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请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先生谈谈对教师的认识,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一个父亲的例子: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引用过这个例子,结论是父母或教师,都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一个一起寻找知识的同伴;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搬运,我们更不是搬运工,而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如何激发学习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与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可须臾分开的,是儿童的乐观主义世界观——这便是对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的认识。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没有诱人着迷的欢乐的学习,没有心灵内部力量的紧张活动(这种力量可以说是教师的唯一依靠),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热爱。 从更多孩子身上浓烈的自我学习现象来看,主动学习,来源于一种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问题就摆在这里,是什么让孩子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又是什么扼杀了孩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我觉得孩子在“控制”下,他的精神生活在局限于一种特有的学习世界——应付检查的死记硬背、统一整齐的学习要求。基于目前大班额的现状,我相信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我们可以做个测试:孩子跟着你,你有没有刻意局限他的思维,有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有没有嘲笑他的无知? 我经常问自己,结果也经常发现自己总是无意识的干预学生的“精彩”。所以思考这一点对于孩子能够主动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经常对我说,李老师,我也想学,我也有上进的动力,我也为自己的表现感到惭愧,可是经常忘记,总是结果出来之后才会想到这里,事后诸葛,更令人沮丧阿! 基于此,我在很多闲暇的时间里,引导孩子们领着自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这种自我分析疗法最大的效用就是针对性强。学生如果感到这段时间里学习没有动力,那么问问自己,究竟是哪个地方有问题,应该从哪个地方解决。 我个人认为,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欲望,关键是在自己。这一点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得到验证。
如果自我分析疗法属于內化系列,不容易操作,那么,最有效最划算的外在方式就是独立阅读了。 阅读,根据不同的方式可以分很多种形式。而我最提倡的,是独立阅读。 当经过一定量的阅读和有阅读基础后,独立阅读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的发展都有特殊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态度,几乎就取决于阅读在其精神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 真正的教育始于自我教育的地方,而自我教育则始于对人的高尚和伟大的仰慕。书籍则成为这种教育力量的源泉。我们都有难以忘怀的读书经历,甚至在某个阶段影响着我们对美的认识。我一直忘不了当年读《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激动与难忘。 读过书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多,自己知道的越少。因为有了主动求知的愿望,才会发现自己了解的还很有限。我们要做的就是这么重要且令人兴奋的事情,让孩子养成独立阅读书籍,不断求知的、永远充满渴望了解新知识的习惯。 他将受用一生。 书籍激发的思想,犹如一块耕种的土地,知识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孩子越读书,便越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无穷,他的学习进取心就越强。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要想让后进生有学习的动力,只要让他读书。事实上,大部分孩子确是如此。 自我分析和独立阅读,实际上是认识自我的正反面,一面侧重于内省,一面侧重于外化。我们一直在试图发现生命的智慧,教育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并唤醒自己,更好的成为自己。 《超体》这部电影里露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成人和孩子共同读书,共同探究问题,彼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对与错,只需沉浸在求知的乐趣中。这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个真实的真正的学习的全过程。 所有的成功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相信自己”。我们也应该相信,让孩子走进自己最精彩的精神世界中,让他们引导自己,认识自己。 这是2016年的一篇老文章,尝试着修改了一下。 |
|
来自: 昵称6296063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