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寺塔 辽代统治者推崇佛教,使佛教在中国北部到了辉煌发展。大量的皇家赐予、信徒的供养,使得寺院经济繁盛发展,高大的寺院建筑星罗棋布于帝国的都会州县。通过寺院俗讲、浴佛、荼毗火葬、千人邑等活动,佛教浸润到整个社会,成为重要文化纽带,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辽代砖塔分布示意图 巴林右旗庆州白塔 内蒙古自治区赤蜂市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位于辽代庆陵及奉陵邑庆州城遗址内的西北隅,是一座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该塔于辽重熙十六年(1047年),二月十五日(佛祖涅槃日)开挖 建塔的地面,经过两个月,四月十七日地宫建成,埋葬佛舍利。这个塔的正式名称为“释迦佛舍利塔”,是辽兴宗为其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的佛塔。198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予以维修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 

辽上京北塔 辽上京北塔遗址所在地城南、城北现各存留辽代古塔一座。北塔为五檐六角形,高十四米。二层以上的各层密檐间距较大,形制跟唐代密檐塔接近。因该塔毁坏严重,文物部门曾经对其进行加固维修,维修时在塔的天宫中发现一些文物。 青铜净瓶 辽上京北塔天宫出土 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 七佛贴金彩绘法舍利小塔 | 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七佛贴金彩绘法舍利小塔在技法上与七佛贴金彩绘法舍利大塔类似,只是体量较小。塔身外壁雕刻七佛立像,形态刻饰逼真,衣着线条简练流畅,刀法道劲娴熟,七佛全身贴金并勾绘有胡须。塔身彩绘以平涂勾勒为主,塔刹宝珠贴贴金。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淡彩原木七佛法舍利塔 | 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淡彩原木七佛法舍利塔在技法上与七佛贴金彩绘法舍利大塔类似,只是七佛不贴金,塔身仅施平涂淡彩。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银匙 | 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出土 匙面錾刻“千年万载”4字,柄细长向背略弯曲,尾端稍宽,与装有舍利的银瓶在一起置放,推测用以盛取舍利。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联珠人物纹绣经袱 丨 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人物纹绣用红色四经绞罗作地,以铺绣作为主要针法,上下各有直条联珠带两条作栏,栏蓝色,珠白色。中间为一团窠联珠环。环上黑地白珠,大部分已断落。中间为一骑马人物,人侧身骑马,正视,戴皮棉帽,穿皮棉袍,着棕色皮靴。面形方正壮实,黄色胡须,并往两边翘起。两手高擎立鹰两只,疑为“海东青”。马也披挂,马尾扎成花状。其余空隙处散布各杂宝纹样,如犀角、双钱、竹磬、法轮、珊瑚。整个人物由橙、黄、蓝、浅棕等色块铺绣而成。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蓝罗绣梅花蜂蝶卷草纹巾 | 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图案中心为一梅独放,枝干下白上红,有14朵五瓣梅花,其余均作花蕾状。大干铺锈,小枝锁绣,两边有花草两簇,14只蜂蝶围绕树边。远方有或蓝或黄云状山四处,左右下方由白色联珠圈勾。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绿釉净瓶 丨 密云冶仙塔出土 净瓶瓶颈中部出檐,檐上饰六瓣莲花叶及十二道弦纹,下部为竹节状,共4节。瓶体上层饰七瓣莲花叶瓣,中间及下部交错饰璎珞瑞草垂纹。罐状注口,注口下方有“杜家”二字。釉色翠绿,间或绿中泛葱白,有细碎开片。竹节及十二道弦纹的凸棱处釉色为黑色。胎质致密,色白微褐。瓶底阁足,无釉,有旋痕及3个支钉印痕。密云冶仙塔位于密云县城东北2.5公里的冶山上。1988年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密云县文管所对该塔基残址进行了清理发掘。 首都博物馆藏 



石雕观音立像 | 旧藏 辽代兵部尚书、兴中尹赵庭睦曾经写诗歌称:“观音神力不思议,
举世皈依颇异哉。人各争奇金作像,工多炫巧木为胎,积年弃石嗟谁顾,今日逢师入用来。但蕴贞坚洁白德,宏材未见作遗材”。这不仅说明了辽代观音信仰与造像之风的盛行,而且也指出石质能表现出神灵贞坚洁白的德行。 首都博物馆藏



北郑塔基出银佛幡 | 房山岖北郑村辽塔出土 幡是佛教供养具。《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载:“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繙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完整的幡一般由三角形幡头、矩形幡身、幡头下部及幡身左右垂饰的垂手、长条状的幡足构成。制作幡的材质有丝、麻、银、铜、玉、木、纸等。 1977年6月,房山县北郑村辽塔因年久失修,塔基近又挖渠取土,致使该塔倒塌。文物部门对残塔和“地宫”及出土遗物进行了全面清理。 首都博物馆藏 绿釉迦陵频伽 | 永定河引水工程工地出七 迦陵频伽,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音鸟。其形象为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鸟,身体类似仙鹤,两腿修长,双翅,头部或为童子,或为菩萨形象。手中常持各种乐器,或作演奏状,有反弹琵琶、吹奏筚篥、笛子等乐器,或手捧花束。迦陵频伽在佛教经典中,一般在两种场合出现:一是弥勒佛或释迦摩尼佛对诸菩萨或众生说法之时,迦陵频伽与诸神鸟出妙音,闻者侧耳倾心;另一场合,迦陵频伽则出现在西方极乐净土,其具有“佛音”的象征意义。 首都博物馆藏 长颈曲流铜净瓶 | 新民辽滨塔中宫出土 铜净瓶平唇,直口,长颈,椭圆腹,圈足外撇。在口下部和肩部有凸弦纹,颈中部为扁圆半凸轮。腹上部为折流嘴,流嘴上有扣盖。 北宋释道诚集《释氏要览》中记载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据此可知,在宋辽时期,人们认为净瓶即军迟。唐代以前的净瓶式样不可考证。唐代早期的净瓶肩部没有汲水口,中晚期的净瓶肩部出现汲水口。宋辽时期,净瓶大多肩部带有水口。但是与唐代净瓶相比,原来的饮水口变成大汲水口。肩部的汲水口反而变成饮水口。两口的形制和用途完全颠倒。而且,净瓶也开始从实用器向供养器转变。到元代时期,净瓶成为与香炉、烛台一并出现的五供器。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铜鎏金胡人跪像 | 沈阳小北崇寿寺释迦佛生天舍利塔宫出土 铜鎏金胡人跪像出土于崇寿寺释迦佛生天舍利塔。该塔原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院内。它是一座八角十一级密檐塔,高约
25.9米,始建于辽天祚帝1107年(乾统七年),历时一年完工。该塔因破损严重,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56年拆除。拆除时出土各类文物92组件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三重套铜、银金函 | 新民辽滨塔中宫出土 舍利函为新滨塔中宫出土物品,原有木、铜、银、金四重,外包黄绸。这里展示铜、银、金三重函。盖罐形铜函,大口,尖唇,广肩,斜腹,平底。盖为四蒂叶上卷,叶枝回绕成柄,叶上刻有纹脉。银函形制与铜函相同,唯有盖子为五瓣。金函为外扣盖,平顶,上划一周弦纹。内原有舍利五顆。三重罐式套置的舍利函形式,为辽代晚期舍利装藏形式与制度增添了新证。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葫芦钮三足铜香炉 | 新民辽滨塔中宫出土 铜熏炉半圆形盖子,葫芦立钮。盖上葫芦形与三叶形孔各三组。钮与盖子铆合连接。炉身直腹,三仿兽足。足上部与腹下部钉铆合。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狮钮莲花三足铜熏炉 | 新民辽滨塔地宫出土 铜熏炉平盖,狮纽。狮体中空,端坐,昂首,张口,双耳直立,目圆瞪,前胸有铃、带。前肢直撑,后腿屈坐,
利爪分张,披卷鬃,尾上翘于背。毛发均为刀刻而成,造型生动逼真。炉身为莲花式,莲花瓣三层,每层八瓣,
瓣为双层。边刻凹线,花为四蕊。束腰部分为镂孔,墩形,镂空四分格,以如意云纹为格界,下部为菩提叶。其上下端均有凸管状空柱,上承炉,下连支座。支座为六瓣如意纹,以三长瓣为足。出土时炉内满盛香灰。在炉底部中孔上盖有孔铜片,以隔阻香灰并可通气。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铜风铃 1970年代从辽阳市废品公司拣选 辽阳市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