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佳县香炉寺(明)

 安东老王 2019-03-26

图片系安东老王摄于2014年10月

       香炉寺,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悬崖峭壁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香炉寺具体位置在榆林市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佳县。座落在佳县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等。“香炉晚照”是佳县的八景之一。因为每当夕阳西下时,太阳的余辉将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黄河水流中,如诗如画,当地人呼之为“小蓬莱”,誉为仙境。

        此处东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香炉峰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

   香炉寺地势险峻,香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西,如龙卧波。

   在香炉寺南面的悬崖陡壁上,屹立着一块狮头巨石,人称飞来石,“飞来踏雪”曾为古佳州八景之一。此石高约10米,长约13米,石头北端好像狮子头一般,张牙舞爪、威风凛凛。因巨石孤置悬崖陡壁之上,前后左右不和任何地方相连,究其由来,谁也难以说清。所以历代以来,人们传说它是从天上飞来,落到人间的奇观异景。 

        寺院由两部分组成,西边部分与山城腰部相连,内有龙王庙、娘娘庙、寄傲厅;还有石碑8块,石坊1座,壁画54幅,古柏2株等文物。

       东边部分一根高20余米,周长约15米,形似香炉的巨石,从黄河惊涛的拍打声中崛起于半空,这巨石称香炉峰。香炉峰顶建一观音庙,东西两部分由一5米长,1米宽的天桥相连。人们站在香炉峰顶,如临空绝际,东眺吕梁山脉,起伏连绵,宛如骏马奔腾;仰望佳县山城,好象与天际相接;俯瞰黄河,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尤其是夕阳西下时,霞光将香炉峰映入黄河之中,酷似传说中的“蓬莱景”,故香炉寺又有“黄河小蓬莱”之称。“香炉晚照”也曾为古佳州八景之一。

         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于10月18日曾在此浏览。近年来,有很多电影、电视工作者慕名来在此选景拍片。寺院主体建筑一组呈三合院式明代建筑,虽经破坏,但具有明代营造风格的几处建筑保存良好,建筑风格及石刻、书法艺术方面均有很大价值。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关于佳县古城

     佳州古城,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它高高矗立于黄河西岸的石头上,石街、石墙、石窑洞是其建筑特色。古城始建于宋代,东临黄河,三面凌空绝壁,地势险要,素有“铁佳州”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塞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佳县,旧时写作葭(jia)州,因此字生僻,国务院批准改为佳县。老县城并不大,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不过1公里。因地势狭窄,发展受限,城里就只有一条街。葭州城墙走向毫无规矩,完全是自然地顺着山势而建,城墙像扭曲的蟒蛇,以它浑厚的身躯,把小城内的民居圈到了自己的怀抱里。


  据说佳州古城城东原有前炭门和后炭门,因为旧时没有公路,府谷的煤炭只有通过黄河用船运过来,因山下河边的炭码头有两个,于是就在山上的城墙下开设了两座炭门。由于山城没有自来水,城里人吃水都来自佳芦河,因而在城西边又开设了前水门和后水门,在城门外有小道盘旋而下直通河边。再加上专门供人烧香磕头的香炉寺门和东、西、北正门三座,整座古城共有8座城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打到了黄河东岸的山西,曾经用大炮轰过佳县,不料炮弹打在城墙上,只能炸出个浅坑。原来山城的东墙是以山体为依靠的,再用炮轰也不会塌,鬼子只好隔山打炮,去轰城池背后的民宅,却因隔山看不见,炮弹盲打乱轰,自然收效甚微。

  在经历了社会动荡纷扰之后,这座昔日固若金汤的铁城,如今只剩下了残躯断肢,只保留了3400多米的宋代和明代城墙,但它依赖着传统的制式和高耸于山巅的自然风貌,佳县现在仍是陕西乃至全国存留不多的典型山城之一。

  现在的佳县残存城墙,主要盘踞在最险要和最偏僻的地方,东面沿着黄河绝壁的一段便是目前最完整的一段城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