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验班”与实验无关

 汐钰文艺范 2019-03-25

秦延宗刻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实验是指在人为控制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考察某种教学方法的绩效。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验班。然而,由于缺乏控制,未能排除非教学方法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这些实验班与科学实验相去甚远。因此,实验班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不能说明某种教学方法很有效。

  首先,进入实验班的学生一般要通过选拔考试,生源较好,而任课教师通常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由于学生和老师均非随机安排,实验班和作为对照组的普通班存在系统性差异,统计学将之称为样本选择偏差。某些民办性质的实验班没有选拔考试,而是采取自愿报名但需要交纳较高学费的招生方式,结果吸引了很多学习主动性较高、家境较富裕且对子女教育较重视的学生,在统计学中这被称为样本自选择,也会带来样本选择偏差。

  其次,同群效应会放大高生源质量班级的成绩。所谓同群效应,是指个体行为受到同一群组中其他个体行为的影响。同群效应的影响已获得很多经验证据的有力支持。例如,经济学期刊《美国经济评论》2012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利用自然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导致美国东南部很多学生被迫转学至未受飓风影响的学校。对于那些接收学校的学生而言,其同伴圈子构成受到一种外生冲击的影响。该项研究发现,接收学校原有学生的成绩会随着高能力同伴的增加而提高,随着低能力同伴的增加而降低。

  再次,实验班的学生感到被关注,会产生霍桑效应。1924年,心理学家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实验时意外地发现:无论薪水、车间照明度等外部因素如何变化,被试的劳动生产率均有显著提高。最后的实验结论是,被试对参加实验感到自豪,故工作积极性提高;同时,在实验者的关注下,被试的工作态度与被试间的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后来,学术界将人们因受到额外关注而绩效得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表明研究过程本身会对被试的行为产生影响。与此类似,在医学实验中普遍存在安慰剂效应——即使让不知情的患者服用没有任何药效的安慰剂,他们通常也会感觉到药物的效果。

  最后,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对学生抱有更高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通过一项经典的实验发现,若教师学生抱有更高期望,则会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以及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会回以积极的反应,从而形成正反馈,使得学生的表现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指期望和赞美能够产生奇迹——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雕塑家皮格马利翁深深爱上自己所雕塑的一位美丽少女,结果感动了女神阿弗洛狄忒,从而雕像被复活,两人终成眷侣。

  总而言之,由于存在样本选择偏差,以及对同群效应、霍桑效应与罗森塔尔效应未加控制,实验班名不副实,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考察某种教学方法绩效的实验。民间将实验班形象地称为“火箭班”“掐尖班”,反倒是名副其实的。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