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江南文人骚客一直不少,或有山水美景之得以成诗,或有流水人家生活之欢以成词。在诗人词人的笔下,江南已经不仅仅是江南了,它是一道风景,一道引人向往的风景。曾有金主完颜亮到了江南,心向往之,誓踏平之;今有欧阳炯路入南中,醉心于此,赞不绝口。 欧阳炯在中国诗坛虽然算不上大咖级别,却称得上是大师。其《南乡子》八首中,“路入南中”历代词选家都非常关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其中有一句词,写得十分高妙。这句词有多么高妙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逐句看一下这首词,全词如下: 南乡子·路入南中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词作既已读罢,各位心中想必也已经也不少感触了,那么,这么多句诗,诸位知道哪句话引词选家注意了吗? 对于南中,很多人并不熟悉,对其明确范围规定,亦不甚了解。多情之人,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句诗“红豆生南国”,南国就是南中,主要指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
欧阳炯自己就是四川人,也就是说,他的老家就在南中。欧阳炯路入南中,其实是有一些亲切感的。所以前两句欧阳炯描绘了一幅这样的静态画:桄榔树树身十分高大,树叶都是深绿色,树叶暗,而树叶又大又密密丛丛也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暗影。而蓼草的花也红了一片。微雨绵绵后,江岸人家看天地被洗净,就开始收红豆。而在树底下收采红豆的女子,伸出了一双双嫩生生的纤纤玉手。 虽然今人总说红配绿不好看,但是,此处的深绿一片和红花红豆,都色彩鲜明,再加上微雨后的清新干净,和女子素手纤纤,都揉合成了一幅典型的清丽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南中风情画,词中透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
一首诗有诗眼,一首词也有词眼。这首词以景入画,以画入词,虽然没有一句主题鲜明之话,但“树底纤纤抬素手”应该算是此词最为经典之句,作为词眼再恰当不过。也正是这句词眼,被历代词选家评为经典,《南乡子》八首中的“路入南中”也顺利脱颖而出。 采摘红豆的,大多是女子,红豆生在两岸边,词人顺流而下,先看到的是岸边的桄榔树,目光收回,看到江中的片片红蓼。然后,悠闲的词人又把目光投向岸边,看到了一排排采摘红豆的女子,那些倩丽的身影,在房前屋后的相思树下时隐时现,只能时不时看到一双双纤纤素手在勤劳地动作着,这是一幅动态图。
全词动静结合,把江南独有的美丽景象和江南人家的日常劳动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展现出来了。此词所描摹的江南景象虽然鲜丽动人,惹人遐想,却温馨暖人,惹人欲醉其间。格调虽然快,词中形象也鲜明如画,却也富于余思。 而这“纤纤抬素手”是“抬纤纤素手”的倒句,也就是这句话一直引历代词选家格外注意。不仅因为这句词写出了女子的劳作情态,更因为把这样一句话放在词尾,是非常惹人遐思的,是留有无限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的。而这也正是欧阳炯的高明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