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前,着力打造三种核心能力,让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远离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担忧和烦恼。 精彩放假前的周末,在为公众创,教师、学生、企业家和社会公益人士们围坐,看视频。 播放视频的是阎教练,他刚刚参加一个社会创新大赛,担任评委,深受刺激。 为了让我们大家也被刺激一下,他找来了去年全国四强赛的一段录像,让我们观看。 看了3分钟,就有人开始惊呼。 20多分钟,视频看完,大家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虽然,谁都知道,被鼓掌的对象是听不到的。 观众中有两个学生,居然有了退学冲动。 他们敏锐感受到了危机——参赛选手跟自己同龄,毕业时跟他们竞争同样的工作机会,毫无胜算。 当然,他们这种冲动,立即被(富有责任心的)我及时劝止了。 我知道一个事实,即便在985(现在改称双一流)高校,这种能力也不是学校教育教出来的。 各位老师、企业家们与我一起,鼓励他们创办我校的第一支参赛队伍。 迷思视频中展示的参赛作品,其实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利用特色农产品致富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好像并不稀奇。 学生年轻,会冲动很正常。 可这点儿事儿,为什么能让众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都拍案叫绝呢? 这不由得让我陷入了沉思。 同样是大二、大三的年纪,视频里这群大学生,充分体现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 活力来自思想。他们能够敏锐识别洞察社会问题,深入调研,而且立即意识到问题的症结。症结包括商品缺乏差异化、销售渠道狭窄,而且知名度不足。 活力来自行动。他们针对调查得来的原因,打出了营销上的组合拳——以村为单位创建品牌;与京东等大型电商对接,全球销售;借势媒体,搞体验营销,深度食品旅游。 活力来自创造。他们巧妙搭农村淘宝的顺风车,利用返程空车,谈判议价,合作共赢;找准了合作社这个基础单位,使用机制设计构造价值网络,保证商业合作的稳定性。 在田间地头,在各级政府,在社会机构,他们与各色各样的人等充分沟通,完成一件又一件重组资源的事业。 赛场上,他们用流利的中英文,和中外评委专家对答如流。 还未到毕业年级,他们已经打造了自己的优秀作品,收获了现实世界的宝贵经验。 展示到简历上,HR会不会刮目相看呢? 反观我们的学生,嘴上常挂的词是“茫然”,最常做的事儿是玩儿手机游戏,毕业时所谓的找工作,其实不过是到处碰运气,希望攒足RP值,摘到“低垂的果实”。 ![]() 你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同样的青春活力吗? 这种种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赛手们的活力,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呢? 答案假期这几天,我都在思索。却又苦恼,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 直到今天,我偶然看到了下面这本书的内容。 ![]() 'Humans are underrated'(《人类被低估》)的作者 Geoff Colvin ,《财富》杂志的资深编辑与专栏作家,曾经写过多本畅销书。 ![]() 这本书里,他谈的问题,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年代,人类如何才能不被替代。 “机器换人”这个词儿,我经常拿来教育学生。 我给他们展示了机器能做什么,然后帮他们在未来职业选项里面删掉一些,做减法。 ![]() 但是学生更想知道的是,究竟该如何为职业做规划,才能避免被机器替换。 他们希望了解的,是该做什么能力上的加法。 实话实说,从前我也说不准。 因为在已有的各个行业,甚至是人们从前普遍认同拥有高智能门槛的行业里,人工智能都无孔不入,钻了进来。 ![]() 幸好,这本书给出了一种看起来很靠谱的答案。 Colvin 提出了3项重要能力,可以帮助人类在与机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它们分别是:
我听了以后,恍然大悟。 结合这个社会创新大赛案例,我想明白了参赛学生身上散发光芒的活力,究竟来自哪里。 下面我尝试为你一一拆解。 同理心维基百科对同理心的定义是:
讲得直白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但是知易行难。 很多时候,需求是不会自己跑出来的,需要挖掘。 没有同理心,你看到有人没饭吃,都可能会问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看似智商余额不足的问题。 有了同理心,学生们才能够深切体察到果农遇到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把自己的思考,投射到果农身上,尝试体味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出了什么,做了什么,痛点在哪里,痒点是什么…… ![]() 只有这样,你挖掘到的需求,才会是真需求。 对真的需求,提出方案,解决用户痛点,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儿。 反观我们的不少学生,毕业设计做得一塌糊涂。 前年是仓储系统,去年是考勤系统,今年是薪资系统。围着个企业,把人家十几年前就已造好了的轮子反复“发明”,乐此不疲。 无他,因为“参考资料”很多,完成难度低。 你明确知道,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不会对世界上任何人产生用途,你能有动力做好吗?能付出心血去迭代精进吗? 没有同理心,找不到真需求,你哪里来的活力? 团队协作并非只有学生,才是团队。 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的人,其实都算作广义团队。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也都有自己的短板。 例如有人擅长英语,有人擅长营销,有人擅长技术,有人擅长演讲。 有人擅长与村民拉家常,有人擅长跟政府打交道…… 在不同维度上,很难有人样样具全,个体的差异是无法否认的。 甚至,在具体问题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学生要参赛获奖。 村民要脱贫致富。 镇长要政绩。 农业专家要数据。 媒体要传播量。 消费者要…… 这些差别,若要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形成合力,就必须要求人们具有沟通协作能力。 参赛团队做到了,让人羡慕。 但是我们得承认,自己的学生,大多做不到这种级别的沟通协作。 别说对这么多的陌生人,即便是同学间,都缺乏足够高效交流。 举个例子,我在上课的时候,多次展示过一段视频,是2009年红极一时的“第六感”装备。 ![]() 每一年,播放这段视频的时候,学生们都大呼厉害! 从演讲者的角度,给观众带来新认知冲击,是好事儿。 从教师的角度,我很难过。 这意味着不同届别,甚至是同届不同班级的学生间,根本就不曾把好玩儿的精彩资讯,进行有效沟通和传播。 至于没那么好玩儿的讯息,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协作能力吗? 高考要自己独立完成,学期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还要自己独立完成。 因为这样看起来更公平,管理起来也更简单高效。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考评方式,跟古时候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很像。 ![]() 男耕女织、稳定独立、自给自足。 但是它的效率,能够跟农业机械化大生产相提并论吗? 在一个鼓励创新创造,新科技随时都会催生“独角兽”的时代,我们用小农经济的方式培养学生,难道可以期待天才的降生吗? ![]() 解读“Strategy beyond the Hockey Stick”一书时,万维钢先生说:
每个人,都打造自己专长,让自己有一席之地。 但是这样一来,短板就会很明显,怎么办? 靠团队的协作沟通。 ![]() 每个人的长板,拼起来,就是一个长板团队,可以出去施展一番拳脚了。 否则每个人都是“全方位平衡发展”,资质平平,又如何能出奇制胜,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没有协作能力,只靠自己,你哪里来的活力? 讲故事《人类简史》中说,人类社会是个想象的共同体。 维系共同体运作的,是故事。 因此,讲故事的能力,不应只让你在饭局上受到欢迎,被誉为“段子大王”。 那样太大才小用了! 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认知,人们怎么可能发生协作,一起通力配合? 果农可能认为自己世世代代就是这么种植和出售水果,为什么要做出改变? 政府可能觉得几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小孩子能有什么能力,为什么要支持配合? 媒体会犹豫,这样的故事真的能带来传播力吗?为什么要帮助他们宣传? 尤其是消费者,面对同样的商品,单价从5元上涨到7元,他们凭什么买单?只是因为多了个品牌吗? 如果没有一个让大家都发自内心认同的故事,协作就会瞬间崩塌。 ![]() 所以,你需要学会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让利益相关者都能认同的故事。 故事有多么深入人心,你的事业就有多少共识价值。 回看我们的学生,许多都根本不会利用演说的机会。 不管是作业展示,还是开题答辩,难得的10几分钟,他们有机会获得全场的注意力,讲一个故事,提升自己产品(作业、论文等)的价值感。 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念稿子。 他们低着头念稿子。 他们一边低着头念稿子,一边暗自期盼这段难熬的时间赶紧结束。 对自己大学最后的重要产品——毕业论文——尚且如此,你说他拥有了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吗? 不会讲故事,无法建立共识价值,你哪里来的活力? 小结感谢 Geoff Colvin 的'Humans are underrated'一书,让我有了一个框架,去解读这段社会创新大赛视频中,蕴含的秘密。 回顾一下,即便只是为了不让机器替代,人类也应该着力打造以下几个核心能力:
这几种能力,都在社会创新大赛中,有了深刻的体现。 正是因为对上述能力的激发,赛手们才迸发出一种与同龄人显著区别的活力,令人赞叹。 然而,浏览大赛的介绍页面,我们发现这个大赛的宗旨,可远远不只是让人不被机器替换。 它所着力打造的,是新时代的领导力。 ![]() 我突然觉得,赫拉利另一本书《未来简史》中的观点突然变得鲜明起来。 全体人类将会被技术进步的趋势,划分为三种人。这三种人,不可能是平等的……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的心颤抖了。 愿你花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时间,是有价值的。 这些核心能力的缺失,短期来看,不耽误你的生活,也不耽误你的学业,甚至不耽误你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只是跟优秀同龄人相较,你显得不够有活力而已。 然而,展望一个并不久远的未来,这些核心能力的不足,会让你在事业发展上,先输给优秀同龄人,后输给机器。 你该怎么办? 祝你早日补足,甚至增强这三种核心能力,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远离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担忧和烦恼。 链接我把那段大赛视频的链接放在这里。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从头到尾,观看和品评一番。 请注意,不仅参赛作品充分体现了咱们提到的3条核心能力,就连赛程设置,也依然在反复锻炼和比较选手的这些能力。 看完视频后,你能否对号入座,分别列出赛程里哪个环节,体现了哪一种核心能力? 讨论在这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你觉得大学应该倾力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最为有效?欢迎留言,把你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点赞,并且微信关注和置顶我的公众号“玉树芝兰”(nkwangshuyi)。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身边的亲友有帮助,也欢迎你把本文通过微博或朋友圈分享给他们。让他们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
|
来自: budaozheli > 《研究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