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清.《续名医类案》) 【组成用量】生地黄20g,枸杞子15g,北沙参、麦门冬、全当归各12g,川楝子10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中用生地、当归、枸杞子以滋养肝肾阴血,使血得 充,则肝木柔和;沙参、麦冬以滋养肺胃之阴,使津液得充足,则咽干口燥可愈; 川楝子巯肝解郁,则横逆可平。全方配合,使阴液得充,肝气得疏。共奏滋养 肝肾,琉肝理气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亏,肝气不舒之病证。 本方具有营养神经,利胆、消炎、止痛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弦 细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胁间神经痛、慢性胃炎、慢性胃窦炎、溃疡病、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慢性睾丸炎、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 荨麻疹、玫瑰糠疹、视网膜炎、放射治疗后阴中干涩症、疝症、以及抽动一秽语 综合征等病而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脉细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 1.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型)治宜养阴柔肝,佐以利胆。 以本方加银柴胡10g,川黄连6g为主治方。 若头晕目眩甚者,加双钩藤12g(后下),黄精10g。若目干畏光,视物昏花者,加草决明15g,女贞子10g。若心中烦热、口干燥者,加山栀子10g。 2.肝硬化(肝肾阴虚,水湿内停型)治宜滋养肝肾,育阴利水。 以本方加泽泻15g,猪苓、茯苓各12g,薏苡仁16g,山萸肉10g,通草6g为主治方。 若见神昏谵语者,急用安宫牛黄丸1~2粒研汁灌服。若见气随血脱,汗出肢厥,脉细欲绝者,可急用独参汤。若鼻衄、齿衄者,加大、小蓟各15g, 藕节、丹皮各10g。若烦热口渴明显者,加地骨皮25g,银柴胡12g。 3.白塞病(明虚火旺型)治宜滋补肝肾,淸热降火。 以本方去川棟子,合知柏地黄丸(茯苓15g,山萸肉、泽泻、丹皮、知母、黄 柏各10g)为主治方。 若阴虚甚者,加龟板胶(烊化)10g。若湿热甚者,加苦参10g。若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g。 4.药物性肝病(药毒伤肝,阴虚内热型)治宜养阴清热,柔肝解毒。 以本方去麦冬、川楝子,加白芍、女贞子、黄精、丹皮各10g,黑大豆30g,佛手、甘草各6g为主治方。 若身有低热者,加鳖甲(先煎)、地骨皮。若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若盗汗者,加牡蛎(先煎)、糯稻根。若咽干口燥者,加麦冬、石斛。若皮肤 瘙痒甚者,加地肤子、乌梅。若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 5.病毒性肝炎(肝肾亏撗、阴虚内热型)治宜滋阴、养肝、补肾。 以本方加板蓝根15g,丹参、山植各10g为主治方。 若低热不退者,加柴胡、青蒿。若胁痛者,加郁金、陈皮。若腰膝软弱无力者,加川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6.月经过少(阴虚血燥型)治宜润燥,养血调经。 以本方加减:生熟地、白芍、麦冬、青蒿各15g,当归、地骨皮、知母各12g, 甘草10g为主治方。 若属于子宫内膜结核者,加生牡蛎(先煎)30g,龟板(先煎)、夏枯草各 10g,以滋阴淸热,杀虫抗痨。 7.月经期乳胀(肝肾阴虚型)治宜滋养肝肾,活络止痛。 以本方加女贞子、桑椹子、橘叶各12g,丝瓜络10g为主治方。 若乳房胀痛较重者,加鳖甲(先煎)、丹参各15g,以养血活血通络。 8.艾滋病(阴虚型)治宜滋阴淸热。 以本方加酸枣仁12g,合六味地黄丸去泽泻(熟地、淮山药各15g,茯苓、丹 皮各12g)为主治方。 9.干燥综合征(阴虚内热型)治宜淸热养阴,生津润燥。 以本方化裁:太子参、淮山药各30g,全瓜蒌、生地、仙灵脾、大枣各12g,知 母、石斛、枸杞子、杭菊花各9g,甘草3g为主治方。 10.焦虑状态(肝肾阴虚,心火上炎型)治宜滋补肝肾,养阴降火。 以本方加减:生白芍、夜交藤各30g,生地黄、沙参、女贞子、旱莲草、磁石各15g,麦冬、当归各10g,黄连6g,生甘草3g为主治方。 11.慢性支气管炎(肝肾阴虚、火热熏肺型)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淸热。 以本方加减:生地黄30g,白及、桑白皮、全瓜蒌各15g,沙参、麦冬、枸杞子各10g,五味子、光杏仁各9g,生甘草3g为主治方。 12.萎縮性胃炎(胃阴不足,肝郁气滞型)治宜滋养肝肾,疏调肝气。 以本方加石斛、赤白芍各15g,郁金、玄胡索、佛手、凤凰衣各10g,甘草6g为主治方。 13.肝硬化腹水(肝肾两伤,瘀血凝阻型)治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以本方加猪苓、茯苓各20g,石斛15g,大腹皮、厚朴花各12g,枳壳10g为主治方。 14.胆囊摘除术后遗症(肝阴不足、肝郁血瘀型)治宜滋养肝肾,化瘀止以本方加郁金、玄胡索各12g,桃仁、红花各10g,三棱、莪术各6g为主治方。 15.慢性肾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型)治宜滋补肝肾,滋水涵木。 以本方去川楝子,加磁石(先煎)、白茅根各30g,女贞子、旱莲草各12g为主治方。 16.糖尿病(劳倦伤脾,积热伤M型)治宜益胃养阴,理气助运。 以本方加减:生麦芽、芦根各30g,生石膏20g,南、北沙参、生地、麦冬各15g,知母、石斛、天花粉各10g,鸡内金12g,川棟子、炒枳壳、火麻仁各9g,枸杞 子、当归各6g为主治方。 17.口眼干燥及关节炎综合症(肝肾阴虚,筋骨亏损型)治宜滋阴淸热, 生津润燥。 以本方去川棟子,加天花粉30g,滁菊花、桑寄生、怀牛膝、炙甘草各9g,熟地、鸡血藤、制首乌各12g,陈皮、山楂各6g为主治方。 18.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肝肾阴虚,阴虚血热型)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淸热。 以本方去川楝子,加白芍30g,女贞子、旱莲草各12g,生甘草3g为主治方。 19.月经过多(阴虚郁热,血瘀漏下型)治宜滋阴清热解郁,活血行瘀止血。 以本方加生麦芽30g,地骨皮、丹参各15g,丹皮10g,桃仁6g,红花5g为主治方。 20.妇女特发性水肿(肝肾不足,阴虚气浮型)治宜滋养肝肾,滋阴理血。 以本方加瓜蒌仁30g,泽兰、益母草各9g,女贞子、旱莲草各8g,党参6g为主治方。 21.剥脱性唇炎(肝虚气滞型)治宜养阴柔肝,充液疏肝。 以本方加石斛12g,玉竹、郁金、玄胡索各10g为主治方。 22.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肝肾阴虚,血燥气逆,迫血妄行型)治宜养阴润燥,止血活血。 以本方加石斛、白芍、旱莲草、阿胶(烊)、茺蔚子各15g,丹参、玄参各9g 为主治方。 23.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肝肾阴虚,热郁血壅型)治宜滋阴生津,淸热化疲。 以本方去枸杞子、川楝子,加丹皮、青葙子各15g,郁金、柴胡、山栀子、薄荷、夏枯草、玄参各10g,龙胆草5g为主治方。并用1%阿托品液扩瞳,滴醋酸可的松眼药水。 24.咽喉感觉异常(梅核气)(阴虚气郁型)治宜滋阴养肝,理气解郁。 以本方合逍遥散加减:北沙参、生白芍各20g,生熟地黄、麦冬、枸杞子、当归各15g,川|楝子、茯苓各12g,柴胡、薄荷各10g,甘草6g为主治方。 若心烦失眠者,加枣仁20g。若手足心热者,加牛膝15g,知母、黄柏各12g。 25.肺結核.(肺肝阴亏,抑郁气滞型)治宜滋阴疏肝,补液益肝。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咳嗽重甚者,加炙紫菀、炙冬花、百合。若痰血明显者,加阿胶、三七粉。 若盗汗严重者,加浮小麦、麻黄根。 26.高血压(血虚肝郁,久郁化火型)治宜平肝潜阳。 以本方加双钩藤12g,石决明15g,夜交藤30g,葛根、桑寄生、草决明各 12g为主治方。 27.过敏性紫瘢(阴血不足、肝火内热型)治宜滋阴降火,凉血退斑。 以本方去当归、加白芍、石斛、徐长卿各15g,丹皮、赤芍各12g,紫草9g为主治方。 28.胃及十二指场溃疡(肝郁犯胃,伤明气滞型)治宜琉肝和胃,消炎止痛 以本方去当归,加生麦芽、白芍各15g,白叩仁、蒲公英各9g为主治方。 29.神经官能症(阴虚肝郁型)治宜滋阴疏郁。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失眠严重者,加丹参、夜交藤。若咽中有异物感(梅核气)者,加半夏、厚朴。若遗精者,加生龙骨、生牡蛎。 【随证加减】 1.口苦哂干者加黄连、天花粉。 2.食后腹胀者加鸡内金、香砂仁。 3.两勝痛甚者加红丹参、白芍药。 4.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者加玄参、白芍以增强滋阴平肝之效力。 【注意事项】 1.气郁湿滞而致胁痛脘胀者,不能误用本方。 2.本方因滋阴药物较多,故兼有痰湿积饮者,不宜使用。 |
|
来自: 中医缘的图书馆 > 《 一贯煎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