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玉火了,因为她颠覆了大家对于“糟糕的原生家庭=被毁掉的女孩”的认知。 小时候的苏明玉,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女孩子,从小就遭受了重男轻女思想的侵害。 苏明玉临近高考,苏母还让她给二哥洗衣服;为了供大哥出国读书,没征求明玉同意就把她的房间给卖了; 苏母宁愿给二哥明成2000块去旅游,也不愿给明玉1000块报辅导班; 为了节省学费,苏母让她放弃清华,去考免费的师范生…… 图 /《都挺好》 身在这样的原生家庭,苏明玉从小遭受的只有忽视、冷漠,本来是需要温柔关怀的女孩子,却一直被当作家庭的外人来对待。 于是,在18岁的时候,苏明玉决定断绝与家里的关系,独自出走打拼,在十年间,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了公司高管的位置。 同时,她遇到了帅气的餐厅主厨石天冬,收获了高甜的恋爱。 苏明玉生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却凭着强大的内心走了出来,简直就是个奇迹。 原生家庭糟糕的人,能不能收获好的亲密关系? 但是,尽管苏明玉早早养成了独立和勤奋的好习惯,她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极度缺爱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她,表面上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实际上,她用事业的忙碌来抵消内心的孤独,渴望被爱但又畏惧爱。她曾远离爱情,但遇到爱情又那么不知所措。 像苏明玉这样童年遭遇被父母嫌弃的人,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形成回避性依恋人格,经常处在“渴望关心却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状态中。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 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在以后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童年时代被父母嫌弃、过度指责的女孩,她的爱会伴随着低自尊——潜意识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例如常被父母说“要不是为了你,我哪会这么辛苦”,就会习惯自责和内疚,导致在感情里无原则无底线地迁就对方。 如果一个人总被父母忽略,缺爱的TA在感情里就很容易被感动,只要是一丁点的温暖,都会牢牢抓住不愿放手,哪怕对方是错的人,却因为太想抓紧而看不清走不出。 这也是很多女人明明很优秀却总是遭遇“渣男”的原因。 然而,如果我们没有在原生家庭里收获无条件的爱,我们长大以后,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拥有好的亲密关系了? 图 /《都挺好》 强迫性重复的魔咒 苏明玉会让人想起《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就算远在上海,也逃不出亲情绑架的阴影,无穷无尽地填补着家里的无底洞,被别人说成是“捞女”,还把这份压力带到男朋友身上。 樊胜美说:“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这个可怜的姑娘,就是“强迫性重复”的牺牲品。 弗洛伊德说:如果我们儿时有一种固定的情感模式,就会希望自己在成年时重建和还原那个场景,以完成早期心理创伤的一个修复。 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这种重复通常是无意识的,它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很难看到和把握。 就算有些感情体验让我们非常痛苦,但因为这个模式令我们感到熟悉,哪怕是令人窒息的模式,也会因为熟悉带来我们最需要的“安全感”。 当然,没有人愿意承受糟糕的恋情,但似乎又没有多少人可以逃出痛苦的魔咒。正如一个好莱坞影人所说,没有人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就想着要拍一部糟糕的电影,但是从结果看确实有很多烂片。 这和爱情类似。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烙印。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在陷在恶性循环的泥沼里。 一位朋友总是遇到“渣男”,她一脸绝望地问:是不是这就是我的命?似乎一辈子遇到“渣男”就是无法改变的了。 而所谓的“命运”,其实就是强迫性重复。 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其实从你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开始,疗愈就已经在发生了。 而你的人生剧本,完全可以由你来改写,我们可以打破强迫性重复,走出令人痛苦的感情模式。 图 /《都挺好》 说故事,是一种自我“看见” 美国德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彭尼贝克在著作中说过: “正如我们会对文学作品或电影里的好故事感兴趣,我们为自己组织出一个故事时,也需要想着怎样让它前后连贯并且有意义。 一旦理出头绪,你通常会发现,那些让你痛苦纠结的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应对起来也不那么难。” 这也许就是当令你头痛的事情发生时,你会把烦心事一遍遍讲给不同的人听的原因之一。每一次你重述一个故事,你就有机会修正并重整自己对于一次经历的想法和感受。 当然,每个人都有说故事的能力,而系统、专业地说故事才有疗愈作用。心理学中的讲故事,就是叙事疗法。 珍妮就是一位用叙事疗法成功疗愈的女人。珍妮与丈夫结婚二十年,争吵了二十年,她说自己过了二十年“没有自己”的日子。 后来在心理导师的帮助下,珍妮决定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再做“别人期待的妻子”。 可就在这时,珍妮丈夫查出已经癌症未期,医生宣判丈夫的生命只剩下几个月。面对先生的病痛与死亡,珍妮充满了恐惧和担忧,也开始摇摆自己原有的想法,陷入纠结之中。 于是老师用叙事疗法指导珍妮,让她写下一个故事,内容是二十年后的自己,那个时候先生已经不在身边,她是怎么过日子的。老师让珍妮给这故事的主角取个名字,珍想了一下,取名为“海柔”。 珍妮写道:二十年后,自己一个人住,不过她不孤单,因为她会安排自己的生活,节日子女会来看望她。 老师说想和珍妮一起把海柔的故事细化,说道:“海柔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人,虽然头上有些白发,但仍保有女人优雅的气质与风韵,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珍妮说“她是一个开朗、乐观又有智慧的女人。”这时她脸上立刻堆满了微笑。 老师继续说:她先生在20年前因癌症去世,她有三个子女,也都各自成家立业了,因此海柔自己住在郊区的花园别墅里。海柔虽然一个人住,但是她不孤单,因为她有很多关心她的好朋友。 老师示意珍妮继续这个故事,珍妮接道:“她很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她喜欢在花园里种各式花草有机蔬菜,她把自己的屋子布置得非常优雅有品味,因此她的朋友常常喜欢来拜访她。她喜欢看心灵方面的书,常常本好书、一壶香茶、一盏黄灯,就是她一个美好的夜晚。” 老师继续说:海柔虽然已经六十几,但她说她的生命才开始。 叙事疗法的魅力就在于此,透过“海柔的故事”,珍妮建构来自己的未来,后来珍妮再遇到生活的难题时,她都会问自己“如果是海柔,她会怎么做?” 也许你对这么幸福的疗愈方法还很陌生,因此心理严选特别为大家请来了叙事疗法导师高浩容博士,帮助你用讲故事的方式,疗愈你因分离而受到的创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