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原载《曼殊遗迹》(1929年6月),原题:《曼殊大师着色佛像》。 这是曼殊大师所绘的惟一一幅释迦牟尼佛画像。此像完全按照佛像量度和仪轨的要求如法绘制,释迦牟尼佛头饰乌发,顶现高肉髻,大耳垂肩,项有三道弯。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流畅。左手置双膝结禅定印,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又称降魔印)。全身跏跌端坐于须弥座和莲花座上。须弥座为束腰、多角、叠涩式,其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显得十分华丽,座底有云头形底足。莲花座由双层仰覆莲花瓣构成,莲瓣宽大肥厚,生动自然。佛像背后又有圆形头光和身光,头光的外缘饰有熊熊燃烧的火焰纹,身光的光圈内画有放射状的曲线表示光芒。头光、身光与须弥座、莲花座共同体现了释迦牟尼佛超凡脱俗的智慧与功德,同时也为主尊增添了宗教与艺术上的审美效果,使其形象显得高大伟岸、庄严神圣,令人肃然起敬。通观整幅绘画,可谓形象庄严、结构规范、线条流畅、手法细腻,体现了创作者在绘画和佛像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这幅绘画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现知曼殊大师遗作中唯一的一幅工笔绘画,对我们研究和重新认识曼殊大师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为在曼殊大师短暂的一生中,他的行为举止和文学、艺术创作给我们留下的大多是放荡不羁的印象,而这幅画像却表现了他循规蹈矩、严肃认真的一面。由此我们对曼殊大师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他不仅有风花雪月、放浪形骸的一面,也有严守清规、虔心奉佛的一面;既有入世的情怀,也有出世之高蹈。这样看来,曼殊大师也不失为一个真正的佛子。 另外,这幅绘画的释迦牟尼佛形象和艺术风格也值得一提。画中的释迦牟尼佛形象是释迦牟尼佛诸多形象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证道时的姿势与情景,佛像右手结触地印便是其形象的重要标识。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通过49天在菩提树下禅定而证得佛道后,大梵天等外道率领魔子魔孙前来诘难佛陀,不承认他证道,佛陀当即用右手指地说:“大地之神可以为我作证。”佛陀话音刚落,众地神便纷纷涌出地面半身,为佛陀作证。因此,这一形象又称释迦牟尼佛成道相。在艺术风格上,此画具有清代中期佛像绘画的鲜明特点,佛像形象端庄大方,结构严谨,与清代《龙藏》扉页上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像、清乾隆时宫廷画家丁观鹏等人的佛像作品风格完全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曼殊大师所绘这幅释迦牟尼佛像应当是依据了清代宫廷流行的佛像绘画蓝本。 (首都博物馆黄春和副研究员撰文) ![]() (原载李蔚《曼殊妙跡百帧》158-159页,北京远东联合国际拍卖公司2018年10月出品,非卖品。) |
|
来自: 昵称16627923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