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李如圭《贞节祠记》

 江山携手 2019-03-26

作者介绍:李如圭(1479—1547)字国宝,明朝澧州(州治今津市市新洲镇)澧阳人。明成化十五年出生于澧州嘉山南麓三十里桃林东里樟树村(今津市市李家铺乡),退归故里后迁居澧州城沧堰,死后葬今石门新安白岩山。李如圭十九岁乡试中举,弘治(1499)殿试甲榜进士。先后任江西建昌、安福知县,旋任广西兵备道按察使,后晋升为监察御史。嘉靖(1539)诏封为工部尚书,后改任户部尚书,官至正二品。六百多年的沧桑岁月里,澧州坊间仍然流传着关于李如圭动人的历史故事。                                                               

《贞节祠记》           

   澧治东北二里许,有贞节祠,祀秦节妇孟姜女也。按澧志载,秦时,州有孟姜女者,适范郎。因始皇筑长城,范郎往供役。姜女于州嘉山之顶筑台以望,久而不归,乃不惮险远,亲往长城寻觅。今望夫台遗址尚存台旁有小竹,其叶破碎如线,相传姜女望夫时,以针刺划成条,至今遂为种类。山下有江,江边有石,四方各尺许,光明可照,传为姜女镜石。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但寻夫之后,莫知所终。                                                                  

明·李如圭《贞节祠记》

    正德间,余以监察都御史养病家居,欲表彰之,以晚节不知,中止,每深惜之。嘉靖辛卯秋,余以副都御史抚赈延绥,致仕归里,道经陕西西安府同官县,始知姜女果至长城;获范郎骸骨,负之归,行至延安府宜君县地方,渴甚,不得茶,泣,其地泉为涌出,后人名为哭泉,今现存;抵同官而卒。同官之人嘉其贞烈,凿石为祠,将其夫妇骸骨各塑为像,祀之。历代诗文碑刻声称赫然,且闻其石洞隙中,金钗时见,灵异昭彰,邑人敬仰如生,然莫识其为澧人也。既而余抵家,即与澧守汪君倬议建祠宇。工将就,适巡抚湖广右副都御史甫田林公大辂临澧,更嘱汪君为之增修,塑像祠中。前为门,中为堂,春秋致祭;表其祠曰“贞烈”,堂曰“百炼”,专人守护。盖嘉靖甲午夏也。林公以予澧人,知姜女行实为详,嘱纪其事。                                      

 丙申春,余以总理河道起用,道过汴梁,命祥符知县榆林刘九容遣吏于本祠,摹印历代诗文碑刻。观其文亦有或者以为楚人之句,考其事与澧志所载若合符节,但同官所载未详其始。合二处观之,则姜女之始终贞烈备矣。余乃行文同官,刻石记其事,及修理祠垣,以时祀享。余谓长城之役,在范郎义所当往。姜女因其久役不归,始则筑台以望,既而亲往役所,寻获遗骸,死于道路。夫澧去上郡数千里,程途崎岖,至之甚艰。姜女以一妇人,乃不畏险阻,只身长往且以嬴政之暴,闻者股栗,顾略不少挫,视如坦途。苟非其中卓有定见,则一户之外,尚不敢出,况涉千万里之远乎?孟子所谓“威武不能屈”,贞烈丈夫之事也。其所以植伦理,裨名教,以淑人心,以善风俗,其功岂小补哉?是宜表彰之汲汲也。抑长城之役,嬴政之所以取怨当时,贻讥后世也。自今观之,今之边墙即昔之长城也,乃藉此以御匈奴,何尝不善!使始皇果有公天下之心,议兴此役,俾近者输其役,远者输其财;先其所急,后其所缓,次第修举,无急遽之心,则民不知劳,财不致费,何尤之有?惟其惑于“亡秦在胡”之谶心出于私,是以逞威肆暴,不恤民命,驱数千里之氓以供其役,欲速尽美,作子孙千万世之计。曾不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怨如此,国岂能久存也哉!是徒重征夫,千载之长憾也。予以记姜女之事,并论边计如此云。

明·李如圭《贞节祠记》

 澧旧志曰:筑台以望,事本不经。夫久不归,何必远寻?且妇人无只行千万里之理,但其贞专可嘉。彼姜其姓耶?名耶?孟其姓耶?序耶?抑孟姜乃其父姓名,故为范妇,犹以女名耶?俱不可考。(此文选自清同治版《孟姜山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