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以后,一般不是先哭,而是先看看父母长辈的反应。 如果长辈们紧张,喊叫,赶紧跑过去要扶:那么孩子就呱呱哭起来,趴着不动,等着人家来扶。其实此时孩子大都是被大人的反应吓哭的。这个情况往往会削弱遇事能力的自我保护功能 如果长辈扶起孩子后,还接着给孩子找各种理由(有石头绊了、路面不平等):孩子一听到这个,就会认为都是它们的错,正常情况自己是不会摔倒。结果这种思维一养成,孩子在今后遭受挫折就会大发脾气,责怪他人或物品,从而不能从经验中总结教训。直接导致孩子长大以后遇事没有担当;做不好事可以给自己找万千种理由。 如果长辈们装作没看见,毫无反应,孩子啥事也没有就爬起来了。这种态度,可以让孩子更加独立和勇敢。但如果孩子请求帮助,家长们依旧坚决不扶,让宝宝自己站起来。这时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冷漠,就会认为自己与父母的情感是不是就断开了。 我一般装作没看见,等着孩子爬起来,问她摔疼了没有,给她摸两下。如果孩子请求帮助了,一般会去扶,再告诉孩子下次可以自己试着爬起来。长此以往,孩子觉得摔了自己爬起来是理所当然。 有些长辈则可能会为了防止孩子摔跤,一刻不停的紧跟着孩子或者孩子一跑就立马制止。试想一下,相较于在大人们的可控范围下让孩子摔跤,当孩子大了,大人们不能再保护孩子的时候,再让他们去摔跤,对孩子其实是更加残酷的遭遇。其实我认为孩子有时摔一下反而有好处。它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去体验未知的危险因素,学会去评估环境中的风险,也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疼痛与恐惧。一旦有过摔跤的体验,孩子会明白在哪些情况下自己需要小心,防止摔跤。 |
|
来自: 板凳门铃 > 《孩子摔倒后不要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