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锂电技术】匀浆涂布关键技术——终结篇

 young1987_tsg 2019-03-26

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这个写出来,总感觉自己作为锂电工艺技术的路快走到尽头了,

匀浆涂布段的大大小小的异常,也都基本看遍了;曾经解决过棘手的团聚和莫名其妙的面密度一致性不良,自认为起码是入了匀浆涂布的门,总想着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更多的见识,冲动着跑了出来,才发现一切都是幻想。

出来了才发现,原来的同事说的是那么正确,论技术、研发配置,比PBI好的也就是那几个大厂了吧。

一陈不变的工艺,一目了然的异常原因,总是被设备故障捆住手脚,体制之下,想向前迈一小步都那么艰难。

那么,谨以此篇,来阐述锂电行业大家最少接触、最摸不着头脑的涂布弊病——“白点”,辊压后就是黑点,这也是我两年多工作中接受的挑战性最高的一项。

现象:在电池涂布中,常呈现为似气泡状白色点状凹坑,或呈露箔状;很多人喜欢将此判断为气泡,我想说,能够被气泡(转移涂布)搞得无所适从也真是本事了。

常规思路着手:第一眼看到湿料上的凹坑的时候,我就认定了,这就是缩孔,虽然实践中没遇到过,但是理论有积累;那么结合工艺配方,以及过去解决团聚的经验,问题必定出在VGCF上。

不过,既然用了分散剂,却还是这么差,确实让人纳闷。

实验方案:作为工艺,保持配方不变来改善浆料是基本原则,如下:

添加NMP类高沸点有机溶剂助水系浆料分散和改善涂布烘干效果,是比较常见的作法,其结果也验证了其工艺的可行性;但是,领导不认可,无奈,幸好,咱们是不惧艰难,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的有志好青年,查阅资料更是我的强项,so,很快就有了让人兴奋的线索。

锂电行业早年流传的关于缩孔的就两份,一份据传是ATL的,题目为《关于极片涂布时的“气泡”现象》不知真假,就是那篇用显微镜判断了缩孔是一个坑的。。。强悍吧?应该是ATL的吧

另一篇《锂离子电池负极极板花斑的刨析》,花斑是涂料中术语,与缩孔类似却不相同,有人对凹坑处也作了分析,没有异物。

但是这两份资料提供的信息都很有限,我满脑子想的就是VGCF的团聚体作为低表面张力点,导致了缩孔的产生,但是实验六,50%固含量2500mpa`s粘度,让我无力:难道真是设备能力所限(线速度也就15m/min的样子)?

一个好习惯,帮我锁定了目标:

VGCF+水+PVP+CMC,这几样刮细度便看到了缩孔,那么问题就明了了。

绝对就是VGCf的团聚造成的缩孔了?

显然问题没那么简单,从事浆料工艺的同仁基本都有一个习惯,水系浆料的粘度基本都控制在3000mpa`s之下,但是,在这里,为了减少缩孔,却必须要提高粘度;是不是完全糊涂了?

Fink和Jensen推导出,在一定条件下,缩孔由下式决定:

Q(单位时间内流量)=h(湿膜厚度)^2×△γ(表面张力梯度)/2η(涂料粘度)

好了,这个公式足以证明高粘度,低表面张力的NMP,发挥作用的原因了。

但是,作为技术人员,要知道,粘度、表面张力梯度,这些都只是影响因素,而不是最根本的致病因子。

根源究竟何在???

在此期间,有幸发现一篇同仁的文章,很是激动,因为很少有人将涂料中缩孔的原理应用到锂电涂布中。

附上链接:http://www./index.php?go=article-26.html,

所以感慨,作为电池工艺的我们,很多成熟的机理,都没有学透,还不如人家做材料的。

鉴于此,本人也曾尝试联系BTR咨询其石墨表面张力数据,回复:不测这个。。。

网上有传,一般为45,想想也差不多,水是72的样子,铜箔40,究竟怎么设计浆料才能使其烘干过程表面张力梯度理想呢?这个有点难。。。

影响因素已经基本确定了,一是粘度,二是烘干,三是表面张力,

但是,最关键的,谁诱发了缩孔,依然没有任何思路。

如果真是VGCF,那就无力了,指望老板买设备?做梦去……NMP?循环1000周,等个一年半载吧。

陷入停滞阶段,又进入资料检索的循环中~

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网搜索中,不经意间发现一个概念——CMC,

结合

有了新发现,

那就是胶粒!!!

不得不说,科学的力量真的是太强大了,用这个理论,就可以完美解释实验的高粘度低固含量效果更佳的结论了。

立马实验,

连续两次小试,一单一双,效果一致。

由此,我更坚定了这个理论的可靠性,当然,毕竟是个人推理,至此,电池4C循环已经跑了300圈,直流阻抗也如理论上的略小;但是,将此应用于生产,感觉我是看不到了,遂特此将此番经历和猜想陈述于此,

论坛中有诸多研发工艺前辈,请不吝赐教,这个疑难,前后将近10余次小试,除了CMC的理论,我的能力已经到极限了,离开锂电,这也算是唯一的遗憾,不能见到它的量产效果。

理论阐述: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推断:

简单阐述下我的猜想:羧甲基纤维素钠、PVP都是表面活性剂,一端亲水,一端疏水,当其浓度过高时,便形成胶束,亲水基朝外(水溶剂浆料),疏水基团在内,结合本浆料配方(VGCF,Super-P比例均较高,CMC 1.8%),VGCF Super-P本身疏水,那么和胶束内更容易亲和,结合在细度计上观察到的CMC+水+VGCF+PVP就有缩孔的现象,减少了聚合物CMC、PVP的比例进行了实验,

设计原则:维持材料不变,减少CMC、PVP比例,本质即降低胶体浓度。

实验第一次,3500mpa`s粘度,细度计上80um可见缩孔;涂布改善。

实验第二次,2500mpa`s粘度,细度65um,有缩孔;涂布效果一致。

好了,如果是原有配比,2500的粘度,那涂布缩孔是没法看的,所以,我基本上坚定了这个理论的正确可靠性、可应用性,而且理论上对电池性能应该是有好处的,在PBI有经历过,浆料粘度过高,直接降CMC比例的,当然,这里是走不动的。

以上,可能真的只是个人臆想,恳请诸位高人指导,指正,以便小弟不留遗憾。

另本人后来有测CMC不同浓度的电导率,以期测出其临界浓度,尚无结论,望有心人指教;关于尤其石墨的表面张力等,本人依然知之甚少,期望能够学到更多。

谢谢诸位耐心看完,这篇其实没啥技术,只是对于缩孔,锂电很多朋友都没有见过,希望这篇能够给未来或正在为它烦恼的朋友提供一点思路。

附上本人此期间查找的一些资料,虽然找的不容易,不过也没啥好保留的了,找资料千万别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外面专业的更多的!

思路表述条理不够清晰,师傅若见此帖,望多多包涵。这两年多,在PBI的一年收获最多,挺感激你们的,PBI确实是个学习工作的好地方,尤其在锂电这种浮躁、浮夸的气氛中。新人朋友们,可别轻易离开那种自由开放学习钻研敬业的企业,多看看书,多查查资料,少玩游戏。

《碳纤维与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粉分散性改善之研究》这篇推荐做浆料的同仁或有兴趣的同学仔细阅读,如果你有读过专业的涂料、粉料方面的书籍,它里面阐述的还是挺详细的,虽然他的结论略显牵强,我设置了需要金币下载,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请不要下载了。

补充内容 (2014-2-18 09:40):

号外:更正,《关于极片涂布时的“气泡”现象》这篇不是ATL的,应该是润峰的前辈做的,不好意思啊,恕晚辈见识不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