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讲两个现象。 另一个,是我们经常会在电脑或手机上看到一些已婚女性在街头厮打“小三”的视频。这些视频,被打者往往势单力薄,无力还手,只能抱头防卫。而社会上的看客,也对这些视频饶有兴趣——看热闹不怕事大!多数评论都站在原配的立场,支持这种“讨伐”行为。 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围观或声讨,那也就没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了。在职责和声讨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问一问这两个问题:“女人是什么?女人要去哪里?” 这两个问题,让我本能地想到了两个人: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和中国导演李玉。她们用自己的思想和影像,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给出了殊途同归的答案。 (波伏瓦) 二、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身上的标签有“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萨特的终身伴侣”。代表作《第二性》。 在《第二性》一书中,她以存在主义观点,从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等领域,梳理了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在书中,波伏娃揭示了女性存在的一个历史真相:“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她认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女性一直是作为第二性、作为他者而存在的(于此相对应的,男性是第一性,是主体)。同时,她根据这一发现和理论框架,罗列和描述了女性很多在这一处境中的具体呈现:女性的内在性和依附性,女性的神经质行为等等。 最后,她指出:女性要获得社会学意义上的成长和解放,必须团结一切力量,争取独立自主的权利,重新寻找普适的发展路径。 可以说,《第二性》是第一次系统地解答了“女人是什么?”这一个议题,但至于“女人要去哪里?”,则是用她的实践来为未来作背书。 特殊的历史环境,很早就造就了波伏娃独立自强的个性,她在19岁时便向世界宣告“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在她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关系中是最好的体现。 他们从1929年起相爱,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共度了51个春秋,却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 谈到不生孩子的选择,波伏娃说:“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 (相爱相“杀”的波伏瓦和萨特) 三、 由于全球的文明发展阶段参差不齐,波伏娃的思考和主张,在跨越半个多世纪后,依然具有它的实用价值。 在中国,导演李玉用影像的方式,将“女人是什么?女人要去哪里?”这个议题,进行了中国化的呈现和探索。 首先要提的是她早期在国际上名声大噪的一部电影《红颜》,影片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小镇,还在上学的少女小云因早恋意外怀孕。学校得知后,将这对男女学生双双开除。小云的母亲托妇产科医生把刚刚生下来的男婴送给一对领养孩子的夫妇,并对小云谎称孩子已经死了。 孩子的父亲被学校开除后,离开小镇,客死他乡。 之后的故事便在小云和孩子之间发生。 多年后,热爱川剧、容貌娇美的小云在一个流动歌舞团当歌手,并在歌舞团中结识了一位有妇之夫,并和他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小云休假回小镇探望母亲,因一次偶然,和孩子相识,但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多次交往中,两人渐渐生出了朦胧的暧昧情愫。 歌舞团的有妇之夫最终决定与妻子离婚,准备和小云结婚。曾经的经历让她突然意识到婚姻的荒诞以及对女性命运的禁锢。 后来,小云终于得知孩子的真实身份,为了保护孩子,她决定离开小镇。影片最后,只留下孩子在站台目送火车离去的身影。 《红颜》这部影片,故事结构上很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面对的同样是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伤害。但因为两人的关系上升到天然的母子关系,使得这部电影多了一个从伦理角度讨论“女人是什么,女人要去哪里”的视角。 如果抛弃伦理的框架去看待小云和孩子小勇的两性关系,其实有一种纯粹的美学上的享受。孩子单纯的眼睛、四川小镇美丽的乡村环境、小云的长发披肩和柔美的嗓音、两人间心心相印的关系……都无不在烘托着这份美。 但是,这种具有美学价值的两性关系,却最终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影片开头,校方得知少女小云怀孕,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先在道德上进行谴责“乱搞男女关系”,然后将两人双双开除。母亲在得知此事后,首先想到的也是责打孩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想过对孩子作适当的引导。 歌舞团男人的原配妻子,在得知丈夫有外遇后,并不是选择冷静地处理婚姻关系,而是举着道德的旗帜,在公共场合公然厮打小云,近乎歇斯底里。 影片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反复呈现小云在砧板上敲打一条鱼的情景。“鱼”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代表着多子(籽)多福,是繁殖力的象征,亦是女性的象征。在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最基本的职能便是生儿育女。这一反复敲打“鱼”的情景,亦可以看做是对历史上女性生存状态的一次总结和控诉。 事实上,虽然女性主要承担着生殖的职能,但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对女性的身体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情绪。一方面自身无法抗拒对女性在性和肉体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敢正面女性的身体,而不自觉地选择将女性身体的美污名化、罪名化。 影片中,成年男人面对女人总是怀着一种复杂纠结、暧昧不清的态度。歌舞团的男人最初便是因贪恋小云的美色与她在一起的,上完床后为维持彼此的关系,不惜花言巧语。公众对舞台上婀娜多姿的小云看得眼睛发直,却也不忘用脏话辱骂一番。 只有尚在孩子阶段的小勇,对她的身体产生的直观的、纯粹的、美学上感受,甚至用于捍卫这份存在。当然,小勇对她并不是没有产生性的吸引,但并没有把这种“吸引”污名化、罪名化。 但是,这个社会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接纳这种美学上的两性关系,而作为母亲的小云,也有责任保护这个孩子免于因这种关系而受到的社会、伦理等层面伤害。于是,她选择了离开,终结这种关系。 这种离开,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为自己、为女性开辟新的命运途径。 四、 李玉的另一部作品《苹果》,从时代主题上,可以看作是《红颜》的续集:离开被传统道德禁锢的小镇,来到工业化大都市之后,女性所面临的命运和考验。 《苹果》将故事设置在北京。范冰冰饰演的刘苹果和老公安坤(佟大为饰演)一起来到北京打工。苹果和一位好姐妹一起在一家足浴馆当洗脚妹,老公则是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 某天,梁家辉饰演的足浴店老板林东趁苹果醉酒将其强奸,刚好被正在洗抹窗户的安坤看到。于是,自尊心受挫的安坤以此为由向林东讨要精神损失费。被拒后,安坤找到林东妻子(金燕玲饰),林东妻子因其不孕,常年被林东冷落,出于报复,和送上门来的安坤发生性关系。 不久后,苹果被检出怀孕,但不知孩子到底是林东的还是安坤的。安坤一口咬定孩子是林东的,并再次向林东索要精神损失费和代孕费。林东年近中年,也渴望有个自己的骨肉,遂和妻子协定,领养这个即将来到人世的小孩,并把苹果留在家中照顾孩子。 孩子出生后,亲子鉴定的结果:孩子是安坤的。为了获得赔款,安坤贿赂医生修改鉴定结果。得知真相后,愤怒的刘苹果与安坤断绝关系。 获得赔偿后,安坤突然意识到:自己除了获得十几万赔款,既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儿子,于是想把孩子重新抱回来。孩子被抱走后,情急的林东报警,安坤被捕,警方经过亲子鉴定,判定孩子是安坤的。此时,林东已经与苹果母子建立感情,并准备与妻子离婚,不愿将孩子归还给生父。 最终,刘苹果最终决定离开北京,独自监护、抚养孩子。 (我的子宫!女性是为生殖而存在的吗?) 从伦理学角度看,这依旧是一部非常大胆且有张力的电影:哪怕是进入工业社会,女性(刘苹果)作为性欲对象和生殖工具的境况依然在延续。但影片并不止于探讨伦理,相较于《红颜》,它有了新的视角和焦点:它把镜头牢牢锁定在了工业化进程中两个不同的群体——农民工和新锐中产阶级。 社会底层的代表——农民工,每天要面对的主要是生存处境的问题。所以,当自己的妻子被强奸,安坤首先想到的便是索赔。索赔不成,便破坏林东的车标作为报复。这是社会底层面对不公和愤怒所能想到的应对方式。 新锐中产阶级林东,并不存在生存上的压力,却终日过着纸醉金迷(嫖娼赌博)的生活,家庭关系一塌糊涂,精神世界陈腐不堪。 在工业社会将人不断异化的过程中,这两个处境极端的人群,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权力和金钱的操控。因此,安坤可以为了十几万块钱贿赂医生修改DNA鉴定结果,林东也可以为了孩子而和妻子签订财产分割协议。 同时,两个看似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在伦理观念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却是惊人地一致:都把女人当做财产,当做生殖工具来看待(林东的妻子受冷落,也是因为生不出孩子)。因此,才有可能因为一次强奸和一个孩子,把两个原本不可能对话的家庭连接在一起,产生诸多纠葛。在这些博弈和纠葛之中,最难堪的受害者还是刘苹果。她和孩子,始终都夹在两个家庭之中,却全然没有话语权,任人欺压、宰割。 (丑陋不堪的男人们)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还有另一条叙事辅线——和刘苹果一起来到北京打工的那个小女孩。刚开始,那个小女孩还很单纯洁净,第一次和男朋友发生性关系之前,还要向刘苹果请教经验;在足浴馆被顾客骚扰,自卫过激,伤害客户,被开除。后来,抵抗不住金钱的诱惑,做了妓女,最终被嫖客抢劫灭口。 同样的起点,两条叙事线,一明一暗,将过度发展的工业化社会和落后的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逐渐呈现出来,这些矛盾,最终都集中这两个家庭和几位女性身上。从这个角度上看,《苹果》在探讨女性命运的主题上,更有一层社会学视角。 (“我”不想只做你背后那个女人) 五、 从社会学的视角走出来,李玉又带着这个议题,开始反思父权和宗教伦理对女性命运的影响,这部作品便是《观音山》。 《观音山》中,李玉把镜头对准了精神颓废的两代人群:青年人和中年人。 由于自我独立意识的缺乏,平时行为果敢的女歌手南风(范冰冰饰),面对自己心爱的人,却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面对父亲的酗酒,她也只能采取自虐的方式来解决。而已入中年的常越琴(张艾嘉饰),则要面对儿子和丈夫在地震中丧生的事实,但她从此失去生活信仰,最终选择自杀。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常越琴知道住在她家的这三个青年人偷她的私房钱,她像一个家长(亲人)一样充满怜爱地责备这三个孩子“要钱你跟我说嘛!为什么要这样子,你是不是让我生气呢?”。 看第一遍的时候,感觉整个画面很温暖。多看几遍之后,这股温暖中慢慢地透出一份凄凉,才知道导演李玉在常越琴这个角色上种的一颗悲剧的种子。常越琴已经把她整个一生都依附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完全没有了自我的那一部分。这样的女性和命运,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因此,当丈夫和儿子离开,她最终也只能选择自杀——她已经没有能力再独自建立个人价值和信仰。 (问题:如果没有孩子和丈夫,女人是什么?) 《观音山》最终要表达的主题,是女性如何面对自己哲学层面的孤独,以及个体命运的局限。在山上重建被地震摧毁的寺庙的过程,让年轻的南风勇敢地去爱,去建立自己的价值信仰,也使自己的命运不再屈从于他人(父亲和男友)的意志,但常越琴的命运却不曾为此而改变——这便是作为个体的局限。 影片最后有一句话:“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或许,女性天然地就更擅长构建内在性的连接。 六、 如何安放这种人性深处的孤独,为女性建立生命独特的连接?《二次曝光》和《万物生长》从两个不同的维度的尝试。 面对爱和孤独,《二次曝光》选择的是个人化(单一视角)、内在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决。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通过一个女整容医生在精神错乱下的幻想,以及一层层剥开事件真相,梳理主角与过去的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让主角从臆想中清醒过来,完成自我的觉知和成长,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建立自己和亲密伴侣的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女人对男人的幻想和曝光) 《万物生长》则是彻头彻尾地以一个男人(甚至是直男)的视角,看待女性在她生命中的地位和影响。 该片改编自冯唐半自传的同名小说,讲述医科大学一位叫秋水(韩庚饰)的男孩和他生命中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 小满,秋水青梅竹马的初恋。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嫁给了县城的一个处长,秋水因此对小满心生怨愤。 白露,秋水的女友。两人的结合荷尔蒙大于一切。对秋水爱得很用力,也因占有欲望过强而彼此失之交臂。 柳青,成熟知性的女性,让秋水神往,也让秋水心疼。经历种种变故后,秋水渐渐意识到:柳青才是自己最渴望的人生伴侣。 (男人眼中的女人,除了下半身,还有什么?) 女人有千面,作为艺术角度来看,小满、白露和柳青这位女性,象征着男人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小满象征着童年和母亲,纯洁无暇,是人生的口欲期,这个时期,一旦开始触碰到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支离破碎。 白露象征着青年和性,那是“我”和爱最大,荷尔蒙喷发、万物生长的阶段,所以干柴烈火,两性之间相爱相杀。 柳青象征着中年和丰富多元,经历过青年阶段后,男人对女人的爱,除了索取和伤害,更多的是一份包容和体量,是基于审美的需要彼此建立的内在连接。 (女人和女人之间,“爱”的争夺战,背后是欲望) 影片取名《万物生长》,又以医学院为故事场景,其实是想表达一种比《二次曝光》更宏观更慈悲的价值观:在敬畏生命的框架下去关注和体谅女性的命运。 这份觉醒(作为男性对女性的觉醒和忏悔),在影片中,是以小满死后捐献遗体的方式来体现的。至此,经历沧桑的秋水,开始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面对女性。 (男人的渊源和启发者:铭刻于心的女人) 七、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讨论开篇提到的那两个现象了。我们都觉得这两种现象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们只有从女性历史、当下的处境去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背景,才有可能逐步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 女人是什么?女人要去哪里? (一起堕落?) 我曾经和一些女性朋友讨论过波伏娃和萨特的这种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基础上的伴侣关系,对方表示:“在当时来看,这种尝试和努力是很需要勇气的,也给很多妇女树立了另一种标杆。但作为个体,波伏娃的这一生并不见得有多幸福,不然她也不会因嫉妒和挣扎出走美国,和另一个男人建立关系。”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感受不尽相同,在我看来,波伏娃和萨特只是用一生在切身实践着他们的两性态度和哲学观。这种在当时看似前卫的实践,必然要面临着一些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磨难而呈现出起伏不定的状态。 (相顾两无言,唯有敬亭山) 八、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世界经济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各种力量的驱动下,女性的觉醒,女性试图摆脱“第二性”地位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演变为一场世界性的潮流和运动。 2018年席卷全球的“me too”运动,表面上看,是一场防性侵运动,其实质是一场女性为历史上长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发声与控诉。
(席卷全球的“me too”运动,带给男人们哪些反思?) 现在,面对慢慢独立起来的女性(无论是精神人格还是经济地位),新的问题出现了:长期处于权威和专制地位的男性(具体到中国,多数是90前出生的男性),该如何面对这一变化和诉求?同时,已经获得觉知、大踏步向前的娜拉们,面对越来越“无用”、“无能”的巨婴男们,可以有哪些选择? 作为一个准中年大叔,一位道貌岸然的“女性之友”,面对此情此景,我唯有向自由女神们发出请求:“请带上我们,一起走!” 一个声音传来:“那,看你表现咯……” (带上我,一起走!) |
|
来自: 4050szl > 《爱情婚姻家庭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