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玘,字景鸣,南城人。博学,好古文,文章追求奇特深奥。四十岁时,向朝廷纳粟而得入国子监学习。当时,丘浚为国子监祭酒,规定南人不得留在北京国子监,玘极力请求,浚骂他说:“你识几个字,如此之倔强!”罗 玘回答说:“只有宫中秘藏的书未读。”浚暂且让他留下来。有一天考他文章,浚看后大为惊异。成化末年,在京应考第一。第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他更加着力于古文,每当写作时,或上到高树,或闭坐一室,冥思苦想,形容憔悴。从此,文章更奇, 玘也更加自负。 简介罗玘(1447年-1519年)字景鸣,号圭峰,学者称圭峰先生。江西南城睦安乡磁圭人。明中叶著名学者、文学家。 出生于隐居南城磁圭的罗氏仕宦家族,纲、坦、经、纯四兄弟,他排行第二。罗玘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一直困于诸生境地,后入国学。祭酒邱浚试其文章,甚为叹服。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乡试第一,时称"解元"。第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读。从此益发钻研古文,常手不释卷,诵读不辍,为文精妙绝奇。 详细他为人严谨,勤政务实,敢于直言,人多敬畏。弘治九年(1496年),武冈知州刘逊为岷王膺钰所陷下狱,给事中庞泮、御史刘绅等救谏,亦被下狱。罗玘进言: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处理国家事务。十一年,宦官李广得罪于太皇太后,自杀身亡,遗下一书,记有大臣与其交往之事,孝宗十分震怒,令言官劾其党羽。罗玘上疏说,不能光凭一遗书来对大臣治罪,否则祸及无辜。只要密加查访,确有其事者令引疾以退,或以他事斥之,以免人人自危,有失朝尊。弘治十八年,户部郎中李梦阳应诏上书,遭寿宁侯张鹤龄所诬下狱,罗玘为其申诉得以保全。罗玘升为侍读。 正德元年(1506年),升为南京太常寺少卿。宦官刘瑾乱政,李东阳用隐蔽的手法默默地保全善良之辈,天下人暗中受到他的庇护,然而气节之士大多责怪他。罗玘虽系李东阳所荐,但不以私交而弃大义。他写信给李,责备他助纣为虐,并与他断绝交往。不久,升为太常正卿。两年后,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他对宦官刘瑾引诱武宗游乐、矫旨行事,以致国库空虚,朝臣遭诬等进行上疏劝谏,言辞激切。但武宗听不进去,罗玘常忧国事却无力回天。正德七年调入京都,托病辞官告归,潜心学问。他的《红梅》诗"西湖残雪候多时,却恨前年被雪欺,且学杏花红似锦,暂邀啼鸟到南枝。"抒发了他当时托病辞官的心境。看到地方官吏对百姓不断加重的苛捐杂税深感不安,他的朋友即将到南城上任,他深情而直率地在《送赵君尹南城序》中写道:"官之敛也日增,而民之生也日璧而已耳。县官者,受之于其所临辖者也,胡能损其增也?新令尹太平赵君,吾知其君子也,于其行也,故敢以告。" 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宸濠欲谋叛逆,因仰慕罗玘名声,派人送来厚礼,欲与罗玘结为至友,罗玘坚辞不受,并避居金溪深山。十四年,宸濠叛乱,罗玘虽在病中,仍疾书声讨,并与朝廷守臣相约讨贼。未待举事即卒。葬于金溪三十一都张公岭项山寺左侧。 嘉靖初(1522年),世宗追赠罗玘为礼部尚书,谥"文肃"。并在他的家乡磁圭村赖建"尚书里"门楼,以示恩赏。 罗玘对韩愈、柳宗元文学成就的肯定和传播有过一定的贡献。韩、柳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很有影响。可是,在明朝申期却受到一些文人的鄙薄,"弘治之世, 邪说始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读,……罗玘即著文批驳"。当邪说始兴之时,他不袭陈言,不厌薄韩、柳,对韩、柳的文学著作刻力介绍推崇,在当时影响很大。故后人曾这样高度地评价罗玘,"韩、柳以为可师者,皆公之力也"。 罗玘博学多才,好古文,学者称其圭峰先生。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散文创作风格多样,写有大量序言和山水游记,有的情趣别致,有的委婉曲折,均有一定艺术价值。诗歌作品独具风格,常以奇景发激情,想象丰富。"陈简奇严,不诡于法章,有坚节字无缓音,可谓匠心独照。"后人赞誉他的文章"韩子文变而法变,奇之奇也,圭峰文变而法不变,正而奇也。"世宗也誉他为"文章国学无双士,胜似京都第一人"。 罗玘一生在为学、为官两方面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他在家乡创办了圭峰书院,著书立说。著有《圭峰文集》18卷,《续集》14卷,《类说》2卷及《圭峰奏议》等。《四库全书》还收有罗诗文三十卷。《明史·文苑传》称其"博学好古文,务为奇奥"。《四库全书》称"玘文规模韩愈,务出以深湛幽渺之思,多掩抑其意,迂折其词,使人得之于言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