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欧洲核医学和分子影像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EJNMMI)发表了首都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最新的研究成果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ET-CT score for diagnosis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https:///10.1007/s00259-019-04287-7)。该研究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核医学科和影像医学科联手完成。 恶性胸腔积液(MPE)常见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晚期,肺癌是最常见病因。国外报道细胞学诊断的阳性率一般为60%(40%‒87%),说明MPE在诊断方面存在诸多挑战。早在1997年,Bury等人就首次报道了PET诊断MPE的临床价值(Thorax 1997; 52: 187-189)。后来数十篇类似的研究证实了,PET-CT单个指标对于鉴别诊断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敏感度和特异度都不高而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探讨联合应用多种PET-CT指标构建一个评分系统(PET/CT评分),以期提高MPE的诊断效率。 从2014年5月1开始的关于PET-CT诊断恶性胸腔积液(MPE)研究于2015年10月31日完成最后一例入组,随访于6个月之后,单单分析和处理数据就花去大约1年半的时间。撰写的论文于2018年初开始从高到低往多家杂志投稿,直到今天网络版才发表在EJNMMI,纸质版稍晚些时候才会排队轮到出笼。 第一步,我们应用单变量分析的方法对29个PET-CT参数进行了评估,发现其中19个参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步,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这19个变量,最终筛选出5个变量构建PET-CT评分系统,加权结果如下:(1) 伴18F-FDG摄取增强的单侧肺部结节和/或肿块(3分);(2) 肺外原发/转移恶性肿瘤(3分);(3) 伴18F-FDG摄取增强的胸膜增厚(2分);(4) 伴18F-FDG摄取增强的肺多发结节或肿块(1分);(5) 胸腔积液18F-FDG摄取增强(1分)。 在推导队列(n = 199)中,PET-CT评分的最高值为10分。经ROC分析取最佳临界值4分,PET-CT评分诊断MPE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2.2%,阳性似然比为10.7,阴性似然比,AUC为0.949。结果表明,PET-CT评分为MPE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诊断效率,明显优于任何一个单独的PET-CT参数。上述诊断指标在验证队列(n =75)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结果还显示,上述5个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对于鉴别这段MPE都有一定的参加价值。虽然这些参数无一能单独满足临床环境中的诊断目的,但是若成组观察则可见有意义的结果。 这是一项基于日常诊疗工作的临床研究,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创新性,研究结果不能改良MPE诊断的流程,更不能改变目前管理MPE的理念。所有的工作只是在他人20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前瞻性收集证据,整理出PET-CT评分供呼吸科医生在工作中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其实,绝大多数临床研究论文都属于此类临床意义不是很大的总结报告,都是医生在日常工作进行思考,然后回顾性或前瞻性收集证据,以证实或证伪某种假设。因此,同样的观点,前瞻性研究直接得出而来结论优于回顾性分析间接推导而来的结果。 当这样的思考和积累达到一定面的广度和厚度之后,总会在某一些点取得显著的突破。这些突破有时候是无意中发现,有时候是可以预测得到的。研究成果对自身和他人今后的工作多少起到一些借鉴作用,这是临床研究的价值和乐趣所在。 我们首次尝试采用付费形式使本篇论文得以Open Acces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EJNMMI网页(https:///10.1007/s00259-019-04287-7),任便免费下载。 2019年3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