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句俏皮话儿:“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这句话是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可是“天桥的把式”真的光说不练吗?这还得打天桥的历史说起。本周的《走遍中国》将带你一起探寻老北京“天桥”的故事...... 北京的天桥,一个非常传奇的地方,曾是北京的文化地标和最繁华的娱乐场所,拥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当然了,此“天桥”非彼“天桥”,这里的天桥是原北京市宣武区正阳门外的天桥。大致范围是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东临天坛,西濒先农坛。 过去,这里曾有一座石桥,明清两代皇帝每年要到天坛祭祀必须经过这座桥,因此便叫成“天桥”。后来这一带逐渐形成具有独特“京味”的天桥市场。 天桥,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市井娱乐中心、北京的文化地标。“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天桥文化。 身怀绝技的天桥艺人们,书写了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天桥历史,也唱响了京味文化最早的艺术高歌。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老天桥不复存在,天桥老艺人也都四散飘落。天桥的民俗技艺,如果不加以保护发掘,也许将永远成为记忆。 伴随着地理标志的消失,与之匹配的天桥文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没落,珍贵的天桥绝活儿濒临失传。2009年,“天桥复兴计划”启动,传统文化该如何在现代立足,成为了复兴计划的难点。怎么将“断了篇儿”的民俗文化接起来、传下去?很多文化学和文艺工作者开始行动起来,复兴天桥文化。 国家级非遗天桥中幡与摔跤、力开八张弓、舞动140公斤大刀的“举刀拉弓”、中国最早的魔术“古彩戏法”、拉洋片、吞宝剑……这些曾经作为北京文化名片的天桥绝活再现往日神采。 △ 81岁的天桥老艺人班秀兰表演古彩戏法 △ 张少杰徒弟舞动240斤大刀 △ 濒临失传的天桥民俗绝技吞宝剑 △ 毛众成立少儿民间艺术团传授孩子曲艺 △ “大刀张”传人张少杰力开八张弓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天桥老艺人毛众表演“拉洋片” △ 中幡与摔跤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 北京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 规模化的演艺聚集地 天桥正是最合适的地点 那么该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首部京话剧《网子》 为何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前来观演? 杂技表演者又是怎样颠覆传统表演形式 寻求出路? ![]() ![]() 本周《走遍中国》节目组 将通过对天桥绝技传承人的寻访 展现新时代下天桥绝技的 传承、创新、发展 让我们跟随节目组和天桥民俗专家 去揭开老天桥绝活儿的神秘面纱 ...... 3月28日、29日 本周四、周五 每晚22:00 CCTV4《走遍中国》 与你不见不散 ![]() 敬请期待 来源:CCTV4《走遍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