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人发现:保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xianfengdui111 2019-03-25

保定市徐水区釜山脚下釜山村内的黄帝雕像,右后背景为釜山。——笔者摄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人间争霸,丛林法则的上古时期更是如此。

距今大约4800年左右,中国大地上三个最牛掰的人分别干了一架。先是神农氏炎帝不服轩辕氏黄帝,两个部落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械斗”。那时正处于新石器时代,两军对垒,无非就是互相用石头砸,石刀砍,石斧劈。结果炎帝战败,说声“哥哥,小弟臣服了!”便退回到今天的黄河中游地区。

那时侯,实力最大的是东夷部落(也称为九黎部落),首领叫蚩尤,手下人多势众,生性好战,且勇猛剽悍。更厉害的是,他们首先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见战国时期赵国史籍《世本 作篇》记载),使用的武器都是青铜制作的剑戟,砍削生风,锋利无比,是炎帝、黄帝两个部落所不及的。

石器面对金属冷兵器,代差巨大,劣势突显,两军交锋,胜负似乎不言自明。于是,骄横凌人的蚩尤率部从今天的山东腹地出发,剑指炎帝部落。

没有悬念,只有结果。炎帝兵败,率残部奔突北上,向黄帝求援。

论实力,黄帝最弱,但他人德服众,不仅炎帝臣服,其他一些小部落,也早有部分归顺于他。此次炎帝前来求救,黄帝爽快的答应了,决定与炎帝残部组成联军,共同御敌。

此时的蚩尤兵锋正劲,一路向北追杀,直到保定涿地。两军相遇,厮杀于涿鹿之野。

黄、炎二帝率众手持劣势武器奋力拼杀,双方伏尸遍野,血流成河。最后,由于黄帝部落率先发明了木车,保障了战场物资供给,黄、炎联军竟然借助特殊天气打败了蚩尤,并将其擒获。

黄帝本想和对待炎帝一样,只要归顺,便与蚩尤和平共处,建设和谐部落。心高气傲的蚩尤哪里服气?一味地吹胡子瞪眼,哇呀呀乱叫,最后终因口音不同,沟通不畅而激怒了黄帝。于是,在今天保定市区西北二十五公里的釜山附近斩杀了蚩尤,并将其肢解埋葬。这次战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讲到这里,我是不是颠覆了教科书内容和各位朋友原来学得的历史知识?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过去我们从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学得的“涿鹿之战”,主要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 五帝本纪》而来,在此之前的《逸周书》、《庄子》等先秦时期的史籍也都记载了“涿鹿之战”,太史公在参阅这些史籍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所思所想,编纂成史,使其更具体,更生动。但谬误恰恰是发生在这里。

查阅历史我们会知道,张家口境内的涿鹿县是西汉王朝成立几十年后才设置的,其境内的独鹿山也因此改为涿鹿山,这在当代中国历史地图集里也标注的特别清楚。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春秋战国先秦时期的典籍编纂者,怎会知道几百年、近千年后会出现一个大汉王朝?又怎会知道设置一个涿鹿县?认真辨析,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所谓的先秦时期的史籍,是西汉设置涿鹿县后,后人托借前人之名编著的,或是补录的。而作为西汉史官的司马迁也沿袭这个时间上窜乱的地名,无疑就给中国历史造成了重大纰漏。此为其一。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战国时期地图的标注,黑色字体为战国时的名称。笔者翻

其二,近些年,有不少学者通过对史籍的辨析,结合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竹简和一些碑刻记载,进行排除、辨伪,证明涿鹿根本不是张家口境内的涿鹿县,而是在保定境内的涿地,即历史上不断变换名称的涿郡,涿县,即今天保定所辖的涿州市。涿是中国上古地名,是历史上最早的行政治所之一,《资治通鉴》等史籍明确记载涿鹿山属于涿郡,位于郡北十五里。出土的大辽国云居寺碑刻,更是明确载明涿鹿山就是房山(今属北京)。

其三,目前考古证明,张家口境内涿鹿县的历史,最远只能上溯到战国时期,其“黄帝城”内,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而保定境内的考古历史证明,最远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比“涿鹿之战”发生的时间要早几千年,黄、炎二帝的重大活动、事件,不仅有广泛的民间传说,更有大量的上古时期的遗址和出土文物佐证。更让人欣喜的是,保定历史记载也好,考古也罢,没有断代现象,自古至今,一脉相承。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涿鹿之战”发生在保定境内,而不是在张家口!

说到这里,可能让张家口地区的朋友产生异议,但事实就是这样。姑且我们存疑探讨,咱接着往下讲。

黄帝斩杀蚩尤后,东夷部落也归顺了黄帝。其他大小部落,仰服黄帝威德,纷纷前来归投。大家心悦诚服,一致推举轩辕黄帝为统一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此时也无须谦让:口说无凭,咱得有依据呀!大家说:好办,咱合符为证!于是,在釜山顶上,黄帝与各部落首领,举行了一场决定华夏民族发展走向的重大政治活动——釜山合符。

釜山近照。摄影:保定市徐水区釜山 勾学

符又称符信、符节,一般用竹木、玉石、兽骨、兽皮为材料,制成后一分为二或分成若干份,供持有者互相印证。合符是中国流传久远的合盟信物制度,在文字发明前,主要用于重大的政治、军事、庆典等活动。

釜山,在保定市徐水区西部,海拔高度为200 多米,距离保定市区二十五公里左右,因形似倒扣的大锅而被当地人俗称为“锅顶山”,山下分布着四个釜山村。因各部落所持符信拼合在一起是个龙的图案,因此龙就成了部落联盟共同的图腾,时至今日,釜山附近各村落,龙姓土著居民很多。

釜山合符,是华夏民族大一统的标志性事件,是华夏民族的“开国大典”,从此以后,各部落和谐相处,社会安定,人们发明农具,学会养蚕制衣,生活方式开始由渔猎走向农耕,保障了食物获取的稳定;向原东夷部落引进、推广金属冶炼技术,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语言交流,积极创造、发明文字,釜山崖洞里,出现了刻在石壁上的初始文字(考古发现).......

釜山崖洞里发现的文字符号,笔者翻拍于参考资料。

世界上共同的历史发展观告诉我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有三大要件:国家、文字、青铜器。而釜山合符后,华夏民族有了契约思维指导下的部落联邦制,具有了国家的意识和雏形;釜山崖洞里发现了刻在石壁上的初始文字;东夷部落带来了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可以铸造生产青铜武器或其它生活用品。所以审慎的说,以釜山合符为起点,华夏民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的初始阶段。

发现文字符号的釜山崖洞。——笔者摄影

釜山合符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司马迁语) 邑,古意为都城,那么,阿是哪里呢?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非常清楚,阿也为安,就是今天保定市安新县安州镇。山东有东阿,西阿就是安州。近读史料,有学者提出,阿应该是古桑丘,即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空城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明确标注。

带着疑问,笔者于2018年11月18日亲往考察,采访了空城村党支部书记李书军。李书记介绍:空城村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邑,古称穷桑,空桑,桑丘,原有高大的土城墙。村北和村东地下,现在还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存。

虽一时不能确定黄帝最初的都城是哪个,但根据史书判断,绝对在离釜山不远的保定境内,二者必居其一。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战国时期对于桑丘和阿地的标注,笔者翻拍。

天下大定后,人们休养生息,社会和谐,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疆域也不断扩大。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对自己的子孙实行封地制,《史记》、《汉书》及保定历代地方志均有记载。如其孙颛顼,初封高阳,故号高阳氏,其地址在今天的保定市高阳县城东,这就是高阳县名称的由来(后颛顼迁封河南,都于商丘,仍号高阳氏。)。

尧帝,号放勋,初封于唐,故称唐尧。尧帝母亲庆都生尧帝于伊祁山(即今保定市顺平县城西伊祁山)。尧帝封地后,先为其母筑城,其遗址就是今天保定市唐县高昌镇南固城村。后建尧城,其遗址即是今天顺平县城南3公里的尧城村。笔者曾于2018年11月11日前往考察采访,可惜其城墙基址早已挖掘为平地,了无一丝痕迹。上世纪四十年代,考古学家通过考察鉴定,这是尧帝建筑的第一座城邦遗址,并考证出尧帝在这里创制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吏名称、等级制度。

保定市唐县庆都山上尧帝的雕像。——笔者摄影 。

保定市望都县为尧母之乡,所以历史上望都县过去一直名为庆都县,又因尧帝登尧山远望母亲所居方向,后人感念,故又名望都县。

黄帝、颛顼帝和尧帝,都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带领远古先民,在保定大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文明,使保定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美好的传说和实实在在的历史财富。

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黄河文化发展史。渔猎时期,远古先民们为了获取食物,不得不逐水草而居、而迁徙。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为了耕种和浇灌,获取更多的食物资源,同样需要随大江、大河的流向而迁徙、定居。随着黄河河道的南移,华夏文明的重心逐渐向黄河上游陕西、中游河南转移,开启了生产力更发达、社会生活更文明的夏禹、商周时代。

笔者在釜山顶部无字碑旁留影。摄影:釜山村 勾学

注:此文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部分资料,也得到了偶遇的釜山村勾学先生的拍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原创不易,引用请注明出处。

转自:保定故事宴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