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阎崇年:我们该怎样读史?

 gs老张 2019-03-28

读史要考盛衰、知兴替,

以史为鉴,达到至治。

我觉得,每个公务员都应当读一点历史,不管工作有多忙。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二十页)

我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不是说历史科学以外的科学不重要,而是说历史科学重要。历史是先人的足迹,是亿万人经验与教训的记录。

历史科学对于公务员来说,其重要性是:有助于提高资治能力,有助于陶冶人文素质,也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

既然读史重要,那么怎样读史呢?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读起呢?

在“二十四史”中,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三千多年。第一个一千年,主要是商、周,《三字经》中“东西周、八百年”,再加上商,概数是千年。

其后的两千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嬴政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自称始皇帝,从此中国开始有了皇帝;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废除帝制。这段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皇帝。我将这段历史称作中国皇朝历史。中国皇朝历史,总计为二千一百三十二年。

这二千一百三十二年的皇朝历史,有多少皇帝呢?有人统计共四百九十二位皇帝,有人统计共三百四十九位皇帝,康熙帝让他的大臣统计说二百一十一位皇帝(加上尔后八位,共二百一十九)。

其统计数字之差异,主要是取样标准不同。这可以不讨论,我们重在思考这二千一百三十二年皇朝的历史。

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大体可以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一千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间政治中心经常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今西安),东汉在洛阳,唐在长安,北宋在汴梁(今开封)。

后一段一千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政治中心经常南北摆动——辽上京在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今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

从上述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

就其后一千年来说,辽、金、元、明、清五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融合。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清—满洲,五朝中有四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明朝虽然是汉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结果又被“鞑虏”所替代。满族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号起兵,又被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所推翻。

在后一千年以北京为政治中心的历史中,有三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第一个是元末明初,第二个是明末清初,第三个是清末民初。

前一个元末明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较远,后一个清末民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太近,我们今天都不去讨论;中间一个明末清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不远不近,所以我今天就其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这个关节点,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前后变化整整一百年。当时的中国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一百年的时间,最关键、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是明亡清兴的六十年。解剖这段历史,对整个中国历史关节点的研究,特别是对我们治国,对我们政治经验的丰富,有很大的帮助。

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之,读史要考盛衰、知兴替,以史为鉴,达到至治。

-end-

《阎崇年讲谈录》

作者:阎崇年

出版:九州出版社

读史阅世五十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多场精华演讲、报告的讲稿合集 。全书分为读书治学、地方人物、以史为鉴三大篇章,共十四篇。

本书中,作为史学家,阎先生将多年来致力清史研究的成果用通俗化的语言方式展现出来,让读者对清代有一个客观、完整的了解,拓宽了历史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八十岁的老者,他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治学的心得,以及为人处世的经验精粹出来分享给大众,以期对普通读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和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