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怪才古尔德,用一生在小椅子上演奏万种孤独

 爱吃鱼的俊懒猫 2019-03-25

今天是中秋节,祝大家中秋快乐!

但今天也是钢琴家古尔德的逝世35周年纪念日。

格伦·古尔德

(Glenn Herbert Gould,1932.9.25-1982.10.4)

从1982年至今,古尔德逝世已有35年了。而似乎人们对他的兴趣却是有增无减。

因为,无论是作为一名钢琴演奏家还是独立的个体,他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存在。

他身上有着太多的话题:演出或录音都要坐着那把破旧低矮的椅子;演奏时喜爱摇头晃脑并大声哼唱;一年四季总是一副鸭舌帽、大衣加手套的“流浪汉”式装束……

音乐纪录片《古尔德三十二象》

👇

作为一名社会人,他离群索居、终生未娶,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作为一位演奏家,他在演奏生涯的巅峰期告别舞台,从此再也未公开演奏;作为一位钢琴家,他几乎成了巴赫的代言人,对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却不屑一顾……

萨义德《论晚期风格》中,古尔德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演奏名家”被单独加以阐释。

萨义德认为,古尔德远非只是一个钢琴演奏家,他还是一名特立独行、借由演奏实践表达复杂人文观念的知识分子,一位跳出了音乐会模式、并以自己的生命演绎音乐的伟大艺术家。

作为一名资深乐迷和曾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的演奏者,萨义德能以极为到位的评价盛赞古尔德的琴技:

“聆听这音乐之际,你觉得你眼看一件包封紧实、结构致密的作品披展开来,几乎是化解开来,成为一组彼此交织的线,统辖其线条理路的不是两只手,而是十根手指,每根手指都敏捷呼应其余九根手指,呼应那两只手,以及其实在一切背后主控的那个心灵。”

萨义德指出:古尔德演奏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拆除、剥离了许多附着于钢琴演奏传统上的陈规陋习,使钢琴演奏回归到基本的发音层面:朴素、干净、利落,同时又充满意义的可能性。

古尔德谈巴赫

👇

除了异乎寻常的演奏手法之外,古尔德对于演奏曲目的选择更体现了其偏离主流的特性。相对于大部分演奏家音乐会上的“常规曲目”,古尔德对于曲目的“偏好”几乎是“反市场”的。

在其演奏生涯的开端,他摈弃大众喜爱和熟悉的诸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古典浪漫派作曲家的经典曲目,而挑选了一部最不可能被作为演奏曲目的作品——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然而,一经其演奏推出,这部“厚重而艰涩”的作品便自此成为钢琴演奏的常规曲目,并贯穿古尔德演奏活动的始末。

从这部作品开始,古尔德几乎演奏了所有的巴赫键盘作品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巴洛克作曲家作品,而在曲目单的另一端,则是晚期浪漫派的理查·斯特劳斯、西贝柳斯,以及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勋伯格、贝尔格等人的作品。

借由这样的独特选择,以及充满原创性的演绎,古尔德“由此创造了一个完全属于他的领域——反常、充满怪癖、不会有错的世界”。他有许多演奏怪癖,比如坐在极低的椅子上,头部几乎伏在键盘上,旁若无人地哼唱与手势等等都成为引人注目的特征。

然而,这些怪异行为通常只会成为一时吸引大众好奇心的理由,一待时过境迁就会被人忘得干净彻底,而古尔德在其身后的影响力却愈见其大,究其实质却在于演奏的质量与高度

1963年,正处于演奏事业颠峰期的古尔德突然宣告永远退离音乐会舞台,令乐坛震惊。然而事实上,这却恰恰是古尔德整体人生态度和艺术观念走向成熟的标志。

他厌倦了嘈杂纷扰的演出生活,希望远离人群,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回归内心的真实与自我。古尔德说过,“自由是一座需要围墙的绿屋顶”,因此他必须是孤独的,但他也是充实的,更是自由的。

他在堆满了各种乐谱和书籍的宁静乡间别墅里,认真地练琴、阅读与思考,通过丰富的精神生活,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达到升华。

同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演奏家的诠释固然是不同的。而同一个演奏家在不同时期的诠释也是不同的。

古尔德在22岁时就因录制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而成名,这首曲子他一生录过很多次:1954年第一次录,1955年重录,1981年最后一次录。

人们常常比较其最初和最后的两个录音版本,除了演奏时长上多出的12分44秒(1954年版38分34秒,1981年版51分18秒),更多的,是人生。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

👇

有人说古尔德弹出了巴赫的严谨和诗意,或是古尔德的生命轮回与巴赫紧密相连——因演奏《哥德堡》而成名,并以同一首作品的录音作为人生的"天鹅之歌"。

事实上,古尔德之所以喜爱演奏巴赫,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对巴赫作品中浸染着的深沉宗教哲学思想的禅悟。他的演奏太风格化,太具个人特色和魅力。

他依然在演奏自己,以演奏的方式自省,恰如他六岁时第一次看霍夫曼的音乐会的归途中懵懵懂懂地想,“那一刻,我在演奏,我就是霍夫曼”。

弹琴时忘乎所以的古尔德,期间所陷入的是一种超越常人感情的的精神状态,这种感情也许是只有殉道的圣徒才能体会到的宗教般的狂喜。

古尔德心中的神,不是巴赫,也不是上帝,而是专属于他的音乐艺术。

站在这个境界上的人通常是遗世而孤独的。

- End -

作者 _ E.L.|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