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技术哲学(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

 专升本2罗云梅 2019-03-25
准备性的说明

1, 缘起

a) 由科学哲学经海德格尔到技术哲学。博士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优秀博士论文项目“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感谢与汇报。
b) 阅读体会:新兴的学科,同一个起跑线,国外同行水平并不太高,米切姆与伊德,中国人应有原创性贡献
c) 当代中国哲学传统缺乏,无从通过创造性的传统诠释来发展自己的技术哲学。但好处是,各种思想资源我们可以兼收并蓄、百无禁忌:马克思的传统,德法的思辨哲学、批判哲学传统,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经验转向)。中国古代的技术哲学思想,比如庄子。

2, 中国技术哲学的几个路向

a) 着眼于技术的不同方面:制作品、行为(活动)、能力或效力、知识,产生不同的路向。目前已经有了关于制作品的“技术系统论”,关于行为或活动的“技术活动论”和“技术过程论”,关于知识的“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方法论”。对技术能力的研究较少,通常将之归入技术知识,默会知识。目前,东北学派是技术活动论的大本营,中山大学则是技术认识论的重镇。
b) 技术哲学的可能路向:认识论;社会学;伦理学;存在论(本体论)。
c) 传统上看,技术根本上不是一种理论性的活动,因此,技术哲学如果从认识论或方法论切入的话,显得没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可以干。
d) 今天技术社会学或技术伦理学居多。
e) 技术存在论位居基础地位,然而目前最为薄弱,甚至闻所未闻,一个原因是,按照传统的本体论思路,技术本体论是不可能的,它既不决定物质,也不决定精神。
f) 存在论技术哲学是最为纯粹的哲学路向,但也是最为困难的。我们需要一套技术哲学,以提供一套哲学的透视体系,为技术的哲学反思提供体系性的支持。“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我感觉,目前中国的技术哲学还没有对自己哲学传统的强烈自觉。科学哲学反正有分析哲学。技术哲学有什么?

3, 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发展方式

a) 哲学的发展靠的是对哲学传统的诠释。现代中国是一个哲学真空。我们一代人的任务是建立自己的哲学传统,或为建设自己的哲学传统做准备。
b) 技术哲学在国外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技术哲学”的发展最好不要走“科学哲学”的老路,即单纯的介绍引进。中国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模式舍本逐木,无法创建自己的哲学传统。要回溯西方当代哲学的源头活水,才能对当代哲学有批判的视角。
c) 现代在讲“经验转向”讲得多。实际上,并不存在西方世界统一的技术哲学发展趋势,尤其在这个学科草创的时期,不要急于搞一元化。美国人搞“经验转向”是因为他们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我们缺乏这个传统,不知如何转向。德国技术哲学完成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到伦理实践和制度建设的转向。北美技术哲学也有一个经验转向。但中国的技术存在论并未建立起来,因而先天不足。面对人家的转向,自己有些(晕头)“转向”。
d) 我在“技术哲学:一个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中提出,技术哲学的经典作家是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密切关注西方当代技术哲学的同时,应该下大力气研读这两位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是我自己的两大思想资源。是批判的诠释的对象。
4, 从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说起
a) 技术的问题不能够脱离开人的问题来谈。哲学的技术转向,只有着眼于对人的重新哲学理解才有可能。
b) 当代技术哲学在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之间摇摆,技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面
c) 当代技术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和能量,以及巨大的问题和危险,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起因。
d) 乐观主义通常是技术中立论者,将技术的问题和危险转给作为主体的人;悲观主义通常是技术自主论者,认为人已经沦为技术的被动的工具,问题无法解决、危险无法避免。
e) 技术悲观主义者即技术自主论者对当代技术哲学贡献更大,当代技术哲学的兴起是与技术自主论的兴起相伴随的,技术自主论使技术哲学成为可能。但它一样行之不远。如果技术因着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而“一意孤行”,那么表面看来,技术是获得了“内在性”,但相对于人而言,它依然是一个纯粹“外在性”的领域,因而技术并没有真正进入理性的领域——“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术语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说明理性的背叛或理性的堕落——技术之哲学跟过去一样,依然找不到出路。人与技术之间没有找到桥梁。
f) 共同的前提是一种人的形而上学,即存在一种人的本质和一种技术的本质,区别仅在于两种本质谁支配谁的问题。
g) 人的形而上学特征:社会性、阶级性、主动性、目的性、生命力、意志力、理性、判断力、智力等等。凭着这些独立于技术的规定性,人被认为可以超越于技术之上,主动选择技术,控制技术的运用,对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技术乐观主义基于一种占支配地位的人的形而上学,以及技术中性论。
h) 卡普的“器官投射说”,马克思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均植根于人的本质主义形而上学。
i) 人的问题必须与技术的问题一同考虑,才有可能打破这种哲学在技术领域的无所事事状态

5, 初论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a) 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就根源于这种人的形而上学: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
b) 技术哲学必须与自然哲学一同被考察,不研究自然哲学,就不懂得为何有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c) 希腊人开辟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是一个对内在性领域的开辟。自然被认为是一个“准”内在性领域。“理念”、“形式”、“上帝”是完全的内在性。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谱系里,理论知识最高,制作性知识最低。技术作为制作物,丧失其内在性。没有内在目的,没有内在动力。
d) 技术低于自然,技术摹仿自然。
e) 技术于是被当作中性工具,它是透明的,从而也是自我遮蔽、自行退隐的,它必定带来“遗忘”,首先是“遗忘”自身。
f) 技术(外在性)排除在理性(内在性)之外。心理内容与心理过程的区分。辩护与发现的区分。概帮的渊源。技术在概帮中没有地位。作为技术认识论的技术哲学被认为是不成熟的一种科学哲学。
6, 超越人的形而上学:人的存在论解说
a) 要突破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为技术进入哲学提供可能
b) 要超越人的形而上学
c)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存在论技术哲学提纲

1, 存在论差异

a) 存在者与存在之差异,“已”存在与“去”存在。是与所是之间的差异,是对于所是的否定。西方的自由传统必得从这种存在论差异中找到根据,否则,面对铁板一块的世界,自由只是一个幻觉而已。
b) 时间作为存在论差异。“将”“来”作为“去”“来”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海德格尔)。存在伸展在“已经”和“尚未”之间。

2, 在世与“实际性”(Factuality)

a) 人这种存在者(此在)的存在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世界作为现象学的剩余者,它不是一个存在者,倒是存在者存在的前提。世界作为“视界”horizon
b) “在世”的特点是,每当你试图“在”起来时,你都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着;每当你试图“是”点什么时,你都已经是点什么了。这是存在对于存在者的先行。
c) “在世”乃对于“实际性”的肯定,而实际性是对人之有限性的肯定。历史作为实际性。马克思学说中的“实际性”思想:历史唯物主义。
d) 自由折射出来的存在与存在者之双向纠缠:
i. 一方面,自由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无限自由,而总是受着“实际性”的制约。这个“实际性”(Factuality)实际上一直被唯物主义所强调,就是那种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东西,那种外在于人、先于人、非常坚硬、起抑制作用的东西。
ii. 另一方面,自由的条件是“悬搁”“还原”“打括号”,是对所是、存在者状态的否定
e) 语言的“实际性”
f) 身体的“实际性”,为海德格尔所忽视,但被后来的法国哲学家如梅洛"庞蒂、傅科等所强调。“观念”因着对身体产生障碍而规定自己。
g) 时间的“实际性”

3,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之一:技术作为实际性

a) 技术是人的存在(在世)方式
i. 是世界的构成方式
ii. 是人自我塑造的方式。身体的规训,体育的意义
b) 技术就是实际性,“实现”、“成就”、“落实”
c) 技术体系的自主性。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技术的纯粹外在性、纯粹工具性应该被打破。

4,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之二:技术作为超前(时间性)

a) 技作为“几”、“微妙”,作为“缝隙”,作为可能性,保持着“差异”
b) 技术的革命性力量,引导性力量。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技术革新带动制度革新。
c) 技术进化引领文化(包括科学)进化,技术优势是民族优势的根据。
d) 现代技术的“超前性”:物化技术对于身体技术的超前。身体的不适与适应性。
5, 技术的狭义化(外在化)及其存在论根据
a) 技术分两类:身体技术与物化技术
i. 身体技术派生出三种:个人技巧、语言技术、社会技术即权力技术(福柯)包括战争
ii. 物化技术派生出两种:用具(身体延伸或器官投射,世界诠释或世界构造)、产品(客体,自主体系)
b) 从柏拉图的时代开始,身体技术连同身体一起被全部放逐。技术就是外在化的物化技术。
c) 马克思说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技术则是这种人的无机身体的有机化
d) 得心应手、得意忘形之境,体验,本就是技之应有之义,但被排除。可意会不可言传。
e) 艺术、游戏与技术的分野。
f) 异化劳动的出现
g) 人生的技术。庄子所谓养生之道。
h) 就连“自然”也是通过“技术”被规定出来的。树作为“木头”是通过“床”这个环节而显示出来。

6, 再论技术的历史性缺席

a) 广义技术的遗忘即存在的遗忘。技术即遗忘。在世即沉沦,即遗忘。
b) 苏格拉底-柏拉图笔下的智者受到贬低,只因为智者是语言技师。哲学最早是从语言技术那里夺取了自己的领地。“语言”一直是一个隐而不发的问题,直到20世纪初年全方位的发现“语言”。
c) 技术的狭义化与狭义技术的遗忘。技术的外在化导致内在性的遗忘,比如文字的出现导致遗忘。论辨术的出现导致对真理的遗忘。

未来的研究空间

1, 技术史的研究

a) 技术的进化。技术动力学
b) 科技通史何以可能?从历史整体上看,技术是汪洋,科学是孤岛。

2, 技术哲学史的研究:著名技术哲学家思想研究要走向深化,原著要翻译出来。

3, 技术社会学的中国案例研究

4, 技术伦理的中国案例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