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无锡锡惠公园的寄畅园,又名秦园,是与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齐名的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也是无锡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先后18次到访寄畅园,对园内景色推崇备至,乾隆在评述江南园林时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 寄畅园数百年来一直为无锡秦氏家族所有。明嘉靖初年(1527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在此修建别墅“凤谷行窝”。1591年,湖南巡抚秦耀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到无锡后十分郁闷,就把“凤谷行窝”改成“寄畅园”。园名取自王羲之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名闻遐迩的八音涧是叠山大师张南恒与张轼的杰出代表作品。这处由黄石堆砌的谷道,引“二泉”(惠山泉)水注入园内池塘,因水流处宽窄不一、深浅交替,可使泉水发出8种不同的声音,虽为人工堆砌,却宛若天开,可谓构思精妙,巧夺天工。 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锦汇漪”而展开,这片水域因汇集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自然得体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康熙与乾隆两代皇帝非常喜欢它的设计,还在北京颐和园中仿造了一座谐趣园。 相比苏州拙政园的大气奢华,寄畅园的亭台楼阁显得精致小巧,宛如江南的小家碧玉。虽然园林规模不大,假山、楼阁等建筑一应俱全,体现了古代造园师空间布置分割的顶级水平,真正做到了移步换景,处处皆有景,景景都不同,令人叹为观止。 寄畅园的主体建筑卧云堂,因康熙御书“山色溪光”匾额,又被称为御书碑厅。这里也是康熙、乾隆皇帝巡幸寄畅园时的接驾处,据史料考证,乾隆皇帝一生写诗41863首,其中写寄畅园的诗就有169首,如果再加上无锡的诗作一共有619首,占总诗篇的1.4%。 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凌虚阁,为园内最高建筑和重要的借景点。登楼不但可俯视惠山街坊、河塘两岸,还可远眺至芙蓉湖的黄埠墩,其“山水虽非我有,若为我备,纳千里于咫尺间,使咫尺有千里之势”的借景手法,即使在苏州园林中也极为罕见。 凌虚阁前一座三米多高的太湖石,宛如美人倚墙而立,故名“美人石”。乾隆当年因没看出该石的美人模样,下诏将其改名为“介如峰”。其实乾隆游园时走的是御道,从正面看美人石确不像美人,而老百姓走墙边小道,从侧面看,维妙维肖的美人就展现在眼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