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吨和田玉被嘉庆皇帝扔到荒凉的戈壁滩上,人人夸他英明

 昵称55301288 2019-03-27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坡,有一座密尔岱山,是名扬天下的和田玉主产地之一。《汉西域图考》记载,从汉朝开始,人们就已经发现这里盛产质地优良的玉石,此后千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和田玉产地,以玉质优良、产量丰富而闻名,有“遍山皆玉”之称。更为难得的是,密尔岱山还出产体积重量超大的大块玉料。

密尔岱山的玉矿开采,在清朝达到高峰期。乾隆皇帝酷爱赏玩玉器,在位期间先后对密尔岱山进行过六次大规模采挖。乾隆四十二年前后,密尔岱山挖出一块总重量超过五吨的特大和田玉料。清廷先后组织数千民工,耗费三年多时间才运到京师,又从京师运往玉雕水平最高的扬州请高手匠人雕制。经过十余年的周折,才在乾隆五十三年最后制成《大禹治水图》玉雕,成为清廷镇国之宝,保存在宁寿宫乐寿堂内。

不过,像《大禹治水图》所用的大型玉料,在当时并不是唯一的。《大禹治水图》完工后不久,密尔岱山再度挖出特大玉料。《西域水道记》记载,“其年有进密尔岱玉三:前者青,重万斤,次者葱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余斤”,三块和田玉,最重的青玉重逾万斤,葱白玉重达八千斤左右,最小的白玉也有三千斤左右,合计重达2万余斤,约合10吨。

乾隆皇帝闻讯大喜,下旨把这三块玉送往京师。然而他没料到他这一道圣旨,却把成百上千人推入苦海。密尔岱山平均海拔3600多米以上,山势险峻,深谷绝壁纵横交错,时至今日车辆仍然无法全程通行,当时更是全部依靠人力和畜力,运送难度可想而知。运送《大禹治水图》玉料时,已经让民夫百姓费尽周折,如今这三块玉重量更是远远超过了它。

然而圣旨一下无人敢违背。地方官动用上千民夫,先利用山地自然落差,把玉从密尔岱山矿区一点一点滑落到山下的棋盘河河谷。冬季河水结冰时,把玉石拖上冰面,用上千民夫和几百匹马生拉硬拽,艰难前行。

玉石出山后,车辆可通行之处,用特制的大铁车运载玉石,车轴“轴长三丈五尺余”,前面用上百匹马拉拽,车后和车旁以大批民工扶持推拉。遇到车辆难以通行之处,只能等到冬季严寒时,以水泼地面结成冰层,用马拉人推的方式勉强行进。由于玉料太过沉重,几乎达到了当时运输能力的极限,导致行进速度极为缓慢,平均速度“日行五里、七八里”。

到了嘉庆三年底,这三块玉才运到了和硕的乌什塔拉。不仅运输的民工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且所经之处“州县骚然”,既得安排这支运送队伍的食宿、补充民夫、马匹,还得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给民间造成极大骚扰。乌什办事大臣都尔嘉是个直言敢谏之人,他见此情景,当即上书嘉庆皇帝,详细陈说了运送玉石所造成的种种祸患。

嘉庆皇帝接到奏疏后,大为吃惊。嘉庆在清朝皇帝中,虽然没有康熙、乾隆那样高的声望,但客观而言,其勤政爱民之心,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庆四年即1799年初,他下达圣旨,“叶尔羌离京路途甚远,运送玉石,倍觉费力”,“所解玉石,行至何处,即行抛弃,不必前解”,下令把三块玉石就地扔掉,同时赏赐给运送民夫们“缎匹银两”,妥善安置他们返乡。圣旨一到,民工们如蒙大赦,“无不欢欣鼓舞,其喜可知”,人人赞颂嘉庆英明。

这三块特大玉石从此就这样被扔在乌什塔拉附近荒凉的戈壁滩上。此后百余年间,很多人路经此地时,还看见过它们,如《竹叶亭杂记》记载,官吏徐星伯就曾见到,三块玉“共置一处,初覆以屋,年久屋圮,玉之面南者俱为风日所燥,剥落起皮”。1844年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也见过它们,在《乙巳日记》中写道:“此台之东,有大玉三块,”“今视之若小山然,”“其旁露出一面,碧色晶莹”。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乱世中,随着清王朝的全面崩溃,这三块玉石也先后离奇失踪。1916年,湖南官员谢某路过乌什塔拉时,看见三块玉石已经少了两块,只剩下一块青玉,他把此事记录在日记中。这也是这三块大玉石留在世间的最后一次书面记载。从此之后,这三块玉就永久消失在历史尘埃中。专家调查分析,因为和田玉的价值天下皆知,这三块玉应该是被采玉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陆续解体运走,三件稀世珍宝就这样被毁掉,实在令人惋惜不已。不过,嘉庆皇帝由此赢得千古美名,身体力行体验了一把“以民为宝,不以金玉为宝”的古训。

参考史料:《嘉庆朝实录》《竹叶亭杂记》《乙亥日记》《西域水道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