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好多类似的话:
看,第一天,我全部都完成了,我要晒朋友圈,让大家看到我的用心和努力!第二天,好像漏掉了一个,没关系,补上去。第三天,突然事情很多,但是我还都坚持完成了。第四天,已经过半了,这一个周要过去了,有一两个没有完成也是可以被谅解的。第五天,诶,怎么回事,竟然有这么多没有做,这样是不行的啊,有人会笑话我的啊……第六天,算了,笑话就笑话吧,我就是个普通人,真是做不到啊。之后,不知道怎么得,我什么都不想做了,管它什么高手不高手的,就这样吧…… 突然某一天,一个契机,无论是一篇文章、一个视频、一次分享、一个高手交流、一个身边的故事,又再次撩拨了内心的那根弦,我还是决定要再次动起来!不就是每日必做么,我就不信了。 于是,又开始了一个循环……内心戏还是那几幕,演员没换、剧本没换、结果也没换。 诶,真是不知道,我的每日必做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算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吧。 有时候想想,我有必要让自己那么努力么,好好的人生不过,去跟别人比拼什么「每日必做」啊 ? 你看,我的工作还是蛮好的啊,领导交办的事情、客户提出的需求、条线内同事们的协同响应,我都能按时按点完成啊。我有必要在工作之外去把自己搞得那么累么? 一篇名叫:《永澄:普通人如何做到持续高效能成长?》的文章中,给出了这样的一张图: 按照图中所说的:
为什么!为什么!如果做不到也就算了,可是,我连动都动不了! 要是有一天,我能够做到「 上面的内容,是我的一个教练客户问我的内容,他在我面前嗷嗷地喊完,然后很无助地跟我说:
嗯,问题确实不小。看着能量高涨的来访者,我带着他看了一场戏。 为了能有同样的体验,我现在想邀请你做一下准备:
提线木偶是木偶戏的一种,把小木偶用线吊住关键的位置(手、脚、身体等),然后有个 好了,请跟着我一起想象:我们中午一起吃了午饭之后,我邀请你去看一场木偶戏,你和我一起坐到了下面的观众席,舞台上出现了这部戏的名字:四个操控者。你很好奇,这是讲什么的呢?怎么起了这么怪的名字?下面,我给你做一点剧情介绍。 这出戏讲了这样的故事: 为了更好的体验,如果你可以 我有个好奇:
先去感受一下,再往下继续看。 为了方便起见,我直接把剧中的你称做「木偶」。 木偶,你抬头看看,现在就是那个名叫「掌控」的操控者,给你带来了生命!你们两个是亲密无间的合作者,每次演出前,「掌控」都会带着你去做准备,你们不会想太多,不管台下坐着是谁,你们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准备。演出的时候也是一样,很多新剧目,「掌控」并不是那么擅长,但他还是带着你,一点点打磨,最后把戏演好。 你们有个共同的认识:只要把能掌控的事情先做好,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一些意外情况,「掌控」需要修养几天,要有新的操控者来到你的面前,带着你去演戏。 第一个接替「掌控」的操控者叫「不接地气的思想家」,他有个特点:
以前,「掌控」在的时候,你们都知道:启动一项行动可能要有一点准备时间。比如说:先准备一些资料、先提前回想一下之前的进展等。「掌控」会带着你去耐心地做一会。 可是,「不接地气的思想家」就毫无耐心。稍微有一点点耽搁,他就会表现出一种自以为的思考状态,他会问自己:
「不接地气的思想家」很单纯,他以为自己提出问题就能思考清楚,然后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个道理虽然通顺,但是,他却因为没有具体的行动,只能落在盲目的提问、想象之中,飘浮在空中,不接地气。 别管他怎么表现,「掌控」早就说过了:很多事情不是能想清楚的,你必须要去做才能慢慢澄清。很多时候,你假装在思考,其实凡是不行动,就是在逃避。从来不做,就能得到答案,这怎么可能? 不过,即便你知道,你也很无奈,因为,你是木偶,除了表演他所要求的,你也毫无办法! 第二个接替「掌控」的操控者叫「从轻发落的审判官」,他有个特点:
以前,「掌控」在的时候,你们都知道: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完成,那不过是反馈而已。你们会根据现实的结果去反思,究竟比自己预想的做得好、还是不好?如果好的话,好在哪里;如果有不足,要从哪里改进呢?「掌控」从来不会批评和攻击他人、更不会攻击自己,他知道那是没有用的。 可是,「从轻发落的审判官」一身戾气,稍微有一点点不满意,他就开始审判了,基本有两种状态:
别管他怎么表现,「掌控」早就说过了:审判官是一种伪善,他就是为了什么都不承担,而同时,如果要承担就去从轻发落自己。他给自己的审判,就不是真正的惩罚,明明做错了,却没有任何让自己感受到痛苦的惩戒措施,只是说说那些毫无成本的话,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认错的态度。 既不承担责任,又不真正认错,还想好才怪呢! 不过,即便你知道,你也很无奈,因为,你是木偶,除了表演他所要求的,你也毫无办法! 写好文章很难,要有趣、有深度,要干湿结合,要打动心扉、还要启动行动。 我用自嗨式的写作方式,写了近 17 年的文章了,现在,也想要更贴近用户。因此,我开始在文章的逻辑推演中增加故事、金句、隐喻,让文章更易读、用户界面更好。不过,我的能力还不足,不足以把握干湿结合的比重。 要知道,文章中增加大量的认知引桥,虽然容易接受,但是这是以损失「长期学习效率」为代价的。 于是,我就会有个担心:读者如果读 high 了,只看到了表面,没看到我的深意怎么办?读者如果没有读到文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错过了成长怎么办?(虽然,我知道,每个人对重要性的认知都不相同,但是,老妈子的内核真是让我有着这些奇葩的责任感,挥之不去啊。) 所以,在目前阶段,我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样,就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时,还能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给大家了,我也愿意多做一些工作,来影响我的读者提升更长久的学习效率。 系统过程。系统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输入 - 系统 - 输出,本文主体采用了大量的隐喻,把「输出:行动结果」比喻为木偶,把「系统」比喻为木偶的操控者。本模型为学科原理类思维模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方法,这种思考方法是情绪管理、行为类问题解决、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的基础思想。所有和模式有关的事项,例如:思考模式、行为模式、习惯模式、工作模式、商业模式等,都可以用该模型分析。 The Hype Cycle。The Hype Cycle 被翻译为:技术成熟度曲线,这是 Gartner 咨询公司分析、推论、预测各种新科技的成熟演变的模型。本模型为方法论类思维模型,本文在第一部分中使用了该模型,讲解了一个人在完成「每日必做」中的表现。我在百度找到一张配图供你了解: 身心脑灵。身心脑灵由四个部分构成,身体感受、情绪体验、理性逻辑、精神灵性。这是深度助人行业中常用的划分方式,但是,这个提法是由我最早提出的,用「脑」这个要素,补充了常见的「身心灵」的提法,实现了用更好的思想结构来促进内在流动。本模型为经验类思维模型,本文在引导你进入剧场体验、假装木偶的时候调动了身心体验;用戏中戏的方式来激发内在灵性的生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了思维逻辑。 五大感知位置。五大感知位置是由埃里克森学院提出的「身心灵」感受模型,主要分为:自己、他人、抽来、过去/未来、全局五大位置。本模型为经验类思维模型,本文中要求读者想像「在台下看戏」,就是带着读者进入第三感知位置,这个位置的不断训练,极其有利于觉察能力、抽离能力、抱持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都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加速器。 混沌大学,是李善友老师发起的新时代创新式学习组织,我在其中已经三年多了,说实话,这三年里,可以和一群用思维模型来思考问题的人在一起,那种感觉是无比好的。用思维模型思考问题,虽然上手门槛比较高,但是,后期个体发展速度极快! 恰好,混沌今天五周年了,我也想给混沌送出一份礼,推荐我的读者参加混沌的学习,你可以直接扫码加入。 通过我的二维码加入的伙伴,请将你的付款信息截图发至: 要点1:感谢。我生日的那天,有那么多朋友录制视频、赠送礼物、打赏公号,甚至小伙伴们组织了382人,为我做了一场庆生活动。我想感谢每个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尤其是关注的朋友。 我试着去感受了一下:假如我要给一个我认可的人送出一份礼物,我一定要思前想后,想着给他什么才能表达心意、送出什么才是他需要的,然后我会去准备,还要给他惊喜。而送出之后也会期待对方会给我反馈,告诉我他很喜欢。 嗯,所以,真心谢谢每个朋友给我的感情~是你们,让我更加坚定了我所做的事情,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给人价值的事情,因为我的每份投入,大家都在变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给我的反馈,我已经让团队小伙伴整理了名单,我会记住大家的用心。更重要的是,我会更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用更好的产品来回报大家。 要点2:互动。请问,本文所提到的操控者,你是否遇到过?那是一件什么事?你是如何处理的?现在还会不会持续掉入这个坑呢?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新的启发,下一步准备改进哪个行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