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诗外传》第一卷·二十三 (峻岫) (原文) 传曰: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城削则崩,岸削则陂。故吴起削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御者、非千里之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情行合名,祸福不虚至矣。《诗》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故惟其无为,能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矣。 这一节记录了很多谚语,说明干啥都别过头。“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城削则崩,岸削则陂。”河水混浊,则鱼喁。“喁”是鱼张口呼吸。因为水太浑浊了,所以鱼要浮在水面上,张口呼吸新鲜空气。“令苛”是命令严苛、苛刻。命令过于严苛,老百姓难以承受,所以就会作乱。“削”在这里是陡峭的意思。城墙修的太陡峭,基础不稳,就会崩塌。“陂”是池塘。河岸过于陡峭,就会坍塌,逐渐变成池塘。“故吴起削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左氏人,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在楚国担任令尹,进行改革。其中“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说苑·指武》]以及“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整顿吏治“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 行义不固毁誉。” [《战国策·秦策三》]还有“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等法令,得罪人最多,反对者最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吴起失去靠山,楚国贵族起而反抗,吴起被处以车裂肢解的酷刑。商鞅也是一位变法者。商鞅帮助秦孝公改革图强。提出废井田、重农桑、发展生产、奖励军功、实行连坐法、建立郡县制等。商鞅的变法触及了王公贵族们的利益。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赵驷即位为惠文王。公子虔一帮人诬告商鞅造反,商鞅逃亡魏国不成回封地起兵,兵败被杀,后又被秦惠王下令处以“车裂之刑。”“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治理国家,就像鼓琴一样,琴之大弦过于急促,小弦的声音就听不到了。因此变法不能太急促,要照顾好各方面的关系,尽力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故急辔御者,非千里之御也。”那些性急的车手,是无法奔驰千里路的。“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能够听得见的声音,不过传至百里。没有声音的声音,才能传遍四海。有声之声,就是喊口号,表决心,敲锣打鼓放鞭炮;无声之声,就是实际行动,以身作则,切切实实地干出成绩来,如此才有号召力、影响力,才能影响四面八方的人。“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情行合名。祸福不虚至矣。”享受的俸禄,超过了自己建立的功劳,必然“削”。“削”就是“削剥”、“削夺”。名声很大,其实很一般,很平常,必然“损”。“损”就是“减损”、“损失”。只有功劳和名誉相符,贡献和俸禄相符,才是实至名归。人生祸也好,福也罢,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诗》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这里引用的诗歌出自《诗经·邶风·旄丘》,意思是:为什么长久地停下来?一定是等待什么。为什么久居不去?必有不得已的原因。“故惟其无为,能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矣。”因此只有“无为”,才能长生久处,不会被物累。 这一节,作者谈了很多物极必反的道理。吴起、商鞅的改革都是对的,他们看准了当时社会的弊端,针锋相对地进行改革,但是药下得太猛了,矫枉过正,触及了王公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了被“车裂”的酷刑。做什么事情,认识到了是一回事情,怎样行动又是一回事情。政策必须是可行的,策略必须是稳妥的,行动必须是灵活的,是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不能仅凭热情,仅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实际,不看条件是否具备,不了解利弊得失,顾此失彼,一味地蛮干,必然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作者还谈了名实相符的问题,功绩和酬劳相一致的问题。只有名实相符,是非功过一清二楚,“情行合名”才能心安理得,良心无愧。作者最后提到了“物累”,认为“故惟其无为,能长生久视”。如果认为“无为”就是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都不做,那就错了。人不可能一辈子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话都不说。“无为”是不能超越客观实际而为,不能主观主义而为,不能想当然而为。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主观与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地干事业、治国家才是“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署名 原创) |
|