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向田头乐社神——咏社日节古诗词赏析(上)

 川雪898 2019-03-25

                      

                                             共向田头乐社神

                                            ——咏社日节古诗词赏析(上)

                                            川     雪

 社日节是我国古代的祭祀日。“社日”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祀所以来,尚矣。”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即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社日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春耕和秋收时祭祀土地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和庆祝丰收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推算,在新谷登场的八月。

 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初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清代学者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胜》记苏州此俗说:

     “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乡村土谷神祠,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古称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钱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饭,曰社饭。……田事将兴,特祀社以祈农祥。”

 北方地区社日习俗一般有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嫁女住春,禁忌有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区社日习俗主要是祭祀土地神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咏社日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王驾(公元851年—?)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晚唐诗人。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百姓不但通过作社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在社日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集体欢宴,非常热闹。这一首诗虽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再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节选):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

 全诗较长,有32句。表现了农村社日前夕农民的精神面貌,及诗人对农民那种豪爽天真品质的赞美。

 遭,是不期而遇。泥,读去声,缠着不放的意思。泥饮,就是缠着对方喝酒。严中丞,严武,时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美中丞,是说田父赞美严武,美作动词用。

 诗人随着春风郊外散步,看到村村一片红花绿柳的景象。遇到一位田翁,说春社快要临近,执意邀请诗人去他家尝春酒。他还说,今年社日,要大大热闹一番,不知你能在这里留住否?接着呼喊妇女,把大瓶打开,为诗人用大盆盛酒。这种扬扬的意气令人感动。诗人感叹道:爱民正是为政之首。

 这首诗是诗人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成都草堂所作。当时严武任成都尹兼御史中丞,他是杜甫的旧交老友,在生活上对杜甫帮助非常大,两个人关系非常好。这首诗具体叙述了杜甫社日前夕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通过农夫之口赞颂了严武政绩卓著以及在百姓中的口碑。诗中对老农的热情淳朴、豪迈正直写得十分生动。

 严武是杜甫的朋友严挺之的儿子。从这首诗可以清楚的看出杜甫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那种豪爽天真的品质的赞美。

 唐代诗人韩愈的《游城南十六首·赛神》,写出了春社的赛神活动:

  白布长衫紫领巾,差科未动是闲人。

  麦苗含穗桑生葚,共向田头乐社神。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今存有575篇诗文。

 赛神,即迎神赛会,祭祀神。此诗写诗人于社日在长安城南看田头赛神的情景。人们穿着白布长衫扎着紫领围巾(洁白敬神,紫色有道家的仙境色彩)赛神,那些差役和赋税(差科)还没有开始,大家都是悠闲的人。此时正值暮春,麦苗已经含穗桑树长出了椹果,人们一起朝向田地头对着春社的土地神欢呼致敬。表现了春社的民俗风情,也暗含了对统治者差科沉重的不满。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春社》,介绍了春社的习俗:

   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

   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

   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

   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此诗写春社风俗:天下着社雨,人们冒雨举行祭祀活动:在树下田头击鼓赛神,祭坛边供奉着鱼肉鸡鸭等供品,村民们在一起共饮春酒,互相喧哗祝愿。写出了春社的热闹景象。   

 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介绍了春社节前的喜庆活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此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介绍了春社节前的喜庆活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首联写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联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颔联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尾联写诗人的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诗人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陆游还写有一首《春社》诗,详细介绍了春社的活动:

         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

         今朝有喜君知否,到处人家醉不醒。

         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

         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冬冬社鼓中。

         柴门西畔枕陂塘,社雨新添一尺强。

         台省诸公方衮衮,故应分喜到耕桑。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

       春社节日,社雨蒙蒙,“到处人家醉不醒”、“社肉如林社酒浓”,社日大摆筵席,个个都喝醉了酒。社鼓响个不停,乡邻拜祝年丰。写出了农村社日热闹喜庆的景象。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观社》也写了春社日作社的热闹景象: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

   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官至秘书监。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因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其诗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的委曲细腻功力。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有《诚斋乐府》传世。

 此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春。诗人在家乡隐居,观看春社,见到一派热闹祥和景象,写下这首诗来记录人们在社日欢庆的场面。

 首联写社日村民们在祠堂举行祭祀土神、祈祷丰收的祈福活动,希望迎来好的年成。

 颔联写村民拜祭的仪式刚刚结束,忽然听到锣鼓声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人们已经开始庆祝了。围在土地庙旁边的儿童最是伶俐可爱,听到声响就飞一般地向锣鼓响处跑去了。

 颈联写丰富的赛会活动。有人扮戏,戴着虎面豹头的面具假装扑打,时而还自视一下自己的装扮。别处还有人唱山村野调,跳起市镇上流行的舞蹈,吸引着人们去驻足观看。   

 尾联诗人生发感慨:王侯将相虽然尊贵,但是像山村百姓这样自在地纵情欢愉,他连片刻都得不到呢!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节日风情的诗。诗人浓墨重彩地描绘节日欢庆的场面,把喧天的锣鼓、奔跑的儿童、扮戏歌舞一一展示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最后用王侯将相也得不到这种乐趣收尾,有自得之意,更突出了欢乐的氛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