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写「小众摄影师」这个系列,起因来自学生和我探讨某个著名摄影师的肖像作品,他指出诸多技术硬伤,问我怎么看。我同意他挑出来的毛病,但难的是如何回答他接下来的提问:为什么他仍如此有名? 除了自己熟悉的人之外,我们能接触到的必然是有名的人。无论名声大小,是自吹自擂还是公认的好,总之他出现在你眼前,就证明其有很好的执行力。不要小看这份执行力,很多时候执行力在决定成败的权重上甚至超过人在专业上的真实水准。 不要嫉妒大忽悠获得的收益,你可以蔑视他的动机,但不可以轻视他这方面的能力。 要不是发现薇薇安.迈尔的小哥约翰·马鲁夫的执行力出色,分拣筛选精心冲洗放大,输出并投递到主流艺术机构,被鄙视仍然不断尝试,打官司争夺版权,你怎么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保姆呢?更不要说我们看见的是马鲁夫之后的薇薇安.迈尔,他选择让你看到的可不是保姆的全部,这份鉴赏力也很不凡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薇薇安.迈尔没有约翰·马鲁夫更了解自己的作品(大部分作品她根本没看过)。 大师这两个字在我心里并没有对作品加成作用,尤其是在我也能尝试拍摄类似作品之后。但我绝不会轻视任何带有这个光环的人,他有强烈的愿望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这是本质上的自信,哪怕是盲目的,但是他不犹豫。 我做不到不是我不想这么做,还是对自己没信心,假装淡泊名利。 于是我开始在网络上留意那些不著名的摄影师,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总会留下痕迹。我不但关注他们的作品,也关注他们的生活经历。我希望在这些人的作品中找到超越成名大师的闪光点,进而继续思考,他们为什么没有大红大紫。 当你不会被大师两个字迷惑后,你就能客观看待大师的作品。荒木经惟拍了大量烂片,但不能阻挡我对他少数作品的爱。筱山纪信拍摄的宝生舞已经很好了,但和荒木拍摄的少女比,还差一大截。 时间是最好的筛选者,我这样回答学生。不必太在意那些不好的,好的尚且看不过来。
|
|
来自: hercules028 > 《摄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