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群里有人认为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说了很多“正确的废话”,比如“世界是三维的,照片是二维的”。看上去确实像废话。但是你可能没有发现,肖尔说的都是本质上的。仔细地领会一句本质性的话,实际上很要紧。因为我们往往会违反本质去思考,比如,照片是表现三维空间的,我们拍照时要拍出空间感,之类。都是违反本质思考的。 又比如,斯蒂芬·肖尔说:“照片有一个物质层面。” 看上去似乎又是一句废话。 当然,这句话今天看来有某种局限性,更正确的说法是:“照片有一个物质载体。”因为在今天,很多照片是数字化的,它不一定有物质层面,但一定有一个寄宿的物质载体。这个物质载体影响着我们对于照片的观看。 比如,摄影刚发明时,照片就有两种主要的物质载体。一种是法国人达盖尔先生(Louis Daguerre)发明的,称为达盖尔银版照片(daguerreotype),影像非常清晰,如果拍摄的是人像,就如同这个人的灵魂漂浮于银版之上。据说当时有很多人就不敢拍摄这种照片,生怕自己的灵魂会被这个可怕的机器掠去。还有一种是纸质的,是另外一个摄影发明人巴耶尔(Hippolyte Bayard)发明的,但是影像很模糊。这两种不同的照片当时甚至影响到法兰西科学院与法兰西艺术院的分歧:达盖尔照片太清晰,是一种技术发明,而巴耶尔的纸质照片不太清晰,像素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艺术。 达盖尔银版照片 巴耶尔 又比如1851年发明的湿版摄影(Wet-collodion process),由于感光材料只对蓝光敏感,导致照片会有一种很晦暗的感觉,照片呈现出来的样子跟我们日常看到的完全不同。虽然这是一种古老的工艺,但是近年来又有复兴的趋势。美国有位非常有名的女摄影师莎莉·曼(Sally Mann)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拍摄了一组 《南方风景》(SOUTHERN LANDSCAPES) 。我们来看看湿版效果: 莎莉·曼(Sally Mann) 莎莉·曼:《南方风景》系列 湿版工艺 十九世纪末,人们又发明了明胶银盐工艺,我们常见的胶片相机拍摄的黑白照片就是用明胶银盐工艺制作的,现在通常也叫银盐工艺(Silver Process)。黑白照片虽然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因此黑白摄影发明之后,人们马上研究色彩摄影,终于在1907年推出了历史上第一种成功的商业彩色胶片“奥托克罗姆”(autochrome)。 明胶银盐工艺 关于彩色摄影 奥托克罗姆彩色照片 讲述这段摄影发明历史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你明白,摄影在物质层面有各种形态。特别是数码照片几乎垄断市场的时代,作为一名艺术摄影师,你应该知道,照片在物质层面还有各种各样的视觉样式,这些不同的视觉样式应该成为我们候选的呈现方式之一。 总体上来说,数码相机有多种品牌可以选择,但是数码照片的色彩系统相差不大,这让无数的数码照片初看起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胶片时代,不同的胶片会有不同的色彩系统,柯达公司的胶片跟富士公司的胶片色彩差异就非常大,而同一家公司不同型号的胶片也会有色彩上的差异。2009 年 6 月 22 日,柯达公司宣布停产柯达克罗姆(Kodakchrome)彩色胶卷,并将最后一卷克罗姆胶卷交给了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史蒂夫·麦卡瑞(Steve McCurry)。我们来看看柯达克罗姆令人惊艳的彩色效果: 史蒂夫·麦卡瑞:最后一卷柯达克罗姆内容
其它几张 请忽略内容。仔细看,是否跟我们日常拍摄的数码照片的色彩不同?请特别注意照片中那些原本没有什么色彩的墙壁、马路和水泥地面,是否也有非常迷人的色彩?而数码照片的色彩魅力可能没有这么强烈。 再来看一下Fujifilm Velvia胶片的效果,我特意从网上选择了两张原本没有什么色彩的场景。你可以跟数码比较一下。 摄影:狼族盟约 摄影:夏去秋来 你可能看不出来,也可能无法理解。因为你以前根本没关注这些。一张照片,你需要关注的东西实际上非常多,你以前可能被“主题”“题材”之类“重要”的问题所吸引,从来没有关心过照片在物质层面(特别是视觉层面)的东西。 照片通过不同的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给观众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奠定了一张照片在形式方面的基础。照片不仅仅是为“内容”活着的,观众第一眼感受到的也不一定是内容。如果我们看到一张照片在阳光底下晒出影像来,就会感觉到照片在内容之外的魅力,比如蓝晒(Cyanotype)。 蓝晒作品 又比如宝丽来(Polaroid)。照片没有底片,影像直接在纸上显示出来,也被称为“即时胶片”( Instant film),它的色调跟我们常见的负片、反转片、数码片有很多差异。历史上有很多名家都用这种相机进行拍摄,比如安德烈·科特兹(André Kertész),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格里高利·克鲁森(Gregory Crewdson)等。 安德烈·科特兹宝丽来作品 安迪·沃霍尔用宝丽来拍摄的名人 巨型宝丽来相机:20X24英寸 20X24英寸宝丽来照片(注意肌肤颜色) 古典工艺方面还有铂金等多种。摄影史上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爱德华S.柯蒂斯(Edward S. Curtis)、保罗·斯特兰德(PaulStrand)、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欧文·佩恩(Irving Penn)等人使用过这种工艺。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将来会讲到。当代著名摄影艺术家杉本博司有组作品《海滩上》(ON THE BEACH)就是用这种昂贵的工艺制作的。这种工艺的特点是暗部沉着,高光部分表现力出色,作品保存时间是所有照片中最持久的,可以保存数千年。 杉本博司:ONTHE BEACH 今天,当数码照片普及之际,除了数码打印,绝大部分人实际上并不了解照片在呈现上还有多种可能性。特别是当你拍下一张照片热衷于网络传播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照片做成物质形态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里,你要区分“作品”跟“被传播的作品”两者的区别。就像你看到的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你看到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被传播的宣传品”。网络上的照片只是一种适合屏幕观看的宣传品,不一定是作品本身,除非摄影师把屏幕上的照片视为作品本身。这句话如何理解呢?首先,网络上的照片不一定是原图,大多是缩小、压缩过的,原图中的细节多数不见了。其次,如果一张作品的原作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比如宝丽来照片,扫描或者翻拍成数字文件,它只是一个简略的影像副本,同时在二次成像过程中,细节和色彩可能跟原作完全不同。所以,仅仅通过网络观看欣赏作品是不行的,会降低你对作品的判断力。你必须观看大量的原作和画册(最终以艺术家最后呈现的媒介为准),而不是整天游荡于手机或者电脑前。 你可能没见过这些名作的细节(古斯基作品《莱茵河II》) 你可能没见过灯箱的展示方式(Jeff Wall作品展) 最近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有一个《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摄影展(3月9日-5月19日),这个展的作品全部是从全球各地征集过来的原作,注意是原作。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看看这类顶尖的原作展。看不懂没关系,至少你会懂得物质层面的照片长什么样子。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图片来自UCCA) 更多内容可以阅读我另外一篇文章《摄影:关于作品载体的有效性》。 自从你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你是不是从没关注过照片在物质层面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