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反映土地利用程度、使用强度及其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 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面积; 一般来讲:普通住宅≥1.0;非普通住宅<1.0; 2、 建筑密度: 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筑用地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也可以建筑物基底总面积÷总用地面积,反映建筑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 3、 绿化率: 指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4、 绿地率: 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5、 层高: 住宅高度以“层”为单位计算,是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层面之间的距离. 6、 净高: 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上表面到上层楼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净高=层高-楼板厚度; 7、 进深: 指住宅的长度,指一间独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从前墙皮到后墙皮之间的实际长度,为了保证住宅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都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住宅进深过大,就是住宅成为狭长型,距离门窗较远的室内空间自然光线不足,但进深大的住宅可以有效的节约用地; 8、 开间: 指住宅的宽度,指一间房屋内一面墙皮之间到另一面墙皮之间的实际距离,住宅的开间在住宅设计上有严格的规定;较小的开间范围,可缩短楼板的层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 9、 建筑面积: 指建筑物外墙外围所围成空间的水平面积.包含了房屋居住可用的实用面积、墙体柱体占地面积、楼梯走道面积、其它公摊面积等; 10、公摊面积: 指建筑物的楼梯、电梯井、外墙、公共门厅、走道、设备间、首层大堂及小区内其它一些配套设施的面积总和; 11、使用面积: 它是建筑面积扣除公摊面积、及墙体柱体所占用的面积后的直接供住户生活的净使用面积,俗称地砖面积; 12、占地面积: 建筑物基底及其功能需要占用的面积,也叫红线面积; 13、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露台面积按半面积计算); 14、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 15、销售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 16、公用建筑面积=整幢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不应分摊的建筑面积; 17、公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18、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公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之和; 19、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包括:大堂、公共大厅、走廊、过道、共厕、电梯前厅、楼梯间、电梯井、电梯机房、垃圾道、管道井、消防控制室、消防通道、水泵房、水箱间、冷冻机房、配电室、煤气调压室、空调房、电梯工休息室、值班警卫室、卫星接收机房等; 20、不记入的公摊面积:仓库、车库、车道、供暖锅炉房、人防地下室、物管用房、售房单位自营、自用房屋、多幢房屋服务的警卫室; 21、实用率=套内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 22、使用率=使用面积÷住宅面积,一般高层塔楼在72%至75%之间,板楼在78%至80%之间;小于实用率; 23、地下室: 指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 24、半地下室: 指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 25、阳台: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晾晒衣物等的空间; 26、平台: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上屋面或由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 27、标准层: 指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28、中间层: 底层和最高住户入口层之间的中间楼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