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性相吸,让固氮不“孤单”

 彭烹鹏 2019-03-26

在新疆和青海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当地牧民把它叫做“魔鬼谷”。这是因为那里比较“魔幻”,山谷里经常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往往遭遇雷击倒下。但奇怪的是,山谷里草木茂盛,四季常春。

虽然是比较奇怪的事,但是也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你或许听过一句谚语“雷雨发庄稼”,就是说,打雷给土地送来了宝贵的营养,喂肥了庄稼。具体来说,在电闪雷鸣的时候,由于闪电的催化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了氮氧化物,氮氧化物遇雨水形成硝酸,硝酸再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生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作为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

图1 “雷雨发庄稼”(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从天而降”的宝贵肥料,都源于一种我们熟悉的元素——氮元素。我们知道,氮元素无处不在,比如空气中氮气占78%。但氮气中的氮元素不能直接被植物所利用,需要把这些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化为可用的含氮化合物。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固氮”。

图2 自然界的氮循环(图片来自网络)

自然固氮:要么借助闪电,要么求助微生物

固氮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自然固氮可分为两种,即高能固氮和生物固氮。

高能固氮,就是文章刚开始提到的“雷雨发庄稼”,利用闪电的巨大能量,把大气中的氮气最终变成硝酸盐肥料。

生物固氮,是依靠固氮微生物的帮助。比如说,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牧草和其他禾科作物根部的固氮螺旋杆菌,以及一些原核低等植物含有能“固氮”的酶。这些酶能吸收大气中的氮气分子,将其转变成氨及铵离子。

来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