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乍暖还寒,北京通州区台湖镇东下营村边上,挨着六环路有一个挂着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牌子的院子。推开大门,满眼都是明、清时期的传统木作老物件儿,大到木制车船、门楼,小到锅碗瓢盆……涉及民间生活实用器物的方方面面,简直就是一座民俗博物馆。 馆长王文旺一身粗布棉衣棉裤,棉袄外罩着件棉背心,尽管周一是博物馆的公休日,他还是“泡”在馆里准备即将在北京马连道举办的茶书文化展。自博物馆筹建到现在已15年了,王文旺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这里是他的“家”,一年四季,他基本就“长”在这里。 别看这里位置偏,却是得到国家认证的民营博物馆。比起其他的博物馆,文旺阁木作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个人筹建的木作民俗主题博物馆,展品全部是王文旺的多年个人收藏,每一件展品都由王文旺亲自整理修复。 ▲王文旺介绍木工工具展览。 学艺:做木匠要有大智慧 王文旺1970年出生在衡水武邑县。作为我国明清雕刻家具发源地之一,武邑是营造行业著名的木作之乡,当地许多村子里的人也以做木匠活儿闻名。打小他就跟在父亲旁边看大人们做木工,耳濡目染学了一些木匠手艺。 学生时代他的人生目标是考大学或者参军,然而高考失利,想参军也没走成,父亲认为他有做木匠的天赋,引导他进入了木匠这个行当。18岁的他在同乡的介绍下,背着铺盖卷儿,带着自己的木工工具箱,坐了一夜的火车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 到北京后他进了位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一家工艺品修理厂,主要做古旧家具的修复。有木工底子的王文旺心里觉得挺简单的,自己能应付下来。师傅先给了他一张琴凳,让他拆开,没想到他尝试了多次却没法将凳子上的一个霸王枨拆下来。师傅告诉他,奥秘在于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凳子腿上的榫眼下大上小,榫头从榫眼插入后,向上一拉,便挂住了。要想将霸王枨从琴凳上拆卸开,就得了解结构,而不是用蛮力硬拆,那样做就会毁了琴凳。 这次教训,令他对中国传统木匠的智慧肃然起敬,“我这人不服输,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干好。”为了能多学东西,他什么杂活都干,他陷入了对古旧家具的深深迷恋之中,真正喜欢上了修复,感觉自己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不到两年,他的古旧家具修复手艺就可以独当一面,并开始带徒弟。 ▲整理木工工具。 收藏:把老辈儿的木作留下 由于厂里的效益不好,工人们陆续被遣散。王文旺也离开了,他开始去观察北海公园、故宫、颐和园里的古建筑,画图琢磨其中的木工活和雕刻,他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做出了一件木质北海团城玉佛佛龛复制品,并以当时的高价280元卖掉,第一次创作的成功给了他信心。 王文旺组建了自己的古旧家具修复团队,随着业务越做越精,渐渐有了名气,不少人慕名前来找他修复古董家具。接触多了,他开始涉足古旧家具买卖和收藏,“做古董家具越久,越发现好多人根本不知道民间老家具的价值,前人留下的好东西消失得太快。”有一年他在北方农村收购旧家具,正好看见有个人家正拿着一只桌子腿当柴火烧,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一眼就认出了这只桌子腿是黄花梨的古木作。大惊之下,他赶紧上前抢下来。这家人看在他收购了家里不少旧家具的份上,就把这只桌子腿儿免费赠给了他。“老器物再不收购,再不修复,很快就消失了,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件事情让他彻底下了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博物馆,保留下民间快要绝迹的老物件,并做好其背后的文化传承。 自2005年开始,他停止出售收购来的老物件,专注于收藏和研究,挖掘每件家具背后的故事,并开始把赚到的钱逐步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院子里原本用于存储和修复家具的房屋,在他的改造下,变成了木作与民俗结合的展室。2017年7月,王文旺获得了北京市民政局的一纸批文,他的民间木作主题博物馆终于有了正式身份。 ▲王文旺复制的木牛流马。 展馆: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 文旺阁博物馆的大门是一座清早期木门楼,王文旺说,这是十几年前他从山西收来的,门楼的原主人翻盖房屋,就把这个老门楼拆掉了当废木材卖。他费尽周折,终于买下运回北京,并按照原样重新搭建在院中用作大门。 博物馆里的陈列展以明、清、民国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重点展现过去普通人家的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工具行头。藏品大多来自于北方地区,基本上是他在山西、河北等一些地方的村里收购的,“我不收来历不明的文物,不收皇家贵族的器物,只收老辈人留下的、民间实用的、跟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东西。”王文旺说,这些老物件的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发掘背后的文化价值更有意义。 1万多平方米的展厅,数万件老物件儿,收藏品类之全,当得起“百科全书”之称。木作工具、木作漆艺流程、木作交通工具、木作建筑、木作农具等几大类,均围绕木作艺术与传统民间生活而展开。王文旺经过研究后分门别类又把这些木作物件儿细分成了近百个系列主题展:木作文化精品展、传统民间广告招牌幌子展、传统百工百业展、传统家具展、传统出行工具展、度量衡展、不同地域古家具展……处处可见精心的整理和编排。其中,度量衡展汇集了各朝代的尺、斗和秤;古代机械展则是不同年代的水车、汲水用的辘轳、耕田用的耧车犁耙,连古建筑窗户和大门、大门上的面叶和扣环,他都分别整理出了完整的单独系列。 王文旺很清楚自己,“活着就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去读了成人大学,拿到了大学文凭。为了布展,他又一头扎进了历史、文学、文物等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里。王文旺自诩成了“木家”:木器哲学家,不但精通古典家具修复技艺,而且还对木器背后的传统文化研究颇有心得。 文化:展示“器”还要展示“识” 木作博物馆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的项目基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把这里当成“第二课堂”,前来参观学习。王文旺觉得很自豪,他将手工艺培训与文化内涵的延伸结合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们喜欢上传统手工制作,再去学习。有的孩子来了两三次就找到他要求给他当学徒,“我就是教你认识历史,懂得我们传统的礼仪、礼节,培养大家懂得木匠智慧和价值,可不真教你做木工。” 王文旺认为一家博物馆不但要展示“器”,同时还要展示“识”,要重现工匠精神,“这传统360行,哪个离开了木作能行?这个行当一直被低估了,人们没有理解木匠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有敬仰心才行。”干了30多年的木工活儿,王文旺至今也不敢自称“木匠”,“别随随便便称自己是木匠,加这个‘匠’字就了不得了,我不敢称,自己顶多是个小小木工。”他说,古时候“匠”是通才,木匠更是三百六十行里的第一大匠,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必须勤劳、诚信、有口碑,更要持之以恒,还要精益求精,少一样都不行。 其实自开馆以来,运营的压力便一直存在。维持场馆运营,一个月至少要花十来万元,王文旺时不时还得拿出自己的积蓄补贴运营。不过,只要能坚持,他说“我会一直坚守下去”。 谈到未来,他还计划将木作博物馆建到武邑家乡去,已经有相关部门到他的博物馆考察,邀请他回家乡办展。他说,一旦时机成熟,他会把自己的一些藏品捐给家乡。 (燕赵都市报 记者 陈晓红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