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意临——以《丧乱帖》为例(二) 一、分层次通临 为什么要分层次,一遍遍从头开始不就可以了吗?这是许多习书者会问的问题。众所周知,没有想法的临习是毫无意义的,反而会助长一些习气。分层次通临的目的就在于我们可以把训练的总课题分解开来,有针对性地去临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定了一个层次的目标,就以完成这个目标任务为当下重点,其他可以暂时忽略,或者说放在次要位置。 (一)凸显用笔 关于用笔方面的临摹,无论方圆、藏露还是中锋、侧锋,实际上已经在精临阶段进行过训练。意临之初,可以再对整体的用笔进行单项训练,比如力求用笔的精致,既然要求精致,就可以放慢一些速度,不必过多纠结于是否流畅等。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笔锋要随时调节;2.书写速度有变化,还要有停顿; 3.兼顾全字,每一笔都不是孤立的。 (二)凸显结构关系 以上是对于用笔的一些方面作为单独的层面进行分析,下面再过渡到结构的层面,这个层面就是重点观察每个字的结体特点。我们单独挑出两个层次,首先就是欹侧与方正即欹正的关系,其次是疏密对比即虚实关系。在结字方面,字中虚实对比是重要因素,初学者往往会弱化这些对比,而流于平庸。每个字尽量凸显出这种关系,形成视觉的丰富性,如“复”“离”等字都是如此。 (三)空间把握 1.字距行距 字距的变化对于王羲之书写之际或许是无意于佳乃佳,但是我们在意临时,尤其是通临时,应该关注这种字里行间的距离,一般而言,上下左右的气息很多时候都与字距行距有关系。 2.留白 在此单独提出留白,其重要性在于我们应该学着从空白处分析并练习。可以说,一幅字的成功,除了笔画之外,留白也肯定是成功的。邓石如讲“计白当黑”,就说明了“白”的重要性,这个训练意在告诉大家应该拿出专门的时间研究《丧乱帖》中的留白。 二、整体把握 前文分析了作为意临可以分层次突破的一些要点,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独强化,如欹侧等问题,或是留白。因为关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所以其他方面无法顾及,那么这样临出来的效果在视觉上肯定是带有很大的相似性的,可以认为是初级的意临。初级意临的特点并不是要关注到所有细节,虽然也是一种通临,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全篇进行整体分析。 初级意临后就可以进入第二个大的层面——对全局的时空特质即时间性与空间性进行创造性临摹。对于《丧乱帖》,可以大致选取三个角度来尝试。 对于书写实际,由“先墓再离荼毒”到“痛贯心肝”的悲摧伤痛,难以平复之心可以想见,下笔自始至终起伏跌宕,笔锋亦如人的脉动,且与书写内容俯仰开合一致,从而在书写的节奏上恰如伟大的乐章——开始的引子略显平静,渐次进入激越、激烈,最终又通向天人合一的超脱虚静之境;反映在书写的节奏上,就可以见到先慢后快再慢的变化过程,这就是整体意临的一个切入点。 由书写节奏的“慢—快—慢”的变化,结合在字形结构乃至具体的笔法实践中,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表现,那就是由收到放再到收的变化过程。起始心态略平和、速度较缓,所以字形收敛,如“之”“再”等字,渐次加快,反而不可能慢,以两处“奈何”为界,可以分成由较快到快的两个层次,最后“顿首顿首”,再收并完成一札,这是意临全篇的另一个切入点。 前面的两个切入点我们以同具时间性的音乐艺术作为比较,看出其间的跌宕起伏,而在大感觉的意临中,空间的全局观照,尤其是几处块面的凸显,亦是该手札重要的艺术性特色之一。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离”“心肝痛”以及“临”等几处的浓墨重彩,羲之愤懑激动的心绪或许从视觉上不会体现出来。由此,我们在全篇通临时,注意以用笔重而体现出的块面,非常有必要。 意临主旨:力求中锋 意临主旨:感情的逐渐迸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