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笔记·知识管理 本文优质度:★★★★★+ 口感:草莓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10w+俱乐部再添一篇。” 在笔记侠内部群,经常会看到这句话。 如今笔记侠全网用户数已达百万。多篇新商业干货文章阅读量破百万。 2019年的新榜(创业)日榜,笔记侠最好的排名是第2。有道云笔记的“文化读书榜”和印象笔记“自我学习榜”,笔记侠均排名第2。 (有道云笔记“微信价值排行榜”2018年总榜第4名,印象笔记“2018公众号Top10”第3名) 3个榜单,距离第1,一步之遥。
在微信公众号生态,与天然具备传播属性的“情感型文章”不同,笔记侠的文章,动辄上万字,是那种信息量很大、知识度很密的深度商业干货文。 一些用户反映,我们文章太长,经常看走神。 但我们依旧坚持这样做。 因为我们笃信:深度思考,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字容量。短内容,往往不能承载深度思考。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而当无数读者能顺畅读完文章,并自发分享,共鸣认同并关注我们时,我在想: 这一定跟我们长久以来坚守的某种内容方法论,或者原则相关。 有人问笔记侠:
其实,笔记侠做内容,有很多心法,包括:克制、不贩卖焦虑、努力、认真、精炼、注重认知效率…… 但其中,我不得不提,我们一直以来做内容的方法论,或者坚守的内容原则—— 道、法、术。
也即,一篇文章,必须要把一个道理(“道”)讲出来,不然这篇文章不应该存在。 不过,讲明白道理还不够。为什么很多人,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 是因为你没有给他方法论(“法”)。 但为什么给了方法论还不够? 因为中国人大多数是具象思维,光给抽象方法论也不行,必须给他真实的落地实战案例(“术”)。 当一篇内容,同时满足“道、法、术”的内容标准时,我们才会推送出去,呈现在你眼前。 而只有同时满足“道、法、术”的内容,你看了能够有所思考,还能拿来对比使用,能够落地实战。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其实不仅是做内容,如果你真的理解“道、法、术”,并将其内化为底层方法论,就会发现: 无论写作、沟通、表达、演讲、知识管理……它都能让你事半功倍,降低沟通成本,高效传递思想。 下面笔记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你深度拆解“道、法、术”方法论。 一、“道、法、术”金字塔结构 著名作家冯唐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是他人生诸多训练中最有用、最宝贵的东西。 60年代,因为芭芭拉·明托提炼的金字塔原理,使得整个麦肯锡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压过了其他咨询公司。 而笔记侠在内容中坚守的“道、法、术”金字塔结构,源于笔记侠创始人柯洲个人完成超1万小时笔记实战的心得总结——它恰好和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的精髓“SCQA表达法”相互呼应。
所谓“SCQA表达法”,即为:
这其中,最能交付知识价值的部分,即为第四部分——“解决方案(Answer)” 为了让“解决方案”更加实战落地,我们做内容,往往同时会契合“道、法、术”的内容原则。 任何一篇笔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皆可归纳为一个中心思想,也就是道理的“道”。 为了支撑这个中心思想和道理,下面有3-7个分论点(最好是3个),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方法论,也就是“法”。 然后每个方法论下面还有详细案例作为论据,也就是“术”。 如此从上往下延伸,就像一座金字塔,所以叫“道法术金字塔结构”。 (注:笔记侠创始人柯洲的“道法术”笔记方法论,融合芭芭拉的金字塔结构之后,由笔记侠首次提出“道法术金字塔结构”。) 从大脑思考逻辑的角度看,人们思考的方式,倾向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动关联分类,而对于没有逻辑关联的信息,大脑很容易忽略。 因此,采用金字塔结构表达,加强逻辑关联,能让自己对知识的整理和管理更高效,也让读者对知识的吸收更加高效。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笔记侠之前做过一篇曾鸣教授在湖畔大学的课程笔记。他重点讲述了一家企业在探索期的战略打法。 背景(Situation):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改造传统行业,进行价值的创新。 冲突(Complication):价值创新的路上,如何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成绩。 问题(Question):创新最难的是第一步,0-0.1是很难通过的一关,至少需要两三年孕育期。最关键的挑战,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找到切入点? 解决方案(Answer):“卓越企业的孕育期:企业发展0-0.1的这一阶段”,这个时候的战略和打法要和过去不一样。 核心是愿景、方向,高效地创新和试错,找到一个切入点完成业务的闭环,把真正的价值给到核心用户——这就是“道”; 然后在这个探索阶段,公司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具体怎么实施,曾鸣教授提出“眼高手低、试错一定要基于Vision(愿景)、悬崖边的狂欢、自我修炼(自信和自疑)”四个心得;和平台型企业的“三原则四决策”——这就是“法”; 最后他用一些实战的例子来佐证,包括淘宝平台的案例等等——这些案例就是“术”。 因为曾明教授很好地把道、法、术结合在一起,也就是道理清晰、方法论清晰、案例清晰。 我们的笔记达人在整理中也遵循“道法术金字塔结构”——这样整理出来的文章,能大大降低了读者的理解成本,让人一看就明白。 曾鸣教授的这篇笔记阅读量10万+,被大量传诵。 二、“道、法、术”黄金圈法则 美国作家Simon Sinek(西蒙·斯涅克)在2011年,提出了黄金圈法则。
他认为,世界上成功的领导者和品牌,都有一套相同的思考方式。他把这套思考方式称为“黄金圈法则”。如下图:
黄金圈法则,同时也契合“道、法、术”方法论: 1.Why(“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理念、价值观、道理、意义是什么?。 2.How(“法”) :为了实践这个价值观,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论去完成? 3.What (“术”):有了“Why”和“How”的基础,实际的产品、想法、操作、风格是什么? 好的思考、行动与表达,往往是由内向外的,也即从“Why”(道)出发,然后讲“How”(法),最后讲“What”(术)。 但大多数人的思考、行动和表达,却是由外向内,甚至都没有“Why”。 其间的区别有多大? 同样是呼吁沟通对象行动,我们可以感受下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表达一:
表达二:
哪个表达,更让你心动? 笔记侠问了身边很多人,都投表达二。 事实上,表达二是乔布斯在苹果发布会上说过的话。 而该表达(背后体现出了讲者的思考和行动)完全契合黄金圈法则:
所以,为什么使用黄金圈法则,从Why(核心价值观)出发的表达,更能够打动人? Simon Sinek 在 TED 演讲中强调,这是生物学证实的理论。
人的大脑分为三个层次: 1.最内层的大脑为爬虫类脑,也叫本能脑。 这一层大脑的进化已经超过1亿年了,它毫无情感,只是为了生命最原始的意义——生存。 这个大脑让我们看到危险的时候就撒腿就跑,感到烫的时候抽回双手。除了人类以外,地球上其他动物大多也都有这样一个大脑。 2.最中间的大脑为“哺乳类脑”,也叫“情感脑”。 人类的爱、恨、情、仇都在这,是行为和决策中心。人类的这一层大脑负责感知情感、意义和价值。 “本能脑”和“情感脑”负责“道”,对应黄金圈的 Why 层次。 3.最外层的大脑皮层,又叫“新皮质”,俗称理性脑。 这一层脑具有高阶认知功能,是神经元细胞最密集的地方,更多控制着我们的逻辑能力,以及理性思考能力。理性、图形、语言、逻辑思考,全是它负责。 “理性脑”负责“法”和“术”,对应黄金圈的How 和What层次。 由外而内沟通,也就是从What 开始沟通,较容易让读者理解数据、事实,但无法刺激读者产生行动。 相反地,由内而外沟通,即从why到what进行沟通,则能直接对掌管情感、控制行为的情感脑和本能脑对话,进而刺激行动。 可口可乐全球营销副总裁拉米拉斯曾在《情感驱动》一书中说:
可口可乐北美区总裁亲口告诉中欧龚焱教授:
因此,龚焱教授说,实物吊钩(比如剃须刀,刀架是实物吊钩,会引发消费者不断地买刀片)并不是高层级吊钩,高层级吊钩有两类: 第一类是生理吊钩,第二类是心理吊钩。 生理依赖,不就是对应“本能脑”吗?而心理吊钩对应的就是“情感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乐于用故事/情感意义来打动消费者。故事在阐述的是Why(对应本能脑和情感脑,也就是“道”)。 归根到底是在尝试触动他们的本能大脑和情感大脑,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实现品牌溢价。因为人们愿意为情感支付额外的费用。 好比台湾的诚品书店的品牌策略。 为什么诚品的书明明就比较贵,买书还要满$12000台币才能办诚品卡,运送时效较慢,但还是拥有大批死忠粉,总是挤满人? 而在2015年,台湾诚品书店还被CNN评选为全球17间最酷书店之一。 这是因为诚品书店卖的不仅是书,还有艺术、善、爱、美等人文素养 从诚品书店的品牌文案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品牌文案一: 海明威阅读海, 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 凡高阅读麦田, 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 弗洛伊德阅读梦, 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 罗丹阅读人体, 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 加缪阅读卡夫卡, 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 在书与非书之间, 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 品牌文案二: 不懂卡尔维诺,不懂爱情。 不懂身体气象学,不懂同性恋。 不懂女人,不懂玛格丽特·杜拉斯。 不懂Free Jazz,不懂死亡。 不懂世纪末占星学,不懂包豪斯。 不懂吕弗,不懂政治权力和斗争。 所以我们阅读。 而诚品书店也经常使用黄金圈法则,来实现与顾客的沟通互动:
所以,使用黄金圈法则,从“Why”出发的表达有多重要? 正如 Simon 在 TED 演讲的尾声所提到的: 马丁·路德·金的人权演讲标题是“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而不会是“我有一个计划”(I have a plan)。 |
|
来自: 一叶知秋6012 > 《CY~自媒体运营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