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的网友小王提问:女生该不该放弃事业单位的工作,跳槽外企/私企? 奶爸你好,介绍一下自己,xx本地人,本科毕业快两年了,现在25岁。一毕业家里就给找了个家附近的事业单位,从事自己学的景观设计工作,也拿到了编制。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感到现在的工作没有挑战,单位设计水平较低,专业上提高慢,而且工资也很低(拿到手一个月3500,奖金看当年效益,不一定有)。工作不忙,于是报了个在职研究生班周末上课。 家人都觉得又稳定离家又近,也不加班,实在是不错。可自己越来越强烈的想出去闯一闯,感觉一直在这里呆着就能想到30年以后自己的样子了。 我也知道要是去外企什么的会很辛苦,是我too young too simple吗。我该听从自己的心还是相信家人的经验呢。 奶爸分析: 其实很多热血年轻人都有这样的问题。 觉得事业单位过于单板沉闷,想到自己满腔热血,就要被日常琐事一点点吞没,本能的心生反抗,觉得自己应该出去闯一闯。 毕竟,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怎么说呢? 这种拼搏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很值得表扬。年轻人么,就应该有点朝气,也应该有点勇气。不甘平庸才是奋进的开始。 但具体到这种跳槽的做法,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毕竟,当初说出上面那句名言的老师,现在也依然平庸的待在岗位上,哪也没有去么。 梦想是很容易有的,最多需要一颗枕头。 但要努力实现它,就需要认真研究现实条件和实现路径了。 虽然题主也说了,自己知道外企很辛苦,看来也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这是不是真的就意味着,能杀出一片天地呢? 很显然,这是个问题。 想不清楚的时候,就来一次兵棋推演吧。 题主的想法是,现在的单位设计水平低、工作没有挑战、专业提高慢,关键工资还很少,觉得继续待下去,会浪费大好青春时光,于是应该辞职去外企。 毕竟,外企多好啊! 经常能设计出引领风尚大作品,比小破单位的水平高多了,而且那里挑战多,相应的机会也就多,还有各种大牛,离他们近点,总能学到不少东西。最关键的是,那里的氛围好,不像这破单位,死气沉沉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但等题主真的进了外企,就会明白什么叫,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因为外企并不会按照她所设想的剧本进行。 首先作为一个年轻人,刚进外企,无一例外,都是打杂的。至于设计产品,一大堆大牛设计师还排着队等着客户召唤呢,哪能轮到自己。 毕竟万一题主设计砸了,外企损失可就大了,就算开除她,都不够补窟窿。 至于幻想着给某个大牛当跟班,顺带学点东西,还是趁早认清现实吧。 愿意给大牛当跟班的,能排长龙一眼望不到头。就算真的运气好,真能轮的上她,大牛也未必愿意教。人家有那功夫,还不如赶紧休息一会儿呢。好为人师,在职场中,可不是什么好习惯。 外企都有导师带徒弟的传统,但是不可能像学校一样来主动教你,大家都很忙,没空。 那进入了外企,好歹机会多,自己摸索还不行么? 答案很可能是也不行。 有些年轻人,总觉得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因为努力工作。读的很多励志故事,主人公也都是如此一路打拼。所以才会认为进入大外企,拥有很多练手的机会,才能快速提升自己。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 外企的首要需要,是有个能干活的人。 既然已经付给她工资了,那外企在用她的时候,是根本不会客气的,一定会把她往死里用。除了法律规定的八小时以外,加班到深夜,那都是常有的事。指望有个空闲的时候,能学习提高一下自己,她的上司很可能也正在惦记这点时间,想着看还能继续榨出点什么剩余价值。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跟她想象完全不匹配的情况,本质上是因为双方的定位就完全不同。 在题主眼里,外企是个提升自己能力的好地方,有自己想要的机会、培训资源、水平高超的大牛,似乎进入之后,一切都能为我所用,哪怕只能使用20%,不算贪心吧,那也够本了。 但在外企眼中,题主就是个廉价劳动力。 外企,对于一个80分的人来说,有大量的练手机会,有机会让你成为90分, 对于一个60分的人来说,有大量的练手机会,有机会让你成为80分, 但是对于一个40分的人来说,进了外企不可能成长到90分,只会迅速的被压榨,被当廉价劳动力使唤,年纪大了没精力了就被迅速淘汰。 外企招人进来,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用人,而不是像大学一样,专心致志的培养你,让你从20分,40分,慢慢成长到60分。 外企计算的是,就是怎么赶紧榨取完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好开除了事,换更年轻的人来。至于培训她,那根本不是外企首先要考虑的事。 最终,现实还是会按照外企的想法进行。 因为上了贼船,可就不容易下来了。 那接下来等待题主的,可不是什么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很可能是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现在苏州昆山外企的实验室研发中心里,多的是三十大几的普通初级研究员,一辈子都不可能升上principle scientist。 飞利浦这样世界500强公司,多了是四十多岁在北京月入不到一万五的初级工程师。 这些人当年都是类似的热血青年,本以为凭借着好的平台,加上自己的努力,一定会闯出一番天地。 但现实是,现在也三十多岁,升职升不上去,辞职又不敢辞职,换个行业还得重新开始,一方面多年努力不忍白费,另一方面跟年轻人硬拼,体力又跟不上,所以进退维谷,前途渺茫,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尽毁于此。 为什么我敢断定的说题主不是一个80分,甚至连60分的都算不上? “现在的工作没有挑战,单位设计水平较低,专业上提高慢” 这句话说明题主对于自己的专业根本就没什么信心,甚至一开始选择事业单位而没去找商业工作,就是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没信心,说白了就是大学里没学好,没过关。 如果真的有70分的水平,一开始题主就可以信心满满的找到外企工作,不可能入职两年后,还在担心这个那个。 当然事实上,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在工作单位里,人的进步,都只能依靠自学和进修。 工作只是变现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用来维持生存而已。 唯有自学的新东西,才是提升的开始。 而事业单位比外企好的地方在于,工作环境很稳定,压力很小,有充分的时间可以自学。 在事业单位无法自学到60分到70分,进了外企也肯定无法突破到80分或者90分,最后必然被淘汰。 那题主到底该怎么做呢? 面对不同道路的选择,最好的办法,就是保留自己最大的选择权限。 现在题主在事业单位,虽然工资低,比较沉闷,但好在比较闲啊。那就应该充分利用上班的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等自己学有所成,成为本单位的佼佼者之后,那时候选择就比较多了。 流川枫在日本打篮球觉得不够劲要去美国留学,安西教练就说,等你成为了日本第一,再出去。 进,可先向外企投简历,如果收到比较好的offer,那时候再辞职也不迟。 退,好歹事业单位比较稳定,总有一份工资,不必为了生计发愁,可以保证生活的稳定。 如此进退有据,横竖都不吃亏,同时又尽可能保留了未来的最大的发展路径,才是正确的做法。 相反,如果现在脑子一热就辞职,那能不能找到好的外企offer先不说,自己的生计问题立马就会变得很紧迫。就算运气好,真的进入了外企,如果工作的不顺心,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也只能硬着头走下去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显得很壮烈,但现实是,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有死,没有生。 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在著名畅销书《从0到1》中,将人按照两个维度分成四类:盲目乐观的、盲目悲观的、确定乐观的、确定悲观的。 他认为确定乐观的、确定悲观的、盲目悲观的人,都可以成为非常优秀创业者,但唯独盲目乐观的人不行。 因为,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只要确定的人,都会有明确可行的计划,所以执行起来一般都会很谨慎,也会随机应变。而盲目悲观的人,因为悲观导致自己不愿意过多尝试,总是保守有余,虽然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但总体也不会犯啥大错,也能活的不错。 唯有盲目乐观的人,头脑一发热,就敢all in 一把,一旦现实有变,往往会死的很惨。 所以奶爸我以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近十年的过来人身份,劝诸位热血年轻人几句: 首先,再伟大的梦想,也要靠最现实的手段,小心翼翼的去执行。 其次,人生有很多次岔路口,千万多算几步再走。因为关键时候,一步走错,至少好几年翻不过身来。 最后预祝各位热血青年,都能顺利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现实路径。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