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未来技术的进步不是现有技术的简单升级,而是全方位的深刻革命。 作者 | 郭永峰 近三年来,国际油气行业在“智能”地球物理勘探系列技术、“智能”油藏地质系列技术、“智能”石油钻井测井系列技术、以及“智能”油气开发系列技术这四大方面,不同程度上取得现场应用初步成果。 在上一篇文章(15大“智能”勘探开发技术,提速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我们从“智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分享探讨了这15项智能技术中的2项。本篇文章,我们将从“智能”石油钻井测井方面,分享介绍目前的5项新技术。这些方面对于推动我国勘探开发有着重大参考价值。 石油圈原创,石油圈公众号:oilsns 钻井作业“少人化”与“无人化” 2017年美国斯伦贝谢公司在美国Houston的陆地钻机,实现了每班3名员工操作,即每台钻机当班为一名司钻,一名泥浆工程师,以及一名负责全面巡视的钻井工程师。而2018年,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完成“海底钻机工厂(Sea Rigs Factory)”的工业试验,即由6名员工负责3台海上钻机的常规钻井作业,试验达到预期目标。 不久的将来,石油钻机市场主要是由智能钻机、井下智能导向钻井系统、现场智能控制平台,以及远程智能控制中心组成,由钻机的智能化构成有机整体,实现钻井过程的闭环控制。 届时,具有机器学习能力的智能钻台机器人,以及智能排管机器人,将取代钻台工和井架工,实现钻井作业的“少人化(Robotic Drilling Systems, RDS )”,甚至“无人化(Unmanned Drilling Rig)”。 现场智能钻井控制平台,将代替钻井“司钻”完成所有操控,将“司钻”从常规繁的操作中解放出来。钻井“司钻”不必固定在工作岗位上,只需在一些特殊钻井作业条件下进行现场操作。地质导向、井下事故处理等关键作业,则可由远程智能控制中心的智能控制平台完成,从而实现操作的远程化。 在未来超级钻头的配合下,未来的智能钻井,将推行水平井“超级一趟钻(Super One-trip Drilling)”,即表层井段一趟钻,余下井段一趟钻,有望大幅度降低钻井成本。目前,国际上油服公司陆续推出钻井相关智能产品。预计2025 年钻井有望进入智能钻井阶段,开启智能钻井新时代。 而未来的智能钻井不是现有技术的简单升级,而是钻井技术的一次全方位深刻革命。将对钻井业和从业人员产生深刻影响,大幅度提升钻井效率、质量和安全性。 石油圈原创,石油圈公众号:oilsns “随钻前探”与“随钻远探” 大幅度提高钻井“命中率”的“随钻前探”与“随钻远探”技术。随钻前探技术,主要包括随钻地震前探(Guiding drilling by Estimation Ahead Using Seismic)技术,以及随钻方位电磁波前探(Guiding drilling by Estimation Azimuth Using Electric Imagistic)技术两类。 2015 年斯伦贝谢公司推出GeoSphere 服务,钻井过程中的“前探”深度达30m。这套技术与包括SpectraSphere (井下流体分析服务)在内的整套随钻测井技术,以及地表测井技术结合使用,可绘制出真实反映油藏结构与流体形态的测绘图。这套技术有利于优化井位,最大化油藏接触,改善油田开发方案。 2016 年斯伦贝谢公司推出的EMLA 样机前探距离达到30m。随钻远探技术可以探测井筒周围数十米距离内的流体与油藏边界,并且具有随钻油藏描绘与地质导向功能。 2018 年哈里伯顿公司推出的EarthStar 服务,将探测距离提高到61m。随钻前探与随钻远探技术有利于随钻油藏描述和随钻地质导向,及时识别前方“甜点”及储层边界,及时调整井眼轨迹和钻井工程参数。并且还能更好地引导钻头钻达“甜点”,提高储层钻遇率和单井产量,降低吨油成本。 展望未来,开发随钻前探与随钻远探技术,将会在随钻油藏描述和随钻地质导向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成为智能钻井与智能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圈原创,石油圈公众号:oilsns 大幅度提高钻井时效的“一趟测”测井技术 在钻井作业中,为了减少占用钻机时间,以及简化钻井作业流程,目前国际上测井作业已基本实现“一趟测(One-Trip Logging)”,但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当前国际钻井行业趋势,是以随钻测井代替裸眼井测井。实现“随钻一趟测”的工艺研发,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仍有很多瓶颈技术亟待解决。 从钻井工艺理论上看,如要实现一次下井,即可测得所有测井数据,将要面临很多困难,需要解决众多问题。例如数据传输,数据存储问题等。未来随钻测井技术将实现“一趟测”,并与“一趟钻(One-Trip Drilling)”同步进行。作业中不占用额外的钻机作业时间,极大简化作业流程,有效降低测井与钻井成本。 从工艺体系看,“一趟测”技术能够在钻井过程中,测量所需的所有测井信息,完成井下流体,岩心采样,同时提供地质导向与随钻油藏描绘等功能,从而大幅降低作业风险,提高储层钻遇率和单井产量。 石油圈原创,石油圈公众号:oilsns “耐超高温井下仪器及工具” 为应对井下高温高压情况,需要使用 “耐超高温(高压)井下仪器及工具(Ultra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Downhole Instruments and Tools)”。例如MWD(随钻测量)、LWD(随钻测井)、近钻头地质导向仪、井下电池、钻头、钻井液、导向工具、固井水泥、井下管材、完井工具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井下工具、仪器与材料的耐温耐压能力持续提升。 例如,国际大型石油公司采用的MWD 与LWD、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螺杆钻具的最高耐温能力已分别达到200℃,200℃,230℃,钻井液的最高耐温能力已达260℃。 未来 10 年,随着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引入,以及封装、冷却、绝缘等技术的发展,井下仪器、工具的耐温能力将整体超过230℃,甚至有望达到300℃,这将有力地推动深层与超深层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以及高温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石油圈原创,石油圈公众号:oilsns 提高油气井监测精度的“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材料具有抗电磁干扰,抗环境噪声,电气绝缘性,以及自身安全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井下恶劣环境中的储层参数测量。用于油气井监测的“光纤传感(Optical Sensing)”技术,主要有分布式温度传感器,分布式应力传感器,以及分布式声波传感器。
石油圈原创,石油圈公众号:oilsn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