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中华(13)华北——从古至今的福地?

 澴川行者 2019-03-25
以今天的北京人和今天的甘肃天水人相比,今日甘肃天水人的福分,肯定是比今日北京人的福分差得远了。




那么,倒回去30000年呢?把那时的北京人与那时的甘肃天水人相比呢?
也是甘肃天水人,比北京山顶洞人差得远啊。



北京山顶洞人,那可是有又肥又大的鲩鱼、鲤鱼,拿来做烧烤吃的;那时候的甘肃天水人,有吗?
甘肃天水人,怕是没有那么好的福分。







他们只能够在那水流湍急的大河里摸螺捞蚌,最多,就是多抓一些螃蟹,来做蟹酱而已。
所以,天水成纪的华胥氏,就因为生活的压迫与困窘,而不得不崇拜植物花果的光华,开始了农业生产的探索。
那么,到了农业生产时代,那些过惯了渔猎生活的北京人,是否就会一蹶不振了呢?
作为老祖宗华胥氏的嫡传子孙,我们倒是真希望如此。
可是,事情不由我们想啊。
人家那个有福,那就是有福啊。



南庄头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处,就是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北庄头村,与南庄头村的接壤处。
这里,地处太行山东麓之前沿、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其地势,西北逐渐升高,东南逐渐低平。
遗址海拔21.4米,周围,有萍河与鸡爪河安静地流淌;远处,泥河湾、周口店、山顶洞,等古文化遗址,就是她的邻居。
这个遗址,经碳十四测定,距今9700-10500年(未经树轮校正)。其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
己发现的遗迹,有5条灰沟、2座灰坑、和2个用火遗迹、加上水沟等人类活动足迹。



​出土的遗物种类,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种子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片、夹砂红褐陶片、石片。
另外,还有鼠、鸡、狗、狼、猪、鹿等动物的骨骼。
出土的陶片,为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之质地。
据此推测,这个遗址的前期,应当还有更为久远的陶器发展史。
也就是说,这些陶器的制作者,并不是陶器的发明者,他们应该还有更为久远的师承。
那么,他们是师承于谁呢?
是师承于自己的祖先?还是师承于外来或者外地文化?
这些其实都不打紧。
最要紧的是,这个遗址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未经树轮校正)。
这可是个农业性的遗址啊!
​里面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种子与陶器啊。
在前面的文字中,老曹曾经引用过一份考古资料,就是距今12650年左右的时候,地球上突然发生了一次大的降温,短短的十年间,气温下降了10度,许多高山上的植物,直接就被冻死了。

​这次降温,给刚刚兴起不久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迫使伏羲氏部族,不得不放弃农业,而越过六盘山,进入河套平原,进而登上蒙古高原,在那广阔的北方草原上,游荡放牧。
当伏羲氏部族最后来到松辽平原,并且乘着气温再次上升,而在燕山之北的丘陵地带重新发展农业时,时间,已经到了距今8000年,最多不超过距今8200年。
此时,留在成纪故地的、伏羲氏部族的同胞女娲氏部族,也在大地湾和老官台等地区,重新发展了农业生产。
可是,南庄头的人们,却在距今9700-10500年(未经树轮校正)的时候,就在进行农业生产了。
他们比伏羲氏和女娲氏,至少早了1500年恢复农业生产。
是他们比伏羲氏、女娲氏等华胥氏的后人更加聪明吗?
老曹不信啊。
老曹倒是认为,这一次,他们又是沾了天时地利之光。
相对于女娲氏部族所处的黄土高原,华北地区的海拔低,气温,当然也会相对上升得比较快。
所以,南庄头的人们,就能够比黄土高原上的女娲氏部族,更早地恢复农业生产。
相对于伏羲氏部族所处的燕山之北,华北地区的纬度低,气温当然也会相对较高,也就是,相对能够更快地上升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温度区值。
所以,南庄头的人们,就能够比燕山之北的伏羲氏部族,更早地恢复农业生产。
说来说去,这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一块“福地”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