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钱翻砂铸币图解

 闻道山人 2019-03-26

研究与收藏古币,需要了解铸币技术,知道钱币是怎么造出来的。

翻砂铸造技术,始于春秋,而用于铸钱则兴于北宋,续至清末。此前的陶范铸币、母范铸币逐步由母钱翻砂铸币技术所取代。

关于母钱翻砂技术,最早的史料见于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该书在《冶铸》篇中有一章专门详述了母钱翻砂铸币。

根据宋应星的描述和相关资料,母钱翻砂铸币,整体流程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制作雕母

按宋应星所述,用锡块或其他材质,由人工按预先设计好的钱币形制和书写好的钱文雕凿出钱样,即雕母,亦称祖钱。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质雕母是明代的嘉靖通宝,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馆。

第二步:用雕母翻铸母钱


具体工艺流程:

1.  制作范型。用四根木条(木条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做空框。要做出若干空框。用土砖末和炭灰等,制成面细砂料。先用砂料填实第一框。在砂型模面上涂上特制的分型涂料(木炭灰、松香油等),增强模面的附着力和渗透力,以便雕母与范型分离。


2.  雕母印范。将百余雕母钱,按钱面和钱背合理布局,摆放在第一框模面上。将第二框整齐叠放在第一框上,填砂夯实,与第一框合盖,随手翻转,雕母落在第二框模面上,取走制好的第一框。再将第三框整齐叠放在第二框上,填砂夯实,与第二框合盖,随手翻转,雕母落在第三框的模面上,取走第二框。如此翻转十余框。


3.  取出雕母,在面范和背范上开出浇口、直浇道和分浇道。


4.  依次将制作好的面范和背范合箱,用绳捆定。


5.  铸工从烘炉中取出溶铜罐,逐箱进行浇铸溶好的铜水。


6.  冷却后,开箱取出铸好的母钱,进行打磨整理。

母钱实例


母钱特征:


材质优,尺寸大,做工精,留有雕母传导而来的“胎记”。


第三步、用母钱翻铸子钱。


按上述同样的工艺流程,以母钱为钱模铸造子钱,即流通行用钱。

子钱实例

  此两品是前两品母钱的同版子钱。直径略小,铜质略差,做工略粗,刀痕化尽,这是铸造过程中由于铜液冷缩形成的正常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货币需要量大大增加,故而单靠母钱翻砂铸钱,远远满足不了货币量的需求。为完成朝庭下达的货币铸量,钱监从子钱中选其精美者,经过修整代母印范,批量铸造流通钱。印范钱也称印范母,大量的流通钱是靠印范母来完成的。为区别于印范母,故将母钱习惯地称之为原母。


母钱翻砂工艺,是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铸钱工业上的一场伟大的技术创新,它大大提高了铸钱生产率,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对于货币量的需求,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想第一时间获得钱币资讯

请把钱币圈公众号设为星标

说明:内容仅供参考。

钱币圈  钱币爱好者自己的订阅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