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双方订婚的流程都走完后,就可以正式进入结婚流程了。唐代的结婚婚礼流程非常复杂,这里先介绍下基本流程,好让大家对唐代婚礼有个基本印象: 铺房-祭祖-盘诘-催妆-下婿-障车-传席-躝新妇迹-坐鞍-入帐-撒账-共牢-合卺-弄新妇-却扇-拜舅姑 以上为结婚的最基本流程。如果具体讲,就复杂的多了。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女方会提前派人到男方家中进行“铺房”。在当时,唐朝有个“铺母卺童”的习俗。所谓“卺童”,其实就是捧着合卺酒杯的儿童,“铺母”则是女方铺毡帐的妇女。也就是说,在结婚前一天,女方会让妇女和儿童提前到男方家中进行准备。 在当天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都要先祭祖,都说些什么呢?像男方就是说些“今因某人某氏娶某氏第某女,以今日吉辰就礼”之类的话,说完后,父亲会告诫儿子:“往迎尔相,勖率以敬。”儿子会再拜道:“不敢忘命。”这话其实就是父亲同意让儿子去迎娶新娘了,然后儿子遵命就行了。 ▲《大明宫词》剧照 随后,迎亲队伍会在鼓乐的引导下,簇拥着骑马的新郎和花车彩车到新娘家。但是到了新娘家后,新郎并不能直接进去,而是要先盘诘斗口。伴郎伴娘都是盘诘的什么内容呢?全是一些戏谑之词。在门口,男方伴郎会率先开口:“贼来须打,客来须看,报道姑㛐(嫂),出来相看。”女方伴娘听到男方伴郎的喊声后,会问“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来?”你你是谁?为什么要到这儿?接着男方会答明来意:“本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刺史,故至高门。”女方然后会继续问你来这儿有啥事:“既是高门君子,贵胜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男方这时就该表明自己的真实目的了:“闻君高语,故来相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以说盘诘还是很麻烦的。当然,能有耐心玩这种盘诘斗口的,也都是条件不错的,像男方就属于四品刺史,女方也是属于大户人家。 盘诘完后,男女双方又要就下马问题斗口一番,中间还会穿插着男方向女方送丝织品并咏诗的事儿,女方也要向新郎敬“上门酒”并咏诗。对完酒诗后,女方家庭会提醒:“窈窕出兰闺,步步发阳台,刺史千金重,终须下马来。”但男方还是要表示一下客气,称“刺史乘金镫,手执白玉鞭,地上不铺锦,下则实不肯。”接着女方会表示:“锦帐已铺了,绣褥未曾收,刺史但之下,双双宿紫楼。”都给你铺好了,还不赶紧下来?这时男方才不再客气。 ▲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婚礼图 喜乐气氛烘托完后,就该进大门了。但是在进大门前,新郎还是得先咏首诗才能进:“柏是南山柏,将来作门额;门额长时在,女是蹔来客。”这首诗念完了,新郎才能进大门。之后新郎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进入正堂:从中门,到堆关,再到堂基,都要念诗才能过去。甚至到了正堂门前,门还锁着,得念上一句“锁是银钩锁,铜铁相铰过。暂借钥匙开,且放刺史过”的诗,里面才会开锁。到了堂门,还得再咏一首《至堂门诗》才能进。 上文提到的这些诗都是出自敦煌《下女夫词》里的记载,这里所摘录的内容只是词中的极少部分。可以说有点身份地位的人结婚,身边要没有个会诗的还怎么娶得了老婆? 等新郎进入正堂后,却发现新娘子并不在堂中,而是在闺中打扮不出来,这时候人们就会起哄:把新娘子催出来!接着,新郎或者伴郎就会做催妆诗赞美新娘。在唐朝,最有名的催妆诗自然是陆畅所作:“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这是唐顺宗之女云安公主下嫁刘士经时,陆畅作为赞礼时所作。为什么要说是“东方欲晓”呢?因为古代的婚礼是在是在黄昏时举行,所以被称为“昏礼”。但唐朝和过去不一样的是,唐朝是喜欢佛晓时举行婚礼,因此男方代表深夜还要作催装诗还是很辛苦的。 ▲《贞观长歌》剧照 中唐卢储写的催妆诗也值得一提。卢储是这样写的:“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光看诗,感觉似乎很有故事,确实,里面确实是有一段历史佳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卢储去长安向尚书李翱投卷求荐,巧的是,他的文章正好被十五岁的李翱长女看到了,她对卢储的文字非常喜欢,还对侍女说,这个人一定是状元。为什么她会这样认为呢,自然是因为家学渊源,让她见多识广。有意思的,她说这话的时候正好被她老爸听到了,听到女儿这么夸卢储,他就有了招婿之心。卢储犹豫了一段时间后就同意了,这事儿确实有点天上掉馅饼,但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第二年,果然如女方所愿,考上了状元。因此,大喜之日,卢储就做了这么一首卢催妆诗。 当然啦,催妆诗是有点身份的家庭玩的,平民家庭自然没法玩这么高级的活动,怎么办?那就闹婚。唐代的闹婚叫“下婿”,怎么个闹法呢?就是女方亲友会口头戏谑,或者粗鲁地用竹杖追打新郎。闹的过分的,还会弄出人命。比如当时有个家庭,竟然把箱柜当成监狱,然后让男方进去,最后窒息而死,喜剧变成了悲剧。 ▲维吾尔族婚礼,来源网络 催婚完后还有障车。障车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讨彩头。在新娘上车时,新娘会以蔽膝覆面,上车后,新郎还要骑马绕着车转三圈。绕完后,花车终于可以启行了,但事儿还没完,为啥?因为一些凑热闹的人会拦着新娘的彩车要酒要钱要吃的,他们会诵读着和“圣人寿万年,宜家承百禄”有关的祝福词,然后要求赏赐:“且看抛赏,毕不寻常。”男方为了能够增添婚礼喜庆,也很乐意向各位分散礼物礼金和酒食。正如障车文中所描绘的那样:“金银器撒来雨点,绮罗堆高并坊墙。音乐嘈杂,灯烛莹煌,满盘罗馅,大榼酒浆。”可以说这正是当时情形的写照。 后来这种习俗就变成了一种勒索钱物的方式,如在越南(当时属于中国),有头领娶老婆,唐朝的爱州刺史裴惟岳就利用障车向男方索要一千匹丝织品,由于对方只给了八百匹,因此他就把人家老婆捉去戏弄了三天才放回去,可以说是很恶劣的行为。在唐玄宗时期朝廷虽然下令禁止过这种习俗,但根本没用,这种障车习俗到了唐末依然还在。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中国现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着障车风俗。哪里呢?你们一定想不到,那就是新疆的维吾尔族。在维吾尔族的婚俗中,当人们听到唢呐声时,人们就会牵着绳子将迎亲的花车给拦住,这时迎亲队伍就会跳起舞来,并向拦车的人们丢糖果。这画面竟让我想起克里木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跳舞的情形。 ▲《大唐荣耀》剧照 经过这么一折腾,新娘终于到了男方家中。但是到了后,新娘却不能下车,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迷信鬼神,认为天地有灵,新娘头上蒙着盖头可以避免冲撞天神,脚不沾地则能避免地煞神冲撞。那怎么才能脚不沾地呢?很简单,在新娘要走的地方铺上地毯就行了,但是由于从大门到正堂太远了,全铺上又不划算,于是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前面走过后,后面的直接传递到更前面,一路不停的转移,所以才有了“传席”、“转席”的叫法,“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这句话也形象描述地描述了这种风俗的情况。当然,这种做法里面也有传宗接代、前程似锦的意思。虽然这个风俗是北朝胡人风俗,但一直影响到了近代。 由于在迎娶新娘子之前,男方家庭就已经把舂米的臼用三升栗填满了,而且井口上盖的有一张席子,窗户也被麻物塞上了,门上还有三支箭。所以现代人如果到了院子里似乎就会有一种没收拾干净的感觉。新娘子进门时,公婆以下的人都要从旁门出去,然后跟着新娘子后面从正门进来,以抹掉新娘子的足迹,这叫“躝新妇迹”。而新娘子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拜猪圈和炉灶。 还有一点,那就是新娘进门时要非常注意,她是不能直接进门的,而是必须要从摆在门口的马鞍上跨过去,为什么要“坐鞍”呢?因为这寓意着婚后生活平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了清朝,只不过有的是新郎坐,有的是新娘坐。然后就是举行奠雁礼,男方会将大雁丢过屏风,奠雁礼结束后就会撤除屏风。 ▲撒账钱 接着,新娘子会“入帐”,也就是进入青庐——一种用青布帐搭成的屋子中,你也可以理解为蒙古包,只不过唐代的青庐有在室内也有在室外的。这个习俗并不是汉族风俗,而是北方游牧民族习惯,准确的说是鲜卑元魏的穹庐习俗。 新娘子入帐后,会把提前准备好的钱和糖果向宾客抛洒,号称撒账。撒账的风俗来自于汉武帝迎娶李夫人,当时,汉武帝让宫人在远处向汉武帝夫妻撒五色同心果,五色同心果寓意啥呢?你一定猜不到,不是夫妻同心之类的,而是多生儿子的意思。在唐睿宗的女儿荆山公主嫁人时,还特意铸造了撒账钱,上面铭有“长命富贵”四个字,然后每十文钱系一个彩带。这个做法也影响了后人,后人在结婚时,嫁妆里面都会铭有“长命富贵”四个字,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习俗。 撒账时,他们还要念《咒愿文》,这是什么呢?其实还是祝福的话:“今夜古辰,某氏女与某氏儿结亲,伏愿成纳之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五男二女,奴婢成行。男愿总为卿相,女即尽聘公王。从兹咒愿已后,夫妻寿命延长。” 随后新婚夫妇会进行共牢、合卺、交拜礼。共牢就是一起吃一个祭祀肉食,寓意共同生活的开始。合卺就是将一个葫芦剖为两个瓢,用五色线系住两个瓢的柄端的意思,然后新郎新娘用来“交杯”,这就是所谓的饮合卺酒。在合卺中,人们还会捉弄新妇取乐。 ▲《大唐荣耀》剧照 在合卺时,男方会坐在东面,女方坐在西面,并用扇子遮面。想要看新娘子怎么办?还得作却扇诗,却扇诗可以是新郎自己念,也可以请人代写,内容当然是赞美新娘的。如李商隐就代写过一首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把新娘子比作是美丽的桂花。 然后婚伴还要唱着去花诗,为新娘摘去头上的花饰,接着又念着去帽惑诗摘掉新娘头上类似假发的头饰,然后又念着合发诗和梳头诗为男女双方合发、梳头,忙完后,新娘就可以唱着咏系去离心人去情诗让伴郎伴娘出去了,他们走前会吹灭蜡烛,然后在退出帐幕时咏下帘诗。可以说婚礼仪式还是非常麻烦的。 结婚后第二天,新娘还要去拜见舅姑。拜舅姑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早晨鸡叫后,新娘就要赶紧起来洗漱,然后穿戴整洁去拜见舅姑。拜见时还要携带礼物,比如枣、栗、干肉之类的和鞋袜这些,这些礼物当然也有特殊含义,比如早立、勤劳,会女红和厨艺。甚至不同季节带的东西都会不一样,比如冬至日会带鞋袜,正月是带昌盛花之类。 舅姑座位也很有讲究。舅舅会坐在大堂的东面然后向西,姑姑则是向南而坐,不是说随便乱坐。新娘会拿着一种叫笲的圆形竹器,并盛满枣和栗,枣自然是早生贵子的意思,栗则是立子的意思,立子是啥呢?也是生儿子的意思,古代是母以子贵,这样做等于是表示她会尽早为其家延续香火,这也是当时人们生育观在婚礼中的体现。在经过复杂的跪拜仪式后,就可以退出了。 ▲《诗人杜甫画像》蒋兆和绘 结婚后三天,新娘子会行庙见之礼,去家庙拜见列祖列宗神位,表示自己已经是家族成员了。这天新娘子还会亲自下厨做饭,“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只有做了饭,才表明新娘子是正式家庭成员了,就可以担负起家务重任了。到这里,婚事才算完全结束。 如果流程没走完呢?那肯定是会有遗憾的。杜甫的《新婚别》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意思是什么?就是说结婚太匆忙了,都还没有来得及行拜姑舅和庙见礼,因此婚礼是不完整的。 看完后,是不是发现唐代结婚很麻烦?那能不能简单点呢,还是可以的。那就是直接在女方家简单举行婚礼,“就妇家成礼”,怎么个就法?《太平广记》“窦玉”条倒是记载了一个简婚案例:直接准备好酒菜,在吃完后不久礼车会在灯火的指引下从西厅抵达中门,然后亲自驾车绕庄一周,再从南门入抵达中堂,这时堂中已经布好了帷帐,直接成礼就可以了。相比正规的贵族婚礼,普通人的婚礼就要简单多了。 参考资料:少数民族文化对唐代婚俗的影响,下女夫词研究,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民俗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