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与各种宇宙论图示

 素月分辉37cb4n 2019-03-27

『以图式说《易》缘起』

宋代,是《周易》研究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特别是受儒家学说发挥自身政治哲学功能的需要,这个时代的《周易》研究与汉代有很大的不同。

汉代易学是象数学派占据统治地位,而那时的象数派治《易》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周易》宣扬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他们把《周易》作为探测天道人事、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工具,程度不同地把它作为衡量政治好坏的标准和尺度,其末流陷入荒诞离奇、令人啼笑皆非的境地。

而宋代,由于受理学的影响,而最根本的是儒家为了压倒佛道。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急需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大力强化自己学说的思辩色彩的需要,其研究《周易》把探讨《周易》中所蕴含的哲理作为主要的目标,这是象数学派和义理派的共同特点。

我们知道:孔孟的原始儒学,主要是政治伦理哲学,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它的哲学体系是不完全的,最明显的是它缺少哲学本源理论,即天地万物是怎么生成的。《易传·系辞》虽然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它的著作权一直存在着争论,因而并没有引起汉儒的重视。

与孔孟一样,汉儒也是不谈宇宙生成和天地万物起源问题的。所以直到宋以前,儒学的理论体系里一直缺少这一环节。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缺少这个方面的理论,其哲学就始终只是局限在人文的范围之内,而无法上升为解释现实世界一切的理论。这无论是在与它派哲学论辩的时候,还是在保特自己的正统地位的过程中,都是很不利的。正由于缺少这一环,也使自己学派理论的思辩色彩远不及他人。所以这是宋代儒学当务之急需要补上的一课。

在儒家的经典中,《易经》列为五经之首,其所以获得如此殊荣,除了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之外,恐怕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易经》探讨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它以天地之道阐明人事之理,其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宇宙世界。而不是象儒学其它几经那样局限于人文范围,比较起来,在儒家经典范围内,它最具有思辩色彩和哲学意味。

要强化儒学的思辩色彩,从《易经》着手最为方便。而要给儒学补上宇宙生成理论和回答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易经》更是最为合适。这不仅因为它的内容本身就包括了这些方面,更因为《易经》中已经提到了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理论雏形,只须对它加以补充完善即可。这种客观需要,使得《易经》研究在宋代显得非常热闹繁荣。宋代几乎所有的理学家都注释过《周易》,都在借注《周易》形成和表达自己的哲学见解。另一方面,又使得宋代的《易经》研究不是象汉代那样注重说明阴阳灾异和天人感应的迷信,而是以阐明《易经》的义理为宗旨,着重探求世界的形成和变化的模式,探求天地万物的本原。通过研究卦象变化的内在联系,探讨客观世界的联系与变化。

同时,受汉代易学卦气说的影响,宋代《易经》学也在努力探讨《易经》卦象与天地自然、一年四季、日月星辰的联系,也企图以卦象来了解和说明节气、物候的变化。因此,宋代象数学派治《易经》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的。

①以《易经》阐述世界模式和天地万物的起源。

②以《易经》来解释阴阳二气和一年四季的变化。

③研究《易经》卦象变化,探讨它与客观世界的联系。

第②③两个方面基本上是沿着前人的路子走,而第①个方面却是新开辟的领域,也是宋代易学引以为自豪的地方。

在表现形式上,也与前人不同。大概从唐五代彭晓注释《周易参同契》时起,则开始采用图式的方式解释《周易》原理,宋初道士陈抟完全继承了这一做法,采用各种不同的图式来探讨《周易》中的问题。

此后,宋代象数派治《易经》的各个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采用图式来阐明《周易》之理。既有方图,也有圆图;既有内容单一的图,也有几个内容合为一起的图;既用图来说明天地万物和八卦的起源,也用图来解释阴阳二气的生长和一年四季的变化。大概是图较文字更具有直观、形象在优点,也可能是宋代入党得象数汉人论述已很深刻,义理王弼已达顶峰,皆无法超过,故另辟新径,选择了图形。

所以这种做法一直为明清、近代许多象数学派治《易经》学者所采用,从而形成《易经》学研究中一个很有影响的派别,——图书《易经》学。   

『八卦与《河图》、《洛书》』

关于八卦的起源,《易传·系辞》说是古代圣人伏羲氏仰观俯察的结果。宋代治《易经》的象数派学者们不满意这种说法,认为它神秘有余而理气不足。仍然不能为儒家学说奠定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他们力图从《周易》的象、数本身找出八卦起源的根据。

象是《周易》的基础,而《易传》上又确实有象源于数的说法,可见数是最根本的,解释了象数,也就解释了《周易》的起源。于是他们就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中大作文章。认为八卦就是根据河图、洛书推演而来的。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关于河图洛书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顾命》,《论语·子罕》篇中也提到它。《管子·小臣》篇中说:“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上述三个地方提到的河图洛书,都是把它作为一种祥瑞,认为河图洛书的出现,乃是天下安定繁荣的标志,人们祈求它的出现,实是人们希冀太平盛世降临的心理反映。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所以后世对河图洛书的说法也就各种各样。

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中的“九畴”为洛书,这是易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河图与《周易》相联系。但刘歆并没有说出什么道理。扬雄基本同意刘歆的说法,他在《檄灵赋》中说:“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贡龟书。”但也没有明确说明二者的关系,只是说“大易”始作之时,河洛有龙马、龟书出现。至于他是把龙马、龟书作为一种祥瑞,还是作为“大易”制作的蓝本,则难以肯定。所以实际上它比刘歆说得谨慎些。

后来郑玄注释《周易》时提到“河龙图发,洛龟成书,《河图》有九篇,《洛书》六篇”(《周易集解》引),也只是提到河洛,并没有阐明二者关系,至于说到《河图》、《洛书》分别为九六,这是指的《周易》纬书的篇数,而纬书河洛之所以分别为九六,很可能是汉人以《周易》占筮时的九六之数附会而来的。纬书并不等于《周易》,其中许多是阴阳方士术士家们的编造。

总之,虽然扬雄郑玄提副河洛,但都没有明确肯定它与《周易》的关系。更为奇怪的是,专门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的汉魏象数家、焦赣、京房、荀爽、虞翻,干宝等人,都没有提到河图洛书与《周易》的关系。至于河图洛书是个什么样子,就更是谁也没有说过。而且也没有谁说在哪里见到过。

但是到了宋代初年,道士陈抟则突然抛出一个图式,说这个图式就是河图和洛书。他的这个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还载有《龙图序》 一文,在《龙图序》中还提出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根据元朝张理所著的《易象图说》,龙图三变的图式如下: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龙图三变(第一变之图)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龙图三变(第二变之图)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龙图三变(第三变之图)

关于这三变图,陈抟在《龙图序》中都有解释,关于第一变他解释说:

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也。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关于第二变,他解释说:

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关于第三变,他解释说:

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千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阴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这三幅图中,白圈代表天数,黑点代表地数。

第一变中,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征天地之象,天数总和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然而天地之数各自分开。天数的排列是,每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为五组,五五二十五。这就是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五个天数,其和为二十五的图示。每组纵横线之数都是三,即为“天三”,整个天数图中的纵线和横线相加都分别是九,这就是“天九”。同时,天数图中纵横的白圈数都是十五。又天数中的一和地数中的六都不配位,所以天数中实际起作用的只有二十四。

地数是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为五组,这也就是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其和为三十的图式。其所以是天数五个为一组,地数六个为一组,理由是《系辞传》中本有“天五地六”之说。

第二变中的上图为第一变中天数所变来的图。天数的五组,最上面的一组中的最上面的一不动,其余的四个数去掉,左边的一组中去掉一而变成四,右边的一组中去掉二而变成三,下边的一组中去掉三而变成二,中间的一组保持原样不动。这样,该图中的上、中、右分别为一、五、三、三个奇数,而下和左则为二、四,两个偶数,偶数是地的象征,故以黑点表示,这就是《说卦传》中的“参天两地而倚数”。而所去掉的那十个数,则隐藏在二变图中的下图之中。

下图是第一变中的地数所变来的图。地数中最上一组加上一即为七,左边一组加上二即为八,右边一组加上三即为九,下边一组不加任何数,还是六。中间一组加上四,即为十。这样,地数图即变为上七下六,左八右九,中十。总数为四十。从三十增为四十,则是天数图中去掉的“十”加到地数图中来了。

这样就形成:天数图中的白圈黑点数分别为一二三四五,地数图中的白圈黑点数分别为六七八九十。关于这个数目排列,人们一般认为天数图中的五个数表示五行之生数,地数图中的五个数表示五行之成数,这是本于郑玄天地生成之数的说法。也有人说上图天数中的五个数,各加以五,则成为下图地象之数。两图之数合为五十五,即为天地之数。

第三变,即是人们常说的河图、洛书。这是由第二变中天数图和地数图相合而成的。怎么合呢?据张理说有两种合法:

①两图相重,即天一和地六相重,地二与天七相重,天三与地八相重,地四与天九相重,天五与地下相重。这也就是汉人所说的五行生成数相合所得的五行生成图,亦即后世通称的河图。如配以五行,即下北方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上南方为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左东方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右西方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央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与《汉书.五行志》及扬雄《太玄图》中所说的相合。

②两图相交,即上图中的五不变动,下图中十隐藏起来,奇数一三七九分别居于北东西南四正位,偶数二四六八分别居于四个角落,成为九宫图。纵横斜线之数相加都是十五。这个图象也就是甄鸾注《数术记遗》时说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这是以人的形体来作比喻,头戴九而脚踩一,左为三右为七,左右肩膀是二和四,两条腿分别为六和八。这就是后世通称的洛书。这两个图式如果除去中间的五或十五,那么一三七九、二四六八,分别居于八位,即成为八卦之象。

而所谓的龙图三变,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周易》的八卦之象起于龙图。由于其是以《易传·系辞》上所说的天地之数作为演变的依据,而演变的结果不仅含有筮法中的七八九六之数,而且与汉代的九宫图也相符合,因而许多人对《周易》中的八卦起源河图洛书笃信不疑;至少宋代的象数学家们大多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对两图的理解有点差别。

陈抟在龙图三变后并未说明哪是河图哪是洛书。第一次给这两个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但他把五行生成图(即后世称河图的)叫洛书,而把九宫图(即后世称为洛书的),叫河图,而且明确提出八卦起源于河图。他在《易数钩隐图》中说:

且天一起坎,地二生离,天三处震,地四居兑,天五居中,此五行之生数也。且孤阴不生,独阳不发,故子配地六,午.  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地九,中配地十。既极五行之成数,遂定八卦之象,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此圣人设卦观象之奥旨也。

显然他是将五行生成说和九富说加以调和以阐明《周易》出于河图。

同样,他信从刘歆以《洪范》九畴为洛书的观点。认为洛书体现了天地之数中阳奇和阴偶相配合的法则,即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而天七成之……。阴阳各有匹配,所以能生成万物。关于河图与洛书的关系,刘牧认为它们都出自“天地之数”,其所以在形式上不同,是因为河图讲八卦之象,而八卦又是从四象中生出来的,所以河图讲四象不讲五行,其数为四十五。洛书则讲五行而不讲四象,故其数为五十五。意思是,河图讲象而不讲数,属于形而上的道,而洛书讲数不讲象,属于形而下的器。南宋的朱震完全赞同刘牧的观点,其在《汉上易传·卦图说》中即载有洛书图式。但由于《易传》说象由数生,数是最根本的,而现在刘牧却把象当成第一位的,因而遭到了南宋易学家蔡元定和朱熹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刘牧恰恰把河图、洛书搞颠倒了。应该是图十书九,而不应该是图九书十。蔡元定在他和朱熹合著的《易学启蒙》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他们认为《周易·系辞》中“天地之数”一节,就是孔子用来阐明河图之数的数。他们说:

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而五行造化,万物始终,无不管于是焉。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其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以两其五行而已……积五奇而为二十五,积五偶而为三十,合是二者而为五十有五。

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转和万物的生长始终都决定于阴阳二气。而宇宙的事物性质无不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即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所组成。所以河图的方位和数字也体现了一阴一阳对立统一的原则,北与南,东与西,相反相成。

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两两相应。河图之数以生数为主,成数辅佐生数。即一二三四五统率六七八九十,所以河图是生数居内,成数居外,内者为主,外者为客。其北东南西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配搭,也体现了一年之中阴阳五行之气相为始终的变化过程。这实际上又是以卦气说解释五行生成图,试图从此图中直接引出八卦之象,最终达到说明八卦之象起源于河洛之数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刘牧、朱震并无不同。

关于洛书,他们以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的说法为依据,认为汉代的九宫图实际上来源于《尚书·洪范》中说明的天赐“九畴”,而由九宫之图演变而来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是龟背的形象,以此来说明郑玄提出的“洛龟书成”和扬雄说的“洛贡龟书”的观点的正确,从而证明河图洛书的确是有的,而且以前一定是人们看见过的,不然为什么它的数字造形刚好与龟形相似呢?

他们还认为洛书的排列方式也与河图不同,洛书是以奇数为主,偶数为辅,所以奇数居于四正之位,即左三右七,上九下一。而偶数则居四维(四角)三位,即左上角四,右上角二,左下角八,右下角六。四维受制于四正,表明居正位者为君,居位角者为臣。体现了阳主阴辅之理。如果说河图体现的是五行相生的原则,那么洛书表现的则是五行相胜(相克)的顺序。

因此,他们断定五十五个黑点白圈的为河图,四十五个黑点白圈的为洛书。河图体现的是天地之数,而洛书则是《洪范》“九畴”的根本。天地是万物的根本,而“九畴”则是上天赐给人间帝王大禹经邦治国的九条大法。所以本于天地之数的河图与由《洪范》“九畴”所阐释的洛书则分别具有不同的功用。蔡元定和朱熹对此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①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为体,洛书为用。

由天数五个和地数五个组成的五行生成图(十数图)河图和以九宫图(九数图)为内核的洛书,在数字上则表现出它们的不同功能。“十”是数字中最全的,所以它是数之常。而“九”是数字中变化的终点,所以它是数之变。常为体,变为用。这就是他们在《易学启蒙》中所说的:

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于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

比较二图,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二者数一、三、五所处的方位是相同的,但二、四所处的方位却不同。河图的生数二居南,四居西,而洛书的生数二却居西南,四居东南,从而导致它们的成数七九所居的方位也不同。河图成数七居南,九居西。而洛书的成数七居西,九居南,刚好相反。蔡、朱解释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亦生之阴也。”

②河图为方,洛书为圆。

认为洛书之数生于一,由一而三,由三而九,主流行;河图之数已定于二,由二而四,由四而八,主定性。河图“体圆而用方”,洛书“体方而用圆”,这就是蔡沈在《洪范皇极·内篇》中所说的“圆行方止,为物终始”。从形状上看,是河圆洛方,而从作用上看,则是河方洛圆,洛书表万物之始,河图表万物之终。

③河奇洛偶。

他们在《易学启蒙》中认为河图象征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征地方,其数为二,为偶。这显然是以天地之形与河洛之形勉强比附,然后以汉人京房所说的“圆者径一而开三”,“方者径一而取四”来论定河图之数为三,洛书为二。这自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而且他在《洪范皇极》中又认为是“河偶洛奇”,与《易学启蒙》之说刚好相反。

④河静洛动。

蔡沈认为河图讲的是阴阳对侍,属于偶,故为静。洛书讲五行流转,属于奇,故为动。

⑤河象洛数。

蔡沈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他们的区别在于卦象出于河图,九畴出于洛书,所以河图讲阴阳之象,洛书讲五行之数。河图为《周易》系统,洛书为《洪范》系统,《周易》讲象,《洪范》讲数。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周易》不仅讲象,也讲数。而且《易传》还认为象出于数。

蔡沈之所以力主八卦出于河图,其根本原因就是河图上的五十五个黑点白圈与《系辞》中的天地数五十有五完全相合。而占筮时画卦的根据即是天地之数。以此反过来证明八卦起于河图。而刘牧、朱震将二者颠倒之后,则难以圆通八卦出于河图。

蔡沈、朱熹的图十书九说,实际上是受了北宋易学家邵雍的启发,蔡元定在《易学启蒙》中说:“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但现存的邵雍文集却未见他明确说图十书九。他只是说图圆而书方。至于他是否讲了图十书九,只能存疑。不过从他说图圆书方,而蔡沈又完全继承了这一说法来推测,邵雍是有可能持图十书九说的。

自河图洛书出现之日起,宋代的部分易学家们如获至宝,以为这下子完全可以解决八卦的起源的问题了。而且他们也确实虔诚地相信河洛就是八卦的根源。所以朱震第一个将这两个图放在其所著的《汉上易卦图》一书的扉页上。后来著名学者朱熹又将这两个图放在他的《周易本义》一书的最前面。其门人蔡元定又将这两个图放在他以朱熹名义写的《易学启蒙》一书的前面。

朱震赞同刘牧的说法,其所放置的河图洛书当然是刘牧的图九书十。而朱熹、蔡元定赞同邵雍的说法,其所放置的图则为图十书九。在宋代,刘牧、朱震的说法占优势,但宋以后,由于朱熹的名声,则朱、蔡的图十书九说为众人所接受,成为后世通行的说法了。

实际上,对于这两个来路不明的图式,象数学者们之所以那样地热心研究它,不过是为了利用“天生神物”来作标榜,至于十数与九数哪一个是河图,哪一个是洛书,本来就没有定论。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认为:

黑白奇偶,八卦五行,自后来推演之学,楚得齐失,不足深诘。

现在看来,关于谁九谁十的问题的争论更是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古书上虽然说过河图洛书,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祥瑞物来说的。而且从名称上来看,河图,也可能是古代地理图籍,或者是什么气象图,方位图,也未尝不可。它与《周易》毫无关系。把河图洛书与《周易》拉在一起的是西汉末的刘歆。

这自然就不可信了。尤其令人疑惑的是,从汉到唐都没有发现过河图洛书,而北宋却突然出现了,这是怎么来的呢?象数家们自己也说不清,只好说是“蜀隐士之秘授”,或者说“武夷君之真传”。更有甚者,说是“河图世藏秘府,宋徽宗始出示中外传写”(《易图明辨》)。越说得神秘,越显其荒谬。所以这两个图只可能是宋初道士们根据天地之数一至十、一至九造出来的。

而对于这样两个来路不明的图,宋代的许多易学家,(主要是象数派)为什么又相信呢?原因就是如前所说,要为八卦起源找到一个既神秘而又充满哲理的答案,从而证明儒家学说是有根有据的。宋人一开其端,后继者层出不穷,而且研究越来越细,探寻越究越深,他们不只是研究八卦起于河图、洛书,而且更进一步研究河图、洛书是怎么起源的。

宋人朱升认为洛书由八宫交合而成。清人李光地在《周易折中》用阴阳数分析河图洛书的起源。认为河图洛书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动静变化所致。清人胡煦的《周易函书约存》也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既然河图、洛书源于宇宙间阴阳二气的变化所致,这就不仅与《易传》所说的“易有太极,是分两仪”说法相同,而且从更深层次上论证了八卦的起源,从而大大强化了《周易》及其儒家学说的思辩哲学色彩。

明代的易学家来知德则在将河图洛书与天地相交和与八卦相配上大作文章。他的《易经来注图解》中既有“河洛卦位合图”,“河图奇偶合图”,又有“河图天地交图”,“洛书日月交图”。而清人李光地在这方面的图就更多了。什么“河洛未变未分方图”、“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等等,此不一一赘述。

既然八卦出于河图洛书,那么自然可以将八卦与河图洛书相配。这种做法始于南宋的朱熹和蔡元定。他们二人受邵雍先天后天之学的影响,在《易学启蒙》中将八卦与河图洛书相配。提出:

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

河图之数为五十五,虚去五与十不用,因为它们代表太极,(这是汉人的说法)还剩下四十。其中奇数二十,偶数也是二十,象征两仪,即阴与阳。以生数的一二三四各加以中五成为六七八九,即以为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之数,四象再生八卦。

根据“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原则,乾、坤、坎、离四卦居于四正之位,兑、震、巽、艮居于四隅(角)之位。分北方一六之数为坤卦,南方二七之数为乾卦,东方三八之数为坎卦,西方四九之数为离卦。其余四卦则分别由它们分出。左边是阳内阴外,象征阳长阴消,右边是阴内阳外,象征阴长阳消,这显然是以邵雍的先天八卦方位解释河图。其图式见于清人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启蒙附论》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他们又将先天卦与洛书相配。认为洛书也是虚其中不用。奇偶数也是各为二十,象征阴阳,但洛书中的数字都是两两相对而构成十。即一与九相对,二与八相对,三与七相对,四与六相对,它们的合数都是十,这就是他们所说的“一二三四含九八七六”,也构成四象之数。四正的奇数生乾、坤、离、坎;四隅的偶数生兑、震、巽、艮。只是所配的方位与河图有所不同。即按照阳上阴下的原则,以九配乾,以一配坤,以三配离,以七配坎,以八配震,以六配艮,以四配兑,以二配巽。

这样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即从九逆数,九为乾,八为震,七为坎,六为艮;表示乾生三阳三子。从一顺数,即一为坤,二为巽,三为离,四为兑。表示坤生三阴三女。以八数与八卦相配。图亦见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后天卦配洛书图

大概是受朱熹、蔡元定的影响,李光地又将后天八卦与河图洛书相配。所谓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这是北宋易学家邵雍的说法。八卦还是八卦,只是排列的方位不一样。之所以如此,我们在下节说邵雍时再详细阐述。

关于后天八卦配河图,李光地在氍周易折中·启蒙附论》中说:

图之一六为水,居北,即后天之坎位也。三八为木居东,即后天震、巽之位也。二七为火居南,即后天之离位也,四九为金居西,即后天兑、乾之位也。五十为土居中,即后天之坤、艮,周流四季,而偏旺于丑未之交也,盖所以象五行之顺布也。

这是以孟喜、京房的四正卦和四维卦所居的方位为根据与河图相配,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是更加形象直观地说明八卦与河图关系,所配搭的图如下: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中还载有后天八卦配洛书的图式。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这里九与离卦相配,一与坎卦相配,三与震卦相配,七与兑卦相配,二与坤卦相配,四与巽卦相配,六与乾卦相配,八与艮卦相配。因为后天八卦的方位是确定了的,洛书的形状也是固定了的,只是把二者搭配在一起而已。

关于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北宋易学家邵雍与当时流行的河图洛书说不同。他虽然说过图圆书方,但并不赞同河图洛书就是天地之正数,也不把八卦和河图洛书直接相联系。他也不采纳《易传·系辞》中提出的圣人观象立卦说,而采用了《说卦传》中的极数以定象的说法。认为揲蓍之数,八卦和六十四卦之数,以及九六之数,都是来源于天地之正数。

他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中对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作了这样的表述: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邵雍说法的根据是《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按照邵雍的理解,八卦是这样形成的:

“太极生两仪”就是太极生出阴阳两爻,然后阴爻与阳爻各自相交一阴一阳生下去,就成为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这四象再一阴一阳生下去,就得出八卦。用图表示则为: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图一

在朱熹的《周易本义》中则载有八卦次序图(亦称小横图)。图如下: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显然,这是简单的两分法,则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程颢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加一倍法,朱熹称之为一分为二法或四分法。按照这个原则,八卦可衍变成十六卦,十六卦衍变为三十二卦,三十二卦衍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还可以无限地推演变化下去。犹如一棵大树一样,从根到树干到树枝到树叶,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反过来则越来越少。归结到最初为一,衍生下去可以成万。以此解释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的形成,较之河图洛书之

说又显得更为明确合理,它不借助五行学说,而是从《周易》自身推导出来的,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接受。既有理论根据,又不神秘难知。既富有哲学色彩,又能方便自如地解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所以受到朱熹的高度称赞。朱熹在《答虞士朋书》中不仅热心地对此加以解释,而且认为这就是“伏羲氏之《易经》”他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者,一理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为一画者二也。两仪生四象者,两仪之上备生一奇一偶,而为二画者四也。四象生八卦者,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三画者八也。爻之所以有奇有偶,卦之所以三画而成者,以此而已。是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圣人亦已分明说破,亦不待更著言语,别立议论而后明也。此乃《易》学纲领,开卷第一义,然古今未有识之者。

至康节先生始传先天之学而得其说,且以此为伏羲氏之《易经》也。《说卦》定位一章,《先天图》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皆本于此。若自八之上又放此而生之于六画,则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矣。(《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

这段话前半部分是对“八卦次序图”排列方法的解释,说明八卦生成的过程。其中的“一画者二”,是指八卦中的一画包括阳一和阴﹣﹣两种符号形式。“二画者四”,是指八卦中阳一阴﹣﹣两种符号两个一组,可以成四种形式,即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见图一)。“三画者八”,是指在两画的基础上再加一画可以排列成为八种符号形式,即八卦(见图一)。

朱熹认为爻之所以有奇和偶,卦之所以是三画而不是两画或四画五画,都是由太极所生的情况及其排列规则所决定的。这不是人们的有意安排,而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且圣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朱熹认为明确这一点,就抓住了《易》学的纲领,也是学习《周易》首先要掌握的。

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道理,且《易传》已经说破了奥秘,却“古今未有识之者”,一直到邵雍始传先天之学才得解其中的秘密。

那么什么叫先天之学呢?“先天”本是《周易·文言》中的术语,即“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讲自然本然的规律,后天讲人为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先天讲天道,后天讲人道。先天为《易》的根本,后天为《易》的作用。用邵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先天乃对待之体……后天为流行之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具体说来就是八卦排列的区别。

从汉代以来,人们根据八卦和五行相对应的某些性质,以八卦分别表示八个方位。其中以坎、离、震、兑居北、南、东、西四个方位,称为四正卦,而以乾、坤、巽、艮分别居于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四个偏位,称为四维卦。

邵雍认为这种排列不能很好地表现《周易》的原意。因为《周易》-书以乾、坤两卦置于全书之首,乾、坤象征天地,《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从而证明乾坤是万物的根源。而《易传·系辞》也明言:“乾坤,其《易》之门邪!”认为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即衍变为六十四卦的总根源。但现在乾、坤两卦却居于西北和西南两个偏位上。不仅无法解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且也与《周易》的原旨不合。所以邵雍将汉代以来流行的八卦方位采取了这样的处理办法。

一方面根据《说卦传》上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理论,重新设制了一个八卦方位,即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其余震、艮、巽、兑四卦则分别居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他把八卦的这种方位叫作“先天八卦方位”,并说这是伏羲创造的。而把汉代以来流行的那种方位叫作“后天八卦方位”,并说那是周文王创造的。

邵雍所以如此看重《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几句话,并依此创造出一个所谓“先天八卦方位”,其原因就在于这几句话既阐明了天地是万物之本,乾坤乃《易》学之源,而且这八种物质都是两两相对,一分为二,与《系辞》提出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八卦起源说和宇宙生成论都非常符合。

朱熹说邵雍是传先天之学时才悟到这个道理,应该说是可信的。他所悟到的道理就是以两分法展开宇宙世界和《周易》的体系。他在《观物内篇》中说: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主,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道尽之矣。

这段话,他的儿子邵伯温是这样解释的:

盖阴、阳、刚、柔谓之四象,四象又判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少柔而成八卦。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成象于天而为日、月、星、辰。太刚、少刚、太柔、少柔成形于地而为水,火、土、石。八者具备然后天地之体备矣……所谓八者,亦本乎四而已。(引自王植《皇极经世全书解》卷五)

这些说法,蔡元定用图来表示则是: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这一动一静之间,蔡元定说就是《易》的太极。所以“经世衍易图”与“八卦次序图”的实质完全是一样的。其间阴阳、刚柔的说法,当是来源于《说卦传》中的“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可见邵雍关于《易》的理论根据就是《说卦传》,将事物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也来自于《说卦传》。他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简捷便当地解释清楚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形成。载于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六十四卦次序图”即使人对六十四卦的生成一目了然: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按照邵雍在《观物外篇》中的说法:

阴阳分而生两仪,两仪交而生四象,

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万物。

故,

两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

四象生日月之类,八卦定日月之体。

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

八卦成为产生万物的根本,即事物都是按照八卦产生的模式出现的,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分为二的原则组成的。它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都是两两相对。如日为暑,则月为寒;星为昼,则辰为夜。水为雨,则火为风;有皇则有帝,有王则有霸。有草则有木,有飞则有走。

这就是他所说的“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一分为二推演开来就是二分为四,即天分阴阳,地分柔刚。以图表示则为: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所以朱熹说他“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二尔。”(《语类》卷67)“邵尧夫看天下物皆成四片,如此,圣人看天下物皆成两片”。(《语类》卷100)

邵雍根据一分为二的原则来解释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应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较之八卦起于河洛之数要进步一些。但它以一分为二的原则来解释客观世界,特别是说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可以用二分或四分的方法来解析和概括,即是非常荒谬的了。

『阴阳二气与八卦』

关于八卦与阴阳二气的关系,汉代的卦气说理论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虽然不无牵强之处,但也有一些科学的成份。

汉以后,随着《易》学中义理学派的崛起,卦气学说慢慢被人们所遗忘。这是因为卦气说的本质不是对《周易》的研究,而只是把《周易》作为符号来表示阴阳二气运行的标志。这当然是义理学派的《易》学家所不愿意的。唐代一行和尚重提卦气说,其制定的《大衍历》就是以卦气学说为指导的。但当时响应的不多。北宋时期,象数派再次崛起,因而卦气学说也再次盛行于《周易》研究之中。

所不同的是,宋代的卦气学说不是一开始就用八卦或六十四卦去表示一年中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而是首先以图式形象地阐明宇宙中阴阳二气盈虚的变化规律,然后再配以八卦。如果说汉人主要是以八经卦和十二辟卦来表示卦气的话,那么宋人及以后的《易》学家则除此之外,还广泛地用六十四卦来表示一年中阴阳二气的变化。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① 太极图

它是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于道士陈抟之手。后世所绘的太极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的图式,最上一圈以单圈表示太极,二圈分为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中分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它是阴阳相交后所产生的形成宇宙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再下面两个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等字样,说明至此产生了万物。此图从上至下的排列,表明的是从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化生的过程。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此图实际上是通过对陈抟所传的“无极图”改造而成的。而无极图据说又是形象表示道士炼丹过程的图。即从无开始,最后又复归于无。北宋易学家周敦颐根据“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和老子“无中生有”的理论,以及融合汉代流行的五行学说,完成了这个图的改造,后来被南宋的朱震将这张图献给了国家。

由于这个图使万物的生成过程一目了然,所以影响很大,特别是道教徒非常感兴趣。他们也作了一幅与之大同小异的图,以至发生了争论。到底是周敦颐的图源于道教徒的图,还是道教图源于周敦颐的图,现在谁也说不清。不过周敦颐还专门写了二百四十九个字来解释这张图的含义。从而奠定了周敦颐的宇宙观。

另一类就是后世十分流行的阴阳鱼类图。这幅图是明朝初年赵㧑谦在《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公布于世的。不过它的名字不叫《太极图》,而是叫《天地自然河图》。赵㧑谦还说这张图就是“河图”。为什么加上“天地自然”四字呢?因为它包含着阴阳八卦,自然而然。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天地自然河图

那么这张图是从哪里来的呢?赵㧑谦说是蔡元定从四川的一位隐士手里得到的,而且连朱熹也没有见到过。那么这张图又是怎样到他手里的呢?赵㧑谦则没有说。所以人们不相信,认为蔡元定是朱熹门人,二人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既然蔡元定得了这么一张宝贵的图,怎么会对尊敬的老师保密呢?人们怀疑这个图是赵㧑谦自己作的。

但清人胡渭在《易图明辨》中则持另一种看法,他说这张图是道士陈抟传下来的,当初的名称就叫《先天图》,也叫《太极图》。陈抟将此图传给种放,后来又传给了邵雍。邵雍的先天之学就是对这个图仔细琢磨之后演化出来的。而且胡渭也相信此图是蔡元定从四川的隐士那里取来的。朱熹所以不把它列入自己的《周易本义》,是因为此图实出于道士陈抟。列之于书首怕有损儒家的正统地位。

看来,关于《太极图》的来龙去脉是很难弄清楚了。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白,那就是这个图直到明代才出现,也许到那时还没有正式叫作太极图。

下面先来看看这个神秘的太极图,这个令赵㧑谦为之倾倒的天地自然河图是个什么样子:

图中黑白两条鱼形,象征阴阳二气环抱之状。其中黑色部分代表阴气,白色部分代表阳气,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阴气盛于北方,为纯阴,居坤卦之位。阳气盛于南方,为纯阳,居乾卦之位。阴气极于北时,阳气在此时开始产生,体现了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原则,阳气开始产生时东北震卦位。卦象为一阳二阴,表示这时阳气还很微弱。经过正东方位的离卦和兑卦时,卦象则为二阳一阴,表示阳气逐渐增强。而到正南方位的乾卦时,卦象是三阳,为纯阳,此时阳气达到极盛状态。

同样,当阳气极于正南时,阴气又开始产生。起初居西南巽卦位,卦象为二阳一阴,表示阴气此时还很微弱,经过正西方坎卦和西北方兑卦位时,卦象则由二阳一阴变为二阴一阳,表示阴气逐渐增强。而到达正北方坤卦位时,卦象则为三阴,为纯阴。此时阴气达到极盛状态。

阴极而阳,阳极而阴,此盛彼衰,此消彼长,如此循环运动不停。

图中左白部分,位居东方与右白部分相呼应,环抱黑的部分,表示二阳挟一阴,成离卦象。这就是“对过阴在中”。同样,右黑部分和左黑部分相呼应,环抱白的部分,表示二阴挟一阳,成坎卦象。这就是“对过阳在中”。左白部分,从震一阳初生,到离二阳挟一阴,再到兑变为二阳增长,最后到乾卦☰三阳全盛,为阳气生息的过程。右黑部分从巽☴一阴初生,到坎☵二阴挟一阳,最后到坤☷三阴全盛,为阴气生息的过程。阳气生息则阴气消退;阴气生息则阳气消退。

图中黑白两条鱼尾,分别表示阴阳二气的初起。黑白两鱼头,则分别表示阳起而压迫阴,阴起而压迫阳。阴受到阳的压迫退入中宫,阳受到阴的压迫也退入中宫。而鱼头到鱼尾,表示从大到小,鱼尾到鱼头,表示从小到大。鱼头和鱼尾相互环抱,十分形象地表现了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情形。

图中黑白两个鱼眼,分别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点为阳精,黑点为阴魄。当日月运行之时,黑白两点含而不露,而当月出东方,坎、离换位时,日中的阴魄就发生作用。反之,当晦朔之间,月中的阳精就发生作用,此时黑白点即分别显示出来。

这个阴阳鱼尾图以简明优美流畅的线条,将太极、阴阳、八卦巧妙地统一在一起。无怪乎赵㧑谦惊叹:“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枢纽,呜呼,神哉!”(《六书本义》)

说实话,赵㧑谦的这个惊叹并不过分。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图能将《周易》之理,阴阳二气,以及阴阳二气和八卦的关系如此形象直观展现出来。太极本是混沌未分之时,故以一个圆圈表示十分贴切,而太极生两仪,圆圈里包含两条色彩不同而又首尾相衔,相互环抱的鱼,既非常美观,又非常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宇宙阴阳二气的此盛彼衰的变化规律。

当然,说它包含着八卦,相对说,则不容易一眼看出。但以八卦与之相配,却又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八卦的符号由阴阳二种形式组成,以此去象征表示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具有内在的可行性的。震卦的卦象二阴一阳,而且是阴在上,阳在下,将它配东北阴盛而阳初起之时,则非常形象贴切,表示重重阴气中已有一阳产生,随着阳气的慢慢增强,卦象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由一阳二阴变为二阳一阴,变为三阳无阴。

鱼形的变化和八卦卦象中阴阳多少的变化完全一致。所以有人说《周易》的八卦就是根据这个图画出来的,也不是全没有道理的。当然不能相信,因为这个图直到明代才出现,而最早的说法也不过是在宋朝,可是八卦早在上古时就已经有了。至于有人为了达到目的把这个图说成就是传说中的河图,那当然不会有人相信他。但是用这个图或者与之相配的八卦去表示一年中阴阳二气的盈虚消长,却又是十分方便的。

如果这个图确实是道士陈抟传下来的,那么邵雍也许看到过这个图。如果是这样的话,邵雍创造的先天八卦方位除了本于《说卦传》以外,也许还受了此太极图的启发。当然这只是猜测,没有实据,特别是邵雍自己没有说过。但不管怎样,邵雍创造的先天八卦方位却与太极图上的方位是一致的。如前所说,他一反汉代流行的坎离震兑的四正卦方位的安排,而以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为八卦的方位,其主观上是为了简捷便当地形容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他在《观物外篇》中说:

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来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

认为《说卦传》中的这一节阐明了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形成的原理,朱熹认为顺天左行,是指“自震至乾为顺”,逆天右行是指“自巽至坤为逆”。前者表示阳气上升生息的过程,也好象是从今追数往日,为已生之卦。后者则是阴气生息上升的过程,也好象是从今日倒着计算来日,为未生之卦。六十四卦都是逆数而成。然而这个八卦方位也很好地表示出春夏秋冬的变化。他在同篇中又说:

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昕阖辟,日月之昕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垦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

认为此图体现了《易》道的根本,一年一月,乃至一天的变化都是由它所规定。

邵雍把汉代的流行的八卦方位叫作后天八卦方位。他认为后天八卦方位排列的依据是《说卦传》中“起震终艮”一节,说明文王八卦是从伏羲八卦发展而来的,故为后天。如果说先天八卦的排列方位主要意在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和万物的产生,那么后 天八卦的方位排列则主要在于阐明《易》道的作用和万物的功能。二者的区别是:

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观物外篇》)

实际上两种排列方式都表现了阴阳二气的变化,只不过是后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更能清楚明确地表示四时的推移,节气的变化和万物生长的情况。

以卦来表示一年中阴阳二气的变化,这在汉代已相当流行。邵雍继承了这个传统,除了用八卦表示之外,更热衷于用六十四卦来表示。下面对它的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和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以及天根月窟图加以介绍。

先天六十四卦圆图: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这个图也叫“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大圆图”,此图见于朱熹《周易本义》,显然是从先天八卦方位图推衍出来的。内圈的八卦方位与次序就是先天八卦的方位与次序。其八重卦与八单卦的方位完全相同,都表现出“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的理论原则。左半圈从复卦到乾卦,共三十二卦,其中阳爻一百二十,阴爻八十,阳爻占优势。而且阳爻是由复卦的一阳初生发展到乾卦的全阳,故为阳生阴消的过程。右半圈从姤卦到坤卦,也是三十二卦,其中阴爻一百二十,阳爻八十,阴爻占优势。且阴爻是从姤卦的一阴初生发展到坤卦的全阴。故为阴生阳消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即一阳爻与五阴爻去交则成复卦,一阴爻去与五阳爻相交则成姤卦。故邵雍特别看重复卦和姤卦的地位与作用,他在《观物外篇》中说: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

认为宇宙中早就有着阴阳两种物质,万物都是由这两种物质生化出来的。阳为父,阴为母。在八卦来说,则是乾为父,坤为母,乾父与坤母相交,坤母得一阳为长男而成复卦,乾父得一阴为长女而成嫣卦。然后其它各卦则都由这两卦生化而成,故又称复、姤两卦为小父母卦。

此处邵雍的理论本源还是《说卦传》中的“乾坤相索”说,只不过是《说卦传》是以三画的八卦而论,而邵雍则是以六画的八卦而论,故《说卦传》中的长男为震,长女为巽,而邵雍的长男为复,长女为姤。于是邵雍得出结论,阳爻都起子复卦,阴爻都生于姤卦,亦即阳气生于复卦,阴气生于姤卦。以方位上来看,复卦处于下北,北方为阴气全盛,而阳气初生。姤卦处于上南,南方为阳气全盛,而阴气初生。所以这六十四卦的排列,又可以形象地说明一年中节气的变化。邵雍在《观物外篇》中又说:

冬至之子中阴之极,春分之卯中阳之中,夏至之午中阳之极,秋分之酉中阴之中。凡三百六十,中分之,则一百八十,此二至二分相去之数。

阳爻昼数也,阴爻夜数交。天地相御,阴阳相交,故昼夜相交,刚柔相错。春夏阳多也,故昼数多,夜数少;秋冬阴多也,故昼数少,夜数多。

此圆图中,从复卦到乾卦的左半部为春夏两季,这两季中白天时间多,晚上时间少,故这半圆部分的卦爻是阳爻多于阴爻。右半圆部分为秋冬两季,这两季中白天时间少,晚上时间多,故这半圆部分的卦爻是阴爻多于阳爻。这样,六十四卦的排列就与一年四季的节令变化和阴阳变化完全配合起来了。所以朱熹在该图的下面注释说:

此圆图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子中,极于午中;阴生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南,其阴在北。

这是以北子、南午、东卯、西酉定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四正卦之位。认为冬至子时阳气始生于复卦,这与汉代易学的卦气起中孚说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出科学的进步性。因为汉代人之所以将一年卦气的开始定于中孚卦,是因为他们以冬至配黄钟律,而黄是土色,钟是阳气,钟黄泉而出,而土为五行之中,又其性质是信。中孚的“孚”为信,中孚的卦象为中正之意。所以他们以中孚卦为阳气始生,这是借助于五行说和音律说的产物,显然不是从卦爻的本身出发。

而邵雍则是继承了汉人孟、京提出的十二消息卦,以卦的阴阳爻变化来表示一年中阴阳二气变化,具有形象而科学的特性。不过在这个圆图中,十二消息卦的间隔距离并不完全相等,它也不代表十二个月。因为一年中阴阳二气的运行变化其速度并不是完全相等的。而且邵雍列六十四卦为一图,其用意主要在于以卦为标志形象表示阴阳二气之变,并不将卦固定分配给哪些月。

不过,圆图中的六十四卦可以反映昼夜的变化规律,即从阴阳爻的变化来表示昼短夜长或夜短昼长。而且将它与十二支相配,则可反映一个月的周期变化。从坤到震为初三日,月之始生,为朔;兑为初八,月上弦;乾为十五,月望之时;巽为十八,月亮始亏;艮为二十三,月下弦;坤为后三日,为晦。

邵雍还用此圆形图式说明世界的终始和万物的兴衰以及社会的治乱,这是基于邵雍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解所致。邵雍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他以元、会、运、世等概念作标志,认为一元包含十二会,一会含三十运,一运包含十二世,一世包含十二年。世界是以元为历史周期的,周而复始,循环无尽。而这样一个圆形结构,从剥、复、姤、坤的转化,复、乾、姤、坤的消长,正好可以形象地反映物极必反,阴极而阳,阳极而阴,阴阳交替盛衰而循环不停的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可反映人类历史治生于乱,乱生于治。即盛久必衰,乱久必治的变化规律。

还可以以此说明阴阳二气和社会治乱的关系,邵雍认为阳气用事,则天下太平,阴气用事则天下大乱,这实际上还是本于乱久必治,治久必乱的思想认识,只不过是以“气”来加以说明。可见,邵雍所创造的这个六十四卦圆图,在利用天文,历法知识和历史认识来解释后,则成为一个能概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有用工具。图的好处就是形象,而且没有语言的限制,可以表达各种需要表达的见解。宋以后的易学家大多喜欢用图,恐怕这也是原因之—。

邵雍又以卦与节气相配: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此图以六十四卦方位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对邵雍的大圆图的卦时说加以解释说明,以二卦或三卦配一个节气,按顺时针方向的次序排列,乾纯阳、姤一阴初生居南为夏至。坤纯阴,复一阳初生居北为冬至。同人、临卦居东为春分,师、遁卦居西为秋分。内圈配以十二地支,每支分成初、半,共得二十四,正好与二十四节气对应,以卦的阴阳爻表示一年中的节气变化。

受此影响,明代的来知德在《易经来注图解》中又以太极图来解释一年的气象,其所画的一年气象图以太极与二十四节相配。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一年气象图

这种以卦或太极来表示阴阳二气的消长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变化图式此后还很多,但原理是一样的。

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此图也叫“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图见朱熹的《周易本义》,由圆图和方图合成。其所以将圆图和方图合在一起,意在更全面地表达自己对天地阴阳的看法。朱熹解释这个图说:

固图象天,一顺一逆,流行中有对待,为震八卦对巽八卦之类;方图象地,有逆无顺,定位中有对待,四角相对,如乾八对坤八之类,此方圆图之辨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引)。

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者也。

这是说,天圆地方,所以圆图象征天,方图象征地。圆图主动,方图主静。

圆图的含义如前所说,主要是阐明阴阳流行,说明一年中节气的变化。而且在变化中也表现出阴阳相对的观念,如震八卦与巽八卦相对,兑八卦与艮八卦相对。方图即主要阐明阴阳定位,在定位中讲阴阳相对,如果说圆图是就时间而言,那么方图则主要是就空间而言。这图的排列组合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它的主要依据还是《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一章和京房的八卦说。邵雍在《大易吟》中这样解释此图:

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山泽通气,损成见义。雷风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济末济。四象成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

这是以两两相对的理论来解释六十四卦的构成:四层对角之卦的卦象都相反,如乾与坤,泰与否,兑与艮,损与咸等。从西北角到东南角分别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先天八卦的顺序。从西南角到东北角则分别是否一成二未济三恒四益五既济六损七泰八。邵雍认为六十四卦就是由这些两两相对的卦演化而来的。

乾与坤表“天地定位”,兑与艮表“山泽通气”,离与坎表“水火相射”,震与巽表“雷风相薄”。其“否泰反类”等亦表示两两相对。所以这个图与大圆图及六十四卦次序大横图是相通的。方图从乾开始自右至左,从下至上排列起来相连成圆形则为大圆图,连接成一字形则为六十四卦次序大横图。而将圆图或大横图分成八段,自下而上叠成八横行,则为此方图。因此这个图共由四个层次组成,由里至外,中间震、巽、恒、益四卦为第一层,外面的离、坎、未济、既济等十二卦为第二层,再外面的兑、艮、咸、损等二十卦为第三层,最外面的乾、坤、否、泰等二十八卦为第四层。这样排列的用意,就在于说明六十四卦各有定位,定位中又有对待。

方圆二图合在一起,以变化明阴阳推移,以方位明阴阳对待,说明整个宇宙世界就是以阴阳相对的两种物质推移变化的产物,这种推移变化的实质就是阴阳二气的盈虚消长,而六十四卦的精心排列则可以表示出宇宙中这种普通规律的变化,从而不仅鲜明地表现出卦气说的主张,而且也蕴含着《周易》成为大道之源的哲学思想。

元人俞琰为解释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根据邵雍在《伊川击壤集》卷十六《观物吟》中所说的“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绘制了“天根月窟图”,以此说明邵氏方位图的主要用意在于表达阴阳互为消长的过程。图见俞琰《易外别传》:

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周易与宇宙,河图

天根月窟图

此图内的六个圈代表六爻,黑的代表阴爻,白的代表阳爻,纵向相叠即为该卦的卦象。每一圈中的阴阳各为三十二爻,其分布都是对立的,表示阴阳互为消长。坤震之间的复卦为天根,表示阳气将生。乾巽之间的姤卦为月窟,表示阴气将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