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慎言传

 p0oouuu 2019-03-28

张慎言,字金铭,阳城人。祖父张升做过河南参政。慎言考中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任寿张知县,就以才干过人出了名,后来调到繁曹县以后,他拿出库银收购稻米准备赈灾,后来连续几年繁曹县收成不佳,百姓靠这些米才渡过难关。

  泰昌年间,慎言升任御史。过一个月,熹宗即了位。当时朝廷正在集中讨论“三案”,慎言上书说:“皇祖神宗皇帝召集群臣百官,告诉大家不要追查张差的同伙,这是为了保全父子之间的情义;但是务必揭发他们的阴谋,是为了显示君臣之间的大义。到先皇帝光宗即位后,这边正在煽风点火,那边立即实施了药饵的奸计,先是由崔文升趁先皇帝寒积无力的情况下投了泻药,然后由李可灼在先皇帝性命垂危之际进献红丸。按理对他们应依法分尸,朝廷却赏给金银以示恩奖。是谁在掌握国家政权,竟然弄到这步田地?至于鼎湖掉两次眼泪,力陈宗庙祭祀应看作大事,就把先皇帝的性命当成小事,实在不像话。另外就是神宗的郑贵妃尚且先搬出正宫树立朝廷的威望,选侍不马上移宫,打算怎么样呢?”不久,贾继春因为请求另外安置选侍受到贬官处分,慎言上书抗言论救。熹宗恼了,扣发他两年俸禄。

  天启初年,慎言外出管理京城郊区屯田,他上书说:“天津、静海、兴济一带沃野万顷,都可以开垦成良田。近年来同知卢观象开垦了三千多亩,他所规划的沟洫、房舍布局方法和种植、引水灌溉方法都现成地摆着,可以依照推行。”进而慎言又列出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种办法。又说,广宁失守后辽东人民辗转迁移,入关来的人不下一百万。应该把他们召集到津门来,用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耕种这未曾开垦的土地。朝廷下诏同意了。慎言曾经上书推荐赵南星,弹劾冯铨,冯铨极为恼恨。五年(1625)三月,慎言请假回去后,冯铨嘱咐曹钦程上书弹劾他,诬陷他盗取了繁曹县的三千库银,于是朝廷下令抚按官追赃,慎言被编排到肃州充了军。

  庄烈帝即位后赦免了慎言,崇祯元年(1628)起复他官任原职。当时恰好要考核京官,慎言上书请先惩办追随阉党的人的附逆之罪,再把其他人交付考功,庄烈帝批示同意了。慎言不久升任太仆少卿,又先后做太常卿、刑部右侍郎。在审理耿如杞一案时没能让庄烈帝满意,慎言和尚书韩继恩一道被打入监牢,不久他被罢官还乡去了。很久以后,朝廷又召他回朝当工部右侍郎。当时国家财用不足,朝廷讨论要开采金银,铸造货币,开展屯田,改革盐法等,慎言屡次上书评论,所谈到的都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大学士杨嗣昌主张改府州县佐为练备、练总,慎言认为改革制度一事关系重大,前后奏进八篇论议,后来这一改革终于没能实施开来。慎言以后由左侍郎升为南京户部尚书,他七次称病辞谢,朝廷都不允许,并就此让他改任吏部尚书,掌管右都御史的事务。

  十七年(1644)三月,京师失陷。五月,福王在南京即位,让慎言办理吏部事务。慎言上书讲了中兴十议,分别是:节制兵镇,亲近藩王,开辟屯田,惩治叛逆,驱除伪官,表彰烈士,论功行赏,起用废籍,严惩贪污,清理漕税。福王都高兴地采纳了。当时朝廷大力起用废籍,慎言推荐了吴生生、郑三俊。朝廷命令吴生生觐见,三俊不许,这道命令是由大学士高弘图起草的。勋臣刘孔昭、赵之龙等人一天在罢朝以后在朝堂上聚众吵闹,把慎言和吴生生指斥为奸邪,他们喊叫的声音响彻殿堂。给事中罗万象说“:慎言平生经历明白无余,吴生生一贯出名地清廉公正,怎么能把他俩指为奸邪呢?”孔昭等人爬在地上痛哭,说慎言推荐使用文臣,没推荐武臣,继续吵闹不停。又上书弹劾慎言,极力攻击三俊,并且说“:慎言在大家迎立陛下时阻拦此事,阴怀二心。请停下让吴生生觐见的诏命,并讨论处理慎言蒙骗陛下的罪过!”慎言上书为自己辩护,并请求离任。万象又说道:“首先受到封爵的是四镇大将,最近改革京营后又给两镇大将加了官衔,何尝不是重用武臣呢?近年来选用封疆大臣的办法,先帝往往对武臣宽大,武臣报效先帝的在哪里呀?祖宗的规矩把起草诏书的权力交给阁臣,把参与驳议的权力交给言官,没听说过给勋臣以检举的权力。假使让勋臣兼领检举权,文臣能不被赶尽吗?”史可法进言道“:慎言的上书和推荐无不恰当。那些大臣痛哭喧闹,灭绝法纪,倘若对他们让步,恐怕今后骄兵悍将会更加轻视朝廷。”御史王孙蕃说“:用人是吏部的职权。那帮人怎么能在朝堂之上欺负吏部尚书呢?”弘图等人也因为不能协和文武,分别上书请求离职,福王不答应。

  吴生生既已受阻难以出仕,慎言请求离休得到批准,朝廷给他加官太子太保,荫封他一个儿子为官。当时山西全部沦失在贼寇手里,慎言无家可归,就流落在芜湖、宣城一带。南京覆亡后,他背上长出疽疮,谢绝用药,死掉了,终年六十九岁。

  慎言从小死了父母,由祖母抚养成人。等到他当御史时祖母的丧报传来,他按照给父母守丧的道理告假回乡,为祖母守了三年丧礼,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慎言的儿子履旋考中崇祯十五年(1642)乡试。贼寇打下阳城时,他投崖自尽了。事情给朝廷知道后,朝廷追赠他为御史。                                                      

张慎言

张慎言(1577年-1644年),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泽州阳城(今山西阳城)人。明代思想家、诗人,他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一品重臣。在书法上与董其昌齐名,明有"南董北藐"之称,著有《泊水斋文钞》《泊水斋诗钞》。

人物生平

祖父张升做过河南布政司左参政,早孤,由祖母抚养。自幼颖悟,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进士,任寿张知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为陕西道御史。

明朝天启初(公元1621年),张慎言受任往督畿辅屯田。天津、静海(今天津郊区)、兴济之间,有沃野万顷,但却无人开垦。只有同知卢观象垦田三千余亩,在田的沟渠水边、房前屋后,均有种植。张慎言提出"可仿而行",并在此实施了上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法。以后,广宁失守,辽人转徙入关者甚多,张慎言也把他们招集到津门(今天津),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去开垦这里的荒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东林党的领导之一赵南星,原是张慎言推荐。由于他在推荐赵南星时,上疏弹劾了冯铨,所以冯铨对他怀恨在心。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当张慎方请假回家时,冯铨便买通曹钦程,指使曹钦程假造情况,诬告张慎言盗曹县库争三千两,致使张慎言因此而被贬谪肃州(今甘肃酒泉肃州区)。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起用故官,打击魏忠贤阉党的进修,张慎言才被昭雪,并提升为太仆少卿、太常卿、刑部右侍郎。以后,由左侍郎迁南京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公元1644年4月),明都京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五月,福王又立于南京,并任张慎言理部事。但不久,张慎言身患背疽,拒绝医治,以表殉国,终年六十九岁。

明史记载

张慎言,字金铭,阳城人。祖升,河南参政。慎言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寿张知县,有能声。调繁曹县,出库银籴粟备振,连值荒岁,民赖以济。泰昌时,擢御史。逾月,熹宗即位。时方会议三案,慎言言:"皇祖召谕百工,不究张差党与,所以全父子之情;然必摘发奸谋,所以明君臣之义。至先皇践阼,蛊惑之计方行,药饵之奸旋发。崔文升投凉剂于积惫之余,李可灼进红丸于大渐之际,法当骈首,恩反赐金。谁秉国成,一至此极!若夫鼎湖再泣,宗庙之鼎鬯为重,则先帝之簪履为轻。虽神庙郑妃且先徙以为望,选侍不即移宫,计将安待。"无何,贾继春以请安选侍被谴,慎言抗疏救之。帝怒,夺俸二年。

天启元年出督畿辅屯田,言:"天津、静海、兴济间,沃野万顷,可垦为田。近同知卢观象垦田三千余亩,其沟洫庐舍之制,种植疏浚之方,犁然具备,可仿而行。"因列上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法。又言:"广宁失守,辽人转徙入关者不下百万。宜招集津门,以无家之众,垦不耕之田便。"诏从之。尝疏荐赵南星,劾冯铨,铨大恨。五年三月,慎言假归,铨属曹钦程论劾,诬盗曹县库银三千,遂下抚按征脏,编戍肃州。古

庄烈帝即位赦免,起故官。会当京察,请先治媚珰者附逆之罪,其他始付考功,报可。旋擢太仆少卿,历太常卿、刑部右侍郎。谳耿如杞狱,不称旨,并尚书韩继思下吏,寻落职归。久之,召为工部右侍郎。国用不支,廷议开采、鼓铸、屯田、盐法诸事。慎言屡疏陈奏,悉根本计。大学士杨嗣昌议改府州县佐为练备、练总,慎言以更制事大,历陈八议,其后卒不能行。由左侍郎迁南京户部尚书,七疏引疾,不允。就改吏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主

十七年三月,京师陷。五月,福王即位南京,命慎言理部事。上中兴十议:曰节镇,曰亲籓,曰开屯,曰叛逆,曰伪命,曰褒恤,曰功赏,曰起废,曰惩贪,曰漕税。皆嘉纳。时大起废籍,慎言荐吴甡、郑三俊。命甡陛见,三俊不许,大学士高弘图所拟也。勋臣刘孔昭,赵之龙等一日朝罢,群诟于廷,指慎言及甡为奸邪,叱咤彻殿陛。给事中罗万象言:"慎言平生具在,甡素有清望,安得指为奸邪?"孔昭等伏地痛哭,谓慎言举用文臣,不及武臣,嚣争不已。又疏劾慎言,极诋三俊。且谓::"慎言当迎立时,阻难怀二心。乞寝牲陛见命,且议慎言欺蔽罪。"慎言疏辨,因乞休。万象又言:"首膺封爵者,四镇也。新改京营,又加二镇衔,何尝不用武。年来封疆之法,先帝多宽武臣,武臣报先帝者安在?祖制以票拟归阁臣,参驳归言官,不闻委勋臣以纠劾也。使勋臣得兼纠劾,文臣可胜逐哉!"史可法奏:"慎言疏荐无不当。诸臣痛哭喧呼,灭绝法纪,恐骄弁悍卒益轻朝廷。"御史王孙蕃言:"用人,吏部职掌。奈何廷辱冢宰。"弘图等亦以不能戢和文武,各疏乞休,不允。知

甡既不出,慎言乞休得请,加太子太保,荫一子。山西尽陷于贼,慎言无家可归,流寓芜湖、宣城间。国亡后,疽发于背,戒勿药,卒,年六十九。斋

慎言慎言少丧二亲,鞠于祖母。及为御史,讣闻,引义乞归,执丧三年以报。主

子履子履旋,举崇祯十五年乡试。贼陷阳城,投崖死。事闻,赠御史。

张慎言的三案

折叠一案

第一案指的是,神宗在位时,愿想废太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而改立郑贵妃所生的儿子为太子。顾宪成等认为这将产生宦官外戚之祸,极力反对。神宗只好取消原来打算。但顾宪成却受到拥立郑贵妃的宦官魏忠贤一伙的排挤,被赶回故乡。顾宪成在故乡无锡,修整了南宋学者杨时的东林书院,约学生友月前来讲学,评议时政,后被称为东林党。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人手持木棍闯入东宫,谋害太子朱常洛。经查,此人名张差,与郑贵妃有关,但很快被宦官阉党以疯子为名,把张差处死了。此为"挺击案"。

折叠二案

第二案指的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神宗死,光宗(即太子朱常洛)继位才几十天,因身体不佳,大学士、宦官阉党成员方从哲便指使鸿胪寺宫李可灼向光宗进红丸(即以汞炼成的丹)。光宗初服一丸稍好,再服一丸即死。此即为"红丸案"。

折叠三案

第三案是指,光宗死后,光宗妃李选侍与郑贵妃勾结,仍据正宫,东林党左光斗等人极力反对,逼使李选侍不得不移出乾清宫。此即"移宫案"。

东林党与宦官阉党的"三案一争",实质上是东林党反对宦官阉党的专权。对于此事,张慎言认为,不必再去追究张差的党羽,为的是"全父子之情",然而必须搞清楚为此而玩弄权术的人,以"明君臣之义"。                                                              

思想与成就

张慎言 为学颇有见地,思想和成就更为引人注目。他酷爱读书,勤于著述,其文其诗,皆为时人所重。他死后由别人辑刻而成的《洎水斋文钞》、《洎水斋诗钞》,保存了他的大部分诗文。从之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思想。首先他肯定的提出本末兼治、"恤商"的经济思想。他认为一国经济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反对随便开采矿山资源,任为国用不足,应该发展生产。在当时民生凋敝,矛盾迭生的情况下,必须制止耕地大量荒芜的现状。同时,放宽对商人的限制,给商人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其乐于从事商业活动。他的这种"恤商"在当时赞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统治阶级中是难能可贵的。明代,理学是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正统思想。张慎言虽然自幼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并酷爱五经,但思想方面却坚持反道学的民主思想。

张慎言在关于天理人欲之辨中,他旗帜鲜明的反对道学家们历来标榜和鼓吹的"存天理,去人欲"。他认为人之所欲即天理。用封建礼教规定人们的行为是扼杀人欲人情,大胆对传统道德提出批评。这与跟他基本上同时代的李贽的思想相似。而李贽当时颇遭统治者迫害和道学家们的攻击,而张慎言对李贽其极为钦佩。这在道学长久统治思想界的时代,他以一个思想家的睿智和胆识,对封建传统道学提出挑战,具有极重要的进步意义。而作为一位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篇书法他的真情实感,同样散发着熠熠光彩。张慎言政事繁忙却不废诗。当时,学子们大部分以八股为务,很少有人将时间浪费到诗文上。而张慎言却不认同,并以诗文闻名。他反对抄袭模仿,主张自然真情。这对当时文坛上复古倾向严重,一味摹拟剽窃,只重形式技巧有很大意义。他矫砭时弊的做法与湖北公安袁宏道诸人(即公安派)主张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