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帖》为王羲之草书尺牍,五行三十六字。 释文: 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 看未,九日当采菊不? 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 伦等还,殊慰意。 意思是说: 不知如何消磨漫长的时日。 (阁下你)查看了没有, 初九那天可以去采菊花吗? 到时候我欲和你一同去, 只是不知道是否天公作美,天会放晴。 敬伦即将回来,甚是欣慰。 整帖书写速度甚为振迅,笔画多飞白笔法,率意自然。 第一行字形大小匀称,无大的起伏, 自第二行始,飞动之势渐渐显明, 每行前四五字茂密, 后二三字字形扩大且恣肆。 第四行“但不知当晴”五字 一气呵成, 线条随草法左缠右绕,笔连意密, 最是精彩之处。 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挚爱,许许多多文人留下了大量关于菊的作品。 都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的菊文化观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是诗酒风流的时代性社会思潮在文学中的生动反映。最典型的标志当属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把陶渊明的菊文学创作放在魏晋南北朝的菊文化历史中看,便显得并不突出了。 在魏晋南北朝的菊文化中,作者群体之广泛、作品数量之多、涉菊方式之多样都是难以枚举的。书信方面除了王羲之《采菊帖》,代表性的还有魏文帝曹丕《与锺繇九日送菊书》、简文帝《采菊篇》、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刘孝威《九月酌菊酒》等。 魏晋六朝人观念中,菊的超美与赏菊、饮酒高会习俗。深秋菊荣之时,重九数并之日,呼朋引伴一同赏菊、采菊并饮酒高会成为当时人盛行的习俗。 王羲之虽生乱世,然气定神闲,心手双畅。见魏晋风度,雅士情怀于纸上。 秋天,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 与书圣一同赏菊,别有一番滋味! 不同版本《采菊帖》 赵孟頫临王羲之《采菊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