019-03-24

“风流宛在”平山堂。

扬州,这座因为运河、歌妓和盐商出名的淮左名都,当提到它的时候,很多人会很自然地想到李白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想到风景秀丽的瘦西湖,想到兼具南北园林所长的扬州园林。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北郊蜀冈之上,有一座清幽古朴的胜地,知名度也许稍逊一筹,但是它历经近千年而蕴藉的风流,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个地方就是平山堂。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时任扬州知府的一代文豪欧阳修,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之上,依山带势修建了一处明堂。关于此堂的称谓,最早见于他在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写的《与韩忠献书》当中:“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拾公之遗,以继盛美之尔。”平山堂构筑在高岗之上,极目远眺,江南诸峰尽收眼底,极为壮丽,时人称之为“淮南第一”。

欧阳修不仅是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宗主,更是一名风流雅趣的典型士大夫。他晚年自封为“六一居士”,言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喜好诗酒的欧阳太守是平山堂的常客,他经常邀请朋友在这里饮酒作赋,鼓瑟赏景,平山堂由此成为风流蕴藉之所。据南宋词人叶梦得所记载,每至仲夏,欧阳修常令人从附近的邵伯湖里面采来很多荷花,寻一人做旁边击鼓,荷花在所有参加宴饮的宾客手上传递,鼓声止而荷花停,花置于谁手,主人必须现场作诗词一首,完不成任务便要罚酒。宴会往往会进行到深夜,熏熏然的宾客在满天星月下悠哉而归,这就是击鼓传花的原始版本,当时有个极为风雅的名字,叫做“坐花载月”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载晋人饮酒时喜“曲水流觞”,欧阳修在平山堂饮酒时则提倡“坐花载月”,前人饮酒风度令人神往,对比现代人的端杯牛饮,可谓有云泥之别,实在是令人汗颜。

欧阳修在扬州任上仅仅呆了十一个月,然而故事并未就此草草结束。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欧阳修好友刘原甫被任命为扬州太守,在前往送行的晚宴之上,丝竹声声、酒意绵绵,醉翁居士不自觉的回忆起在扬州的愉快日子,现场作了一首《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曰: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平山堂气势雄奇,远眺之下,对面的山峰若隐若现。八年前亲手种下的垂柳,已经是一片青翠。而渐渐衰老的前任太守我,仍然可以挥毫万字(一说欧阳修曾经在平山堂作诗文近万字),饮酒千钟。年轻人啊,行乐要乘年少,你们看,如今坐在酒樽前的糟老头子已经白发苍苍喽。

整首词层层转进,一气呵成,逸兴遄飞,乐达爽迈,历来被奉为酬赠词的杰作。而字里行间蕴含的平山堂往事,更为词本身增色不少。

人言“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毫无疑问,欧阳修和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两座至高峰,两人也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巧合的是,东坡先生也与扬州和平山堂有着不懈之缘

据记载,苏轼共计10次来到扬州,曾经多次去故地平山堂睹物思情。嘉佑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知扬州,力纠时弊、政声显著,和老师欧阳修一样是扬州历史上有名的父母官。

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扬州之行发生在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当东坡居士登上平山堂,面对旧物,怀思故情,感慨良多,现场作《西江月·平山堂》一首,词曰: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在熙宁四年和熙宁七年之后,这是我第三次登临平山堂,岁月如风,半辈子已经在弹指之间过去了。墙壁上欧公手书的墨迹,夭矫苍劲、气势雄浑,宛如龙蛇在飞舞,抚今追昔,最后一次见到他老人家还是在九年之前的扬州(词中取“九”为整数“十”)。写下这首词之时,目光所及的都是郁郁青青的“欧公柳”,耳间缭绕的都是歌女用心演绎的欧词。唐人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我看万事皆虚幻,没有转头的时候世事也是一场梦啊。

苏轼这首词一改其豪迈清健的词风,充满感伤和喟叹,带有强烈的佛家禅意和出世情怀。“如梦亦如电”,他对世事的体悟来源于人生的无常、宦海的沉浮,浓缩了他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

除此之外,有关平山堂的名句,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扬州五吟其二平山堂》中所写的“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

著名国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明,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平山堂在北宋年间达到鼎盛,其蕴含的诗词和往事凝合了一个时代的风华。

南宋末年,扬州几经蒙古骑兵纵掠,平山堂也渐渐荒芜。终元明之世,平山堂屡经兵祸,虽时有重修平山堂的事迹零零散散记载于册,但是昔日宴乐觞咏、诗文相和的盛景早已不在。

直到清康熙年间,平山堂才迎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中书舍人汪懋麟和时任扬州太守金镇重建平山堂,两年之后,浩繁的重建工作如期完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平山堂重现于世。汪懋麟在《平山堂记》中描述重建后的平山堂“轩敞巨丽,吐纳万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甚至在南巡之际两度来到平山堂,亲自御书“怡情”二字悬于真赏楼上,又御书“平山堂”和“贤守清风”悬于平山堂内。此后,爱好附庸风雅的乾隆也数次来到平山堂,并亲赐联、额、书法,“皆石刻供奉山堂中”。清代最著名的两位皇帝的抬举和厚爱,使得平山堂盛极一时。

但是充满皇家色彩的平山堂多了一些肃穆华盛,少了一点风流自在,大文豪欧阳修“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平山堂,天才作家苏轼笔下 “龙蛇飞舞”的平山堂,只能浮现在曾经脍炙人口的诗词里。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兴起,太平军三破扬州,平山堂遭受灭顶之灾。同治年间,两准盐运使方浚颐重修了平山堂上的部分名胜古迹。

光绪初年,时任两江总督、著名湘军将领刘坤一在平山堂游赏之时,追慕“文章太守”欧阳修800多年前在平山堂上的风流雅事,手书“风流宛在”匾额,至今仍悬挂在堂前。其中,“流”字上面少一点,“在”字下面多一点,笔画灵动,暗含欧公的诗酒风流宛在眼前。

直到今天,历经近千年岁月、屡获新生的平山堂,仍静静地立在蜀冈之上,风采依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